文档详情

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定稿).doc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51KB
约7页
文档ID:536352346
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定稿).doc_第1页
1/7

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卢敏(湖南大学附中,湖南长沙 410082)摘要: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比较鲜明反叛精神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传统教师权威正遭到后喻文化的解构,师生关系也将面临重大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理权威正面临着解构在新时期,教师权威和师生关系有待转型和重构,以适应“后喻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后喻文化 师生关系 解构 重构我们在现实的教育中,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以“对付”了,他们越来越有主见,见老师也不再是胆小谨慎,胆大的学生甚至越来越敢于“顶撞”自己的老师,他们越来越期望与老师平起平坐的民主对话,所有这些都是后喻文化时代所必然会遇到的场景,传统的师生关系正逐步解构,只是我们现在的教师还没有适应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亟待建立一、新时期教育中“后喻文化”现象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把人类文化传递现象划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期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却不再如此”【1】 [美]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1.世界正朝着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全球一体化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孩子在信息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都已超过父母和老师孩子开始在许多方面影响着长辈,出现了“孩子教长辈”的现象这意味着我们已开始进入到了一个 “后喻文化时代”所谓后“喻文化时代”,指的是在当今高科技时代的某种条件下,晚辈(或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给先辈(或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当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大胆或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在后喻文化时代,当代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多元、张扬个性、注重人格平等、教育更加民主的后喻文化时代。

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第一,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当代学生自主意识更强,更追求个性,渴望表现自己,喜欢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愿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第二,学生具有更强的民主意识当代学生更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呼吁信任、理解和尊重,但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第三,学生的反叛精神比较鲜明当代学生往往表现出反传统、反权威的特点反对父母和老师的说教,不喜欢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对网络兴趣较浓,对现代科技、文化等知识感兴趣他们往往反对传统的、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 二、“后喻文化”对师生关系的解构与转型根据后喻文化时代学生的时代特征,传统教师权威正遭到后喻文化的消解,传统的师生关系也随之被解构与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权威的解构:由权威主宰到平等对话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具有社会认可、世人尊敬的权威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权威被逐步解构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生们已不能满足来自于教师的相对稳定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始借助网络搜寻自己想要的答案作为社会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双方是作为完整的人进行交往的,不存在谁高谁低、谁强谁弱的问题,尤其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使其能以与教师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不再是单一的领导者、裁判者、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激励者2】 刘桂秋.论教师与民主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9(2):58-61.后喻文化时代强调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注重情感上的交流,师生的交流是一种互相平等的对话 (二)知识权威的解构:由比较优势到合作共享在传统文化中,教师是拥有丰富知识资源、传授知识的权威,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后喻文化时代,知识资源的共享逐渐成为现实,使得传统教师“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面临解构的困境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使学生心目中“百科全书式”的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经历挑战另外,一些教师,平时不注意积累新的知识,不注重专业化发展,肤浅地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完全可以应付学生相比网络世界的视听享受,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显得毫无生机活力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只能说其在某一方面较学生有优势,学生在很多方面比教师有着更为惊人的学习潜力。

因此,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的合作学习关系后现代思想家多尔曾指出:“这种关系将较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3】 燕良轼. 后现代主义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54-57.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三)感召权威的解构:由道德说教到人格魅力导引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道德代言人”,教师的感召权威正在遭遇挑战在传统文化中,师者的“传道”功能甚至优先于“授业、解惑”,足见其重要地位而进入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存在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学生人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学生通过一些网络事件、热点话题及自身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体验和价值理念与教师的道德说教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甚至产生疑惑:是老师讲错了还是世界变化太快了?再加上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教师的道德楷模严重受损,教师的感召权威也逐渐被解构 随着教师传统感召权威的解构,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必然由道德说教过渡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导引。

后喻文化时代教师要想成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理念形成的领路人,应以自己的爱心、同情心等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感召和灵魂的震撼,从而塑造学生完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教师要做道德的楷模,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并示范社会规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四)法理权威的解构:由控制屈从到理解尊重传统的教师权威的形成是建立在以“控制”与“服从”为机制的师与生的纵向人格隶属关系之上的,在外力的威慑下,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唯唯诺诺,在这种状况下“屈从”、“伪从”居多,虔诚于心的“信从”居少因而,此种权威机制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民主、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法理权威也在被解构按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绝对的话语霸权,学生只能附和教师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网络界中的民主、自由的生活空间及互动学习模式成为后喻文化时代学生的追求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民主意识,更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呼吁信任、理解和尊重,在父母和教师看来是学生叛逆的行为正在成为历史的必然,也使得传统教师的法理权威逐渐被解构师生之间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关系,而交往中追求的应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就必须先从一切方面去理解人” 【4】[俄]康·德·乌申斯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 张佩珍,郑文樾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9.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情感波动,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关爱,才能使学生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在后喻时代,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获得最大的满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三、“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的重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是后喻时代当好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变“教”为“导”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学不应再是输与吸的活动,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自己挖掘潜力而实现掌握知识的目标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能应该从传统的“教”转向“导”,应帮助学生建构他们的信息体系,使学生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后喻文化时代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强调民主和平等对话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学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不安;共创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互相启发,不断深化师生的认识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重建知识权威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1)应突破“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 2)应作为倾听者、交谈者和对话者,而不单单是一个讲解人正如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师生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5】[巴西]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4平等对话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气氛,从而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3)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不单单是课程的实施者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加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二)尊重个性,尊重人性,以尊重拉近师生距离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

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然而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人教师应树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都得以发展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目中有人”,高度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过去很多一段时间,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凭语、数、外、理、化成绩来给孩子排队,让学生压力很大,也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张扬个性的后喻文化时代,压抑学生的个性只能使师生间隔阂增强,师生关系也因此疏离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可表现自我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三)因势利导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自主学习潜能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问题近几年教育界呼吁得比较多,但问题在于:我们给了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主权吗?有学者问:为什么在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们的学生往往独领风骚;但在世界公认的最高成就奖──诺贝尔奖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的科学家的名字。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从小都在教师的按部就班的教学中长大,从来都“无权”也“无法”进行自主的、有选择的、有探索性地学习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唯恐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