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连云港灌云四队中学王立群高中语文 读史记讲稿 窦婴之死素材 .doc

li****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2.50KB
约6页
文档ID:128008563
江苏连云港灌云四队中学王立群高中语文 读史记讲稿 窦婴之死素材 .doc_第1页
1/6

第12讲 窦婴之死画外音: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失势的外戚窦婴和落职的将军灌夫想结交权势很大的丞相田蚡但在魏其侯窦婴的家宴上,首先是灌夫冒犯了田蚡,而接下来,窦婴又因为拒绝田蚡索要自己城南土地的要求再一次得罪了田蚡田蚡和窦婴、灌夫之间就结下了怨仇根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的记载,田蚡想先拿灌夫开刀,但因为灌夫握有田蚡的把柄,导致双方暂时讲和那么,田蚡能够放过灌夫吗?这件事情为什么又会把窦婴牵扯进去,最后导致窦婴被处死呢?窦婴实际上是在元光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元光四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被处死的,窦婴之死是武帝初年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因为汉武帝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宰相就是窦婴到底他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这一集做一点分析我先讲第一个原因,窦婴之死的原因非常多,第一个原因是窦婴自身的原因窦婴自身的因素呢,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条就是受灌夫的拖累他实际上受灌夫的拖累一步一步把他拖进去受灌夫的拖累这个事情有一个很重大的事件,这个事件就是田蚡婚宴元光四年,王太后下诏叫田蚡举行一个盛大的婚宴,这个婚宴是要求所有在京城的诸侯、大臣都要参加,这样一来,窦婴就要去参加田蚡的婚宴窦婴去的时候呢他就想拉着灌夫一块儿去。

本来灌夫不愿意去,结果他找到灌夫家动员灌夫去,灌夫坚决不去灌夫说了一个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说得很有道理他说我已经多次因为喝酒得罪了田蚡,现在田蚡这个婚宴这个酒无论如何我不能去喝窦婴说你必须去,你们俩的关系不是已经讲和了吗?没有事情了嘛,为什么不去呢?就这么死说活说,死拉硬拽,把灌夫给拉去了画外音:根据《史记魏其侯列传》的记载,灌夫被窦婴拉去参加田蚡的婚宴后,因为婚宴上的三件事情使他内心憋了三把火于是,灌夫就在婚宴上借着酒劲闹出一个惊天大案,牵出了一连串的悲剧那么,在田蚡婚宴上,灌夫的心里憋了哪三把火?他又闹出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这个事情还是从敬酒开始的,因为在这个婚宴上宾客之间要相互敬酒首先敬酒的当然是新郞官田蚡了,田蚡一敬酒就出现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叫避席什么叫避席呢?避席是表示对敬酒人很尊敬的一种礼法避席指的是被敬酒的人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那个席就是你的座位,避席就是离开你的座位,这就叫避席所以,田蚡敬酒所有的宾客都避席,这个很容易理解,田蚡是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当朝的宰相,红得发紫的大红人大家来喝酒都是冲着田蚡来的,再加上他是新郞官,所有人避席是很自然的等到窦婴敬酒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只有那些和窦婴有过交往的老人避席,另一半人不避席。

这个不避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膝席什么叫膝席呢?避席是离开座位,膝席是没有离开座位,但是欠了欠身你想想臀部放在脚后跟上坐,如果你把你的身子稍微欠一欠,那是不是就形同了一个跪的姿势啊,这就叫膝席这个显然对敬酒的人不太尊重,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窦婴已经是具失势的诸侯了,很多人觉得这个人已经不得势了,很多人就没把他太当回事儿,所以,在窦婴敬酒的时候有一半人没有避席这让灌夫很看不惯,灌夫心里就憋下了第一把火然后,灌夫起来敬酒,灌夫敬酒就是先敬新郎倌,敬田蚡田蚡也是欠了欠身,膝席,没有避席,而且敬的酒又没有喝完大家知道敬的酒一饮而尽,这叫感情深,一口闷,一口喝完那么你敬酒喝了一点,显然就是不太客气灌夫心里就憋了第二把火但是,第一把火他没法发作第一把火是因为一半的宾客对窦婴不尊敬,对窦婴不尊敬干你灌夫什么事?他这个火发不出来,等到他敬酒的时候,田蚡对他很不礼貌,他又有一把火,这个火也发不出来这就什么呢?那个叫发不出,这个叫不敢发,你这个时候你要再发作你不是找死吗?不敢发结果他敬酒敬到他一个本家兄弟,也就是敬到灌贤的时候,灌贤并没有在意,刚好和一个著名的将军,这个人叫程不识,程不识这个时候的职务是长乐宫的卫尉,长乐宫是太后的寝宫,卫尉是长乐宫的警卫队长。

他两个人正在咬着耳朵说话,没有看见灌夫灌夫这就第三把火来了这三把火,前两把火一个是不能发,一个是不敢发,到这个时候是三把火一块发,他逮着灌贤,因为他们是本家兄弟,一个是灌夫,一个是灌贤,然后他就骂起来了这个骂就是《史记》中间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使酒骂坐”所谓的“使酒骂作”就是敬酒的时候骂起来了,当然这个话骂得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还不算很难听他说你这个灌贤平时说起程不识来都是不值一文钱,现在我来敬酒,你跟程不识咬着耳朵说话,就像那小丫头一样,叽叽咕咕,骂了一通他这一通一骂,因为灌夫的辈分比较高,灌贤没有吭气,程不识也没有吭气,这个人确实没有避席,也自知理亏,也就没有反应但是有一个人作出反应了,反应之快,反应之犀利,令人震惊这个人就是田蚡,田蚡作了个什么反应呢?田蚡就把这个话茬接过去了,其实骂的人是骂的灌贤,当然灌夫这个骂也是指桑骂槐,指着灌贤骂田蚡的而这个时候灌贤没有搭话,田蚡把话接过去了,因为灌贤没有文章可做,所以田蚡这个话就从灌贤那儿跳过去,直接跳到程不识那儿他说,程不识和李广是东宫和西宫的卫尉,也就是皇帝的寝宫和太后寝宫的警卫队长,你今天当众侮辱了程不识将军,你把李广将军置于何地啊?这个话是很恶毒的,他跳过灌贤,他拈出来一个程不识,又从程不识挂出来一个李广,而程不识跟李广这两个人是不能够随便骂的,这两个人有一个特殊身份,李广是皇帝寝宫的卫队长,程不识是太后寝宫的卫队长。

中国有句古话,叫打狗也要看主人的面,这两个人你能随便骂吗?他是谁的人啊?一个是皇帝的卫队长,一个是太后的卫队长所以,田蚡这个人啊反应非常快,而且田蚡这个人非常阴险毒辣他这个话说得很凶,很厉害,如果光骂灌贤就不能上纲上线啊,从灌贤跳出来跳到程不识,从程不识拈出个李广,一下子把问题上纲上线了灌夫傻,本来这个时候灌夫应该封口了,不能再说了,灌夫这个时候喝了点儿酒,仗着点儿酒劲,再加上他肚里三把火,他就冒出来一句话,他说你今天就是杀了我的头,我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李广,还有一个程不识这个话一说出来就说过了,这个话一说就等于跟田蚡两个人直接交了火本来来喝酒的宾客是来喝喜酒的,一看这架势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今天这事麻烦,这个酒比鸿门宴还厉害,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那些喝酒的宾客就借口上卫生间,一个一个都溜了窦婴一看形势不好,拉着灌夫就想走,但是灌夫这个时候已经走不了了田蚡又说了第二句重要的话,他说今天这个婚宴是王太后的诏书特许办理的,灌夫的“使酒骂坐”是对太后的大不敬,这个纲就上得更高了对太后大不敬,那是要杀头的,他就让手下的骑兵,他的卫队,立即把灌夫逮捕起来灌夫就当场被抓,这个时候就有人出来,这个人是我们上集讲到的田蚡派到窦婴家里要窦婴城南田的门客,叫籍福,这个人倒是一番好意。

我们上一集的时候,他就没有把窦婴、灌夫的原话告诉田蚡,他本来是个好意,这个时候一看情况不好,他就使劲按灌夫的脖子,意思是说屋檐之下低低头吧,低低头不就过去了吗?谁知道灌夫这个脖子没有颈椎病,你是越按他越往上挺,你越按他越挺,他死活不低头,你越按他越要硬着不低头这一下子,田蚡就更来火了,立即把他的长史,丞相府的长史就相当于秘书长,召过来了,就说今天这个宴会太后有诏,灌夫这样做全是我平时对他惯得太狠了,我太惯他了,把灌夫抓起来,而且立即下令把灌氏家族的人全部逮捕,一个不放田蚡这样做是他害怕灌夫家里有一个漏网的人,他就可能按动那个“核武器”的按钮,把那个“核武器”给引爆了所以他借这机会把灌氏家族,灌夫当场抓,灌夫家族的人全族抓起来画外音:在前面的分析中,王立群先生讲述,田蚡因为害怕灌氏家族有人泄露可致他于死地的“核武器”,也就是泄露他曾经和淮南王谋反的言论,出于这种担心,田蚡才借着灌夫“使酒骂坐”的机会把灌夫和他全族的人都抓了起来根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的记载,魏其侯窦婴想花钱私了,把灌夫救出来,但没有成功那么,接下来窦婴还会采取什么办法去营救灌夫呢?这最终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田蚡在自己的婚宴上借口灌夫对太后大不敬,把灌夫和他的全族人都抓了起来,那么魏其侯窦婴采取什么办法去营救灌夫,窦婴最后的被杀和这件事情有关系吗?这个事情发生以后,这个事情就非常严重了,灌夫可以说是危在旦夕,窦婴就挺身而出去营救,去救这个灌夫。

他痛着他家里的人给皇帝上疏,说灌夫这个罪是喝多了酒,酒后失言啊,不值得杀而史书记载是“上然之”,就是皇上同意窦婴的看法,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汉武帝是同情灌夫跟窦婴的而且“赐魏其食”,还招待魏其侯吃了顿饭,怎么处理呢?汉武帝提出了一个方案,叫“东朝廷辩之”东朝就是东宫,就是这件事情的处理在太后的寝宫来一个当众辩论,这个主意是非常不好的,我们下面会讲到,说到东宫去辩论,然后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王太后的寝宫里边,来商议这个事情两个人到了那儿之后,窦婴首先说,灌夫是立有大功的人,吴楚七国之乱他立有大功,他这只是一个小过错,你不能因为一个小过错就杀了一个立有大功的人然后呢,田蚡就死咬着灌夫在颖阴一带是个豪强,这个豪强按照国家的政策是必须要除掉两个人就顶上了,顶上了窦婴一看这件事情没有办法解决,窦婴就开始揭田蚡的短,但是窦婴在揭短的时候没有引爆那个“原子弹”没有提这件事情,而田蚡说话就非常恶,他说我无非就是爱好土地、金银、女人、房子,我有什么大错?我不像窦婴,像灌夫,他们整天在家里面不是看天文,就是看地理,总想着皇上跟太后有点儿事,他们好立点功他的意思暗含的意思就是说窦婴和灌夫是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这两个人想谋反。

这个话就说得是非常恶毒的,他自己谋反他不说,他把这个谋反罪加在窦婴的头上这个时候皇上看两个人争来争去没有个结果,就让大臣们发表意见大臣们只有一个人说话,这个人就是御史大夫韩安国,韩安国怎么说呢,韩安国说灌夫这个人立有大功,酒后失言,像这种人没有大错不能杀,魏其侯说得对再一个呢,田蚡,丞相说他的家族在颖川这一带为非作歹,他这个算什么情况呢?他属于树枝,树枝比树干粗,小腿比大腿粗,要不锯掉将来会有麻烦,所以丞相说得也对最后一句话,唯明主裁之,还是希望圣明的君主去裁决吧汉武帝搞这么一个东朝廷辩,他本来这个事情是可以处理的,他为了不得罪皇太后,他想让朝臣们支持窦婴,支持灌夫,然后用朝臣之嘴以封太后之口,他是这样想的他没有想到韩安国来了个魏其侯也对,田蚡也对,你来裁决,等于说是汉武帝把球踢给大臣,韩安国又回了球踢给汉武帝汉武帝想利用朝臣,但是做大臣的有几个是傻瓜?谁愿意被汉武帝当个枪头来利用对付太后啊,谁也不愿做这个枪头,所以,汉武帝这个东朝廷辩最后不了了之虽然这个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是窦婴跟田蚡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本来他们两个之间没有正面冲突,他们两个在东朝廷辩的时候他们两个把脸皮彻底抓破了中国人是很讲面子的,两个人的关系不好,只要还有一层脸皮不抓破,就还有一个和解的机会,一旦两个人彻底把脸皮抓破,这就连一点儿和解的机会都没有了。

结果这个东朝廷辩就让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这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地公开地决裂了换句话说,田蚡的婚宴,还有东朝廷辩这两件事情导致了窦婴卷入了这场矛盾这是一个原因,他受灌夫的拖累窦婴他自身的第二个过错是估计不足因为他当时从田蚡的家里回来,他要向皇上上疏的时候他家里人不让他上疏,他的夫人阻拦他,说灌夫得罪的是太后之家,这谁能救得了,不让他上疏结果,窦婴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魏其侯这个侯是我立功得到的,然后又从我这儿丢掉了,就是我得了侯又失了侯,我没有遗憾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窦婴判断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把侯给免了他没有想到是个死,估计不足他的估计不足包括对汉武帝的估计不足,对王太后的估计不足,对田蚡估计不足,对整个事件最后发展的恶果估计不足,他要是有了充分的估计,他不会往坑里跳这是魏其侯窦婴被杀就他自身来说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也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遗诏事件这个事情以后,汉武帝就恼火,气愤地就回到太后宫中给太后请安,结果王太后绝食,不吃饭王太后说什么呢?王太后说,现在我活着人家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