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发展到顶峰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产生文化异彩纷呈,产生了进步思潮,科技缺乏 的创新和探究海禁和 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主要表现】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领土版图的奠定与封建专制的发展1.中央官制(1)明朝: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并废除 ,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2)清朝:沿用内阁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乾隆时撤销;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2.地方管理体制(1)明朝①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刑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②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 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
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③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 委派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2)清朝: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省;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 、知县清代边疆地区管理因地制宜,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二、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农业:生产技术世界领先,水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由明朝引进, 广泛种植;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普及全国;“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收“ ”2.手工业:冶铁业:明朝焦炭冶铁流行;制瓷业:明朝五彩、斗彩;清朝粉彩、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棉纺织业发展,明中叶 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私营手工业取代 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商业: 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导;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4.城市: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专业化城市出现三、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1.思想:王阳明的心学;反封建的进步思想产生,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 ,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2.科技: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医学:李时珍的《 》;手工业: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3.书法:书法艺术出现平民化、 化倾向4.绘画: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 画风格奇特;风俗画以年画为代表5.文学:通俗文学形式——小说大发展,四大名著出现6.戏剧:明朝昆曲;清朝道光年间“国粹” 产生,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重点关注】1.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旧传统近代化曙光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 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 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对外由 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2.市民阶层及其影响(1)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
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在政治上处于 地位2)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①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②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 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③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④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⑤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新的活力真题再现】1.(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2.(2021广东卷·5)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
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 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 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 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3. (2021全国Ⅰ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4.(2021北京卷·5) 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②告诚军机处切勿泄密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A. ③①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5.(2021北京卷·4). 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
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购买力下降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6. (2021 山东卷·4) 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 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 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 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 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7.(2021浙江卷·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8. (2021 湖南卷·6) 如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冰嬉图》(乾隆时期)A. 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 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 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 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9. (2021全国Ⅱ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
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10. (2021浙江卷·8)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判断下列有关清代科技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B.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C.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D.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实战演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明太祖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导致元朝灭亡,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1378)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做法 ( )A.为废除丞相制度创造了条件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意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D.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权2.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分封诸子于各地,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朱元璋这一措施 ( )藩国所在区域封王数量藩王权力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辽宁10拥有五千到三万的王室卫兵;外敌入侵时可以负责大小一切事务河南、山东3湖北、湖南、四川4A.解决了蒙古贵族的威胁B.体现的是分封制的优势C.埋下了政局动荡的隐患 D.拓展了明朝统治的区域3.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这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
康熙时,开始出现新的文书——奏折,上奏人撰写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奏折制度的形成 ( )A.标志着君主专制体制达到了最高峰 B.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C.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向尽头 D.有利于皇帝了解下情4.廷议和廷推是明朝独特的决策机制,至天顺五年,应阁臣李贤之再请,内阁不再参加廷议宪宗曰:“内阁儒臣,所以辅朕裁处万机者,如举官论狱亦令参与,事有可否,谁更商榷……先帝著令,宜永遵守以上材料表明内阁 ( )A.职能是辅助皇帝参决可否 B.形成决策的权力遭到削弱C.逐渐失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D.有利于明代的专制与集权5.(2021·武汉二模)下表是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不同年份、部分州县丁银(徭役折银)和地银(田赋银)所占比例变化情况的记载: 常州吴县常熟嘉定崇明丁银地银丁银地银丁银地银丁银地银丁银地银1538年24.2266.9229.6746.495.3284.6813.4886.511.6598.321617年26.4373.5733.0866.9210.9489.0701000100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人地矛盾的加剧 B.外来白银的流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6.(2021·武汉三模)从明代天顺四年(1460)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订货”。
这一举措 ( )A.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B.反映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