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参考(第十册)

奇异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25MB
约64页
文档ID:344080980

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参考第一部分 本册教材概述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1.复习与提高先对第九册的主要内容一 一 小 数 的 乘 除 法 进 行 复 习;再 给 出 一 类 方 程“a(x+b)+2=c”的 解 法,在复习第九册简易方程的基础上 同 时 为 第 十 册 所 要用到的方程做好准备;新学内容一 一 面 积 的 估 测:将 图 形 近 似 地 看 作 可 求 面 积 的 多 边 形,从而对图 形 的 面 积 进 行 估 测;最 后 介 绍 了 自 然 数 的 概 念,给出了自然数的两个基本性质并总结了自然数概 念 的 多 种 含 义2.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本 章 主 要 内 容 分 为“正 数 和 负 数”、“数 轴”两 个 部 分正 数 和 负 数”:先 从 气 温 和 海 拔 两 个 例 子 出 发,介绍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 的量;其 后 引 入 正 数 和 负 数 的 概 念;再 从 海 拔、收 入 支 出、向东向西行走等多种 角 度 给 出“正 数 和 负 数 表 示 一 些 具 有 相 反 意 义 的 量”的 具 体 应 用练习册中也给 出了大量实例,使 学 生 初 步 掌 握 正 数 和 负 数 的 概 念。

数 轴”:从 数 射 线 出 发,通 过 对 数 射 线 的 延 长 得 出 数 轴,给 出 数 轴 的 画 法;并 将 关 于 数 射 线”右 边 的 点 所 表 示 的 数 总 是 比 左 边 的 点 所 表 示 的 数 大”的结论推 广 到 数 轴,以 便 使 学 生 能 够“借 助 数 轴 比 较 正 负 数 的 大 小”3.简 易 方 程(二)本 章 内 容 是 第 九 册 简 易 方 程 的 延 续,主 要 学 习“列 方 程 解 应 用 题”的 相 关 内 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和 倍 问 题”、“差 倍 问 题”、“和 差 问 题”、“行 程 问 题”等 最 基 本 问 题 的 方 程 解 法,特 别 强 调 了 在 利 用 方 程 解 决 问 题 过 程 中“寻找等量关 系”的 关 键 作 用,并 要 求 学 生 能 够 自 己 找 出 题 目 中 的“等 量 关 系”,从而解决问 题本 章 仅 涉 及 两 步 方 程 的 内 容,以 使 学 生初步掌握利用代数方法来分析、解决 实 际 问 题 的 方 法24.几何小实践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关于体积的概念,教材按照学生学习体积的认知结构,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较为先进的方法进行 教材的设计。

此外,本章给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通过长方体、正方体 的平面展开图,探究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安排了初步的组合 体的体积与表面积计算的内容5.问题解决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数学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实 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主要包括“行程问题”、关于表面积的问题、可能性等内容其 中“行程问 题”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推广,着重体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关于表面积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有关包装的问题,利用表面积的有关 知识加以解决;关于可能性的学习,给出了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并使学生初步体 会 到“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有时 是不一样的6.整理与提高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本教材.,因此有必要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 进行回顾与整理按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将所学内容分为 数与运算、代数与方程、图形与几何、统计初步四个方面,从而对小学数学内容 进行梳理3二.本册教材的课时安排建议章名与课时内容课时一.复习与提高(5+1)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1方程2面积的估测1自然数1二.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7+1)正数和负数4数轴3三.简 易 方 程(二)(11+3)列方程解应用题9小总结2四.几何小实践(16+3)体积2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3组合体的体积1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3小练习1体积与容积3五.问题解决(14+3)行程4表面积的变化3体积与重量1可能性1可能情况的个数2可能性的大小3六.总复习(14+2)数与运算4练 习 方程与代数3练习二图形与几何4练习三4统计初步3练习四三.本册材的技术支持与教材配套的投影片;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与学平台)5第二部分 各章节的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第一章 复习与提高本章教学目标1.会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解a(x+b)+2=c类型的方程4,初步掌握“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图形的面积进 行估测”的方法5.认识自然数课时建议本章建议用6 课时完成具体安排如下:复习与提高(5+1)内容安排课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1方程2面积的估测1自然数16课本第2页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 感3.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建议:本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1.题1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 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进行计 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心算直接写出得数2.题2本题中出现了循环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与以前学过的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 同,但比较时耍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进行还原为了便于比较,可让学生将循 环小数多写出几位小数来,再比较0.880.80 10.8 0.88 8080.0880.08 80.880.8813.题3本组题目中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学生在独立完成时 应先看清题意及题中的数据,然后再动手进行计算4.题4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详细资料,编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列式解答,学生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后再根据不同的问题列式解答7课本第34页 方 程教学目标:1.能 解ax+2=b、a(x+b)+2=c类型的方程2.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教学须知:由于“等式的性质”不属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学生在解方程方面受 到很大限制第九册教材 简易方程(一)中介绍了利用逆运算解方程的方法,但是有些类型尚未涉及为了尽可能地拓展学生在解方程方面的能力,从而为解 决问题提供帮助,本册教材第一章在复习第九册内容的同时,给出了“先化简,再解方程”的一种解方程的思路教学建议:考虑到在小学阶段,利用公式变形来解“已知面积求未知数”的问题较为困 难,而利用方程则较为方便因此,教材给出了例如“ax+2=便 和“a(x+b)+2=c”的解法1.题1关 于“8x+2=28”这一方程,即可先将8x看作一个整体来解,也可以先将“8x 2”化简为“4x”来解而关于先化简再解的好处在于:像“x+2+x+4=6”的方程就可以解了2.题2方 程“7(x+3)+2=28”针对的是常见的已知梯形面积,以及它的高和一条 底,求另外一条底边长的问题。

在这里处理这种方程的解法可以为第三章 简易 方 程(二)做好准备关于这个方程,除了书上提供的解法,还可以通过先化简再解,即先将方程 的左边“7(x+3)72化 简 为 的左(x+3)”,再来解练一练8不仅包括例1和 例2的相关练习,还复习了第九册解方程的相关内容,同 时兼顾到本册教材中将出现的方程类型3.猜数游戏这是一个小游戏,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初步体会到利用等量关 系来分析问题的优越性因为用算术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在思路上是逆的,不易 思考,而用方程则能较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这里开始,学生已经较为熟悉解方程的过程,可以将解题步骤简写,但关 键步骤不能省9课本第5 页 面积的估测教学目标:初 步 掌 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 测”的方法教学须知: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测,基本方法是将透明厘米方格 纸放在不规则图形上,通过点数来估测图形的面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三类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 后,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已学过的、可以求出面积的多边形,然后利用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从而近似地得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1.出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前曾学习过对不规则图形的 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这里同样适用小巧指出,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这个不规则图形的特点:这个不规则图形的 形状有点像三角形老师将三角形画在图形上,使学生发现,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与所画的三 角形的面积差不多,可以通过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近似地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 积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教师应指出使用新的估测方法所需 要的条件: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练一练教材给出了三道小题让学生做练习,第一小题是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三 角形;第二小题是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平行四边形;最后一小题是将不规则 图形近似地看作梯形,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小格是10mX10m的10课本第6页 自然数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6种含义教学须知:1.自然数概念的复杂性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新数学运动批评后,数概念作为一个复杂概念的理 解,非常富有成果。

对数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维特曼(VWftmanc)1972年发表斯坦因(Sfe/ner)1972年发表弗赖登塔尔(Freudec力a/)1973年发表这三种观点相互补充,使数概念进一步形成下面多角度的布局:(1)从有序的角度一“第几个?”如 第3个(2)基 数 的 角 度 一“几个?”如3个(3)算子(变换)即运算的角度一行为过程重复的次数;“多少次?”例如:2重复加3次:2+2+2=3X2例如:2重复乘3次:2X2X2=23=8(4)量的 角 度(量数、大 小)一“多长?多大?多重?”(5)计算数的角度a.代数角度自然数的集合生就了与计算程序有关的一个代数结构,在这个结构上根据知 道的规则被计算出b.算法角度自然数可以在位值体系中通过数字排列表达,在这个数字表达中,基本运算 程序可以用算法来实施6)代码的角度一自然数被用作为对象区分与标记:号码、邮政编 码、坐标等上述多种观点之间的统一是通过计数的角度而形成的:如通过计数来编号,获得楼座号,通过清点获得集合中元素的数目和行为重复次数,通过用一个单位II去截获得一个量的量数和通过继续计数,例如获得加法的结果在这些不同角度中有趣的是,一 些(个数、计算数)与表达数的符号有关,而 其 他 的(如算子、量数和代码)又在不同的应用情节上具有不同的含意。

2.自然数的皮亚诺公理(略)教学建议:1.以自然数的发展为主线通俗地讲一讲发展史2.让学生们自己举例自然数的各种含义3.总结已学过的有关自然数的知识:(1)0是自然数;(2)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紧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 自然数是“n+1”;(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小胖用的说理方法就是反证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点出“反证法”或不点出“反证法”12第二章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本章教学目标1.从生活实例中认识负数;知道正负数的实际含义,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 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认识数轴,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的大小教学须知对于负数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结合学生经验,通过表达具 有相反意义量的需要来引入负数概念其二是通过减法运算中,不够减的情况来 引入负号,从而引出负数的概念负数的学习对学生而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