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 不居,是以不去不居,是以不去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恶的存在 了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 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 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 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祸,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祸,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若 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 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 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 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这段话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是以圣人之治” 圣人的世界观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 圣人没有自我和个体的意识,他看别人和自己是一体的、是同样的,他教育别人做什么,首先他自己就要先做到 而“圣人之治” ,这个“治”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管理对方、管理国家和人民,这个治同样也要管圣人自己,他不 会把自身摆在一个脱离宇宙万物的高高在上的位置,所以圣人对于世界的“管理”方式用“照顾”这个词来代替 才更合适 实现“圣人之治”的前提就是作为世界的管理者、人民的照顾者或者某一个单位的领导者,首先要有足够高等的 意识等级,他想让自己的人民成为什么样,他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即便不能一下子达到圣人的高度,也要 让自己身体力行地与人民一起做同样的事情。
老子的这一章内容绝对不是在教导统治者或管理者如何为了保持自身的地位和利益,而故意使人民或管理对象成 为弱智、愚蠢的盲从者如果从这个错误的角度去理解这章的内容,许多地方就会没办法解读清楚 实现世界的大治,有两个根本前提:一、要有圣人或具有圣人意识的引导、管理者;二、整个世界的人民都能够 具有高等级的意识层次,最少也要有向高等意识进化的趋势 这样看,大家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习惯的世界居然是这样的不正常:崇尚竞争、不给别人活路;用不正当手段 获取利益成为常态;电视、媒体给人们所展现的大多是物欲、色欲的内容,不但被人接受得理所当然,还成为时 尚、倍受大众推崇……,周围所有这一切不符合正常道德规范的事物,只有在我们静下心来,并且有了向往高雅 境界的意愿时,才能够发现问题所在 所以,了解老子这些伟大圣者的教诲,并且愿意遵循去做,不仅仅是可以充实我们的头脑,更可以在现实中让我 们能够生活得更好、让别人,甚至整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故去彼取此鲜艳的色彩往往令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失去正确的判断;嘈杂的声音往往使人听觉失灵;浓厚 的味道使人味觉变得迟钝;骑上马纵情奔驰打猎, (这种活动)往往使人处于狂放不羁的状态稀罕的器物,往往 妨害人的行为(产生贪欲、偷盗等) 所以圣人不去追求那些耳目感官的那些引起人们迷乱的东西,而是只求安饱 修养自己,去掉那些物欲的追求,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们一味追求五色五音五味等物欲、享受时,就会损伤 你内在的精神,这就是灵肉的分享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只去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应保留精神上的这种需 求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 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 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 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 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 “我们搬来就如此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朴,少私寡欲真正的圣人或统治者应该以无为而治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这样就会使百姓受益百倍了真正的 仁慈者都应该放弃礼仪,这样就会使百姓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 就不会有盗贼了 上面在此只是列举了三个实例,文字描述的事情是有限的,这里是希望人们都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 克制欲望)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 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 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 “道”认识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 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 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 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 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再勉强命 名为“大” 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 “道”是大的,天是大 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取法的 是“道” , “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这一章是提醒那些各执己见己是为得的人,要体会大道非见非闻非 可及之妙,随顺大道,而成就本觉本知本能之自然。
“有物混成” ,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 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 “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 “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 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 、 “人” 、 “天” 、 “地”这四个存在, “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 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老子明确指出, 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是绝对永恒的存在,万物的法则主宰,它按自身的样子自由运动人师法道,也 就是要师法自然,在这里,老子进一步说明了大道的本体,揭示出大道是万物的法则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 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吉事尚左,凶事尚 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的东西,人们通常都嫌弃它,所以,有道的 人不靠向它君子居处以左边为贵,用兵打战以右边为贵──它们背道而驰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 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最佳即使因此而取胜,也不要自鸣得意因此而自鸣得意 的人是以杀人为乐的人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吉庆之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之事以右边为上; 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说明军列的秩序仪轨等同于凶丧之事的行事仪轨所以,准备征战杀人 的人群,要怀着哀痛的心情参加;既使战胜了,也要按照凶丧的礼仪来处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扬 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上德者无所成为,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固着于某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