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_1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56KB
约7页
文档ID:209783877
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_1_第1页
1/7

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高校生源质量的评价应转向对公平性和适切性的追求;公平性强调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不受除能力以外的因素影响,适切性关注学生发展需求与学校定位的匹配程度使用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公平性和适切性,结果发现:“985”院校和“211”院校更加注重以高考成绩为表征的学生能力,一般本科院校在能力的基础上关注弱势群体的成效更加显著;各类高校生源质量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适切性的要求研究建议:未来需要更加关注高考对于学生大学预备能力的检测,“985”院校和“211”院校的生源质量需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各类院校均应结合学校定位和生源质量的特征对学生生涯发展提供恰当的全过程指导  关键词:生源质量,特征,本科,学情调查  生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基础环节这也是近年来高校以“联盟”形式抢夺优质生源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扩招带来了更多的入学机会,高校的生源大战也愈演愈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应当“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这意味着未来高校招生工作将突破高考和统一招生的限制,紧紧围绕促进入学机会公平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进行基于此,本文将紧紧围绕新时期高校招生工作的要求,构建高校生源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①的数据,对目前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未来高校招生工作的开展和生源质量的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生源质量的内涵与评价  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招生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保障共同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三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质量可以包含“超越性和完美性”、“和规范标准一致”、“合目的性”、“满足消费者需求”等多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要求的顺应”[1]因此,对于高校本科生源质量内涵的把握应集中在对高校生源的需求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有其特殊含义对于学生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对于高校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不论是从顶层设计层面,还是从民众需要层面,我国对高校招生都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需求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大学不断破除在学业成绩、思想观念以及经济条件各方面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造成的不当障碍;当然优秀高校仍然会为了赢得高分考生而相互竞争。

[2]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生源质量内涵的把握离不开对于公平性和适切性的追求   (一)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公平性   尽管社会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公平的含义本身就很复杂,对于高等教育公平的含义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与教育公平密切联系的概念是教育机会均等,这里的均等不只是数量上的相同,更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价值选择,也就是教育公平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而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从最初要求每个人都获得受教育权利的机会均等,演变为学校应提供相同的教育资源的过程均等,以及要求学生学习成就更为均衡的结果均等[3]科尔曼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分析包涵了社会不断发展、物质资源不断丰富的过程:当最初的教育机会稀缺时,人们对于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仅限于入学机会;当入学机会逐渐丰富时,人们开始追求教育资源的均等;当教育资源逐渐丰富时,人们又开始追求同样的教育结果胡森在对教育机会的经典研究中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和教育面前机会均等的新概念阶段:保守主义阶段强调个人对于上帝所赋予的能力的利用;自由主义强调教育应当消除经济或社会障碍,以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天赋获得社会地位;最新的教育机会的概念则是期望为每个儿童提供发展个人在入学时就具有的天赋的机会。

[4]保守主义阶段早已成为历史,而自由主义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新概念都还存在与此同时,对于自由主义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中能力的理解也出现了“天赋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区别   尽管当前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大众化,但在普及化之前高等教育仍然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存在,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需求首先应当关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具体含义是:个体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完全是因为个人的能力,而排除了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背景因素,如民族、城乡、家庭背景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招生数量、招生标准和招生程序共同构成的招生制度所决定的在我国,目前的招生程序以高考成绩为基础,采取学生自主填报志愿与高校统一录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高考成绩代表的是学生对高中课程标准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应该体现为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仅受高考成绩的影响,而高考成绩相同的学生则不会因个体背景的差异而造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不均等综上所述,高校生源质量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应为:是否排除了能力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二)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适切性   20世纪中期以来,从发达国家开始,延续至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国陆续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变成了“一定资格者的权力”[5]我国自上个世纪末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及高等学校数量和规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到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45所,普通本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13999人[6]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从共同的高学术标准转变为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质量多样化不等于不求质量,更不是不求学术质量不同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高等教育,都应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努力达到各自的高质量要求”[7]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潘懋元教授一直在呼吁我国高校应当分类、定位发展具体来说,他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应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涉及本科层次的是两种类型[8]:第一种为学术型大学,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而且这类高校数量不宜过多,规模也不必太大第二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高校分类发展则离不开对“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的讨论。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995年国务院正式启动“211工程”,旨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211工程”院校应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以加大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主要目标[9]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启动“985工程”建设985工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实现学科建设新的突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10]   高校分类定位的最终目标是高校分类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多层次、多类型经济结构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实践中,本科层次中出现了“985工程”大学(以下简称“985”院校)、“211工程”大学(以下简称“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三种类型,分别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和“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

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这也决定了他们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生源质量评价的适切性标准应当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相符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将试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构建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评价体系,并使用“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讨论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具体特征,为高校招生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的分析将遵循这样的逻辑进行:首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均需符合“需求满足”的基本要求,但针对的主体是不同的其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本科院校自然地划分为“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生源质量的需求是不同的第三,本研究将公平性与适切性的教育追求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比较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在这两方面的达成度毋庸置疑,在任何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只能尽力追求这两个方面,无法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完全协调这也就为不同类型高校依据自身特点选择侧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选取的是“2012年本科院校数据库”。

该研究通过开发网络调查平台,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向高校发出调查邀请函,请各校学生参与网上调查2012年,共有48所高校参与调查,剔除无效样本后得到有效样本58253个;其中,“985”院校学生4919人(8.4%),“211”院校学生10106人(17.3%),一般本科院校学生43228人(74.2%)   二、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特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指标说明   本研究的关注点在于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特征分析,从公平性与适切性的角度衡量这里,不同类型的高校分为“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   如前所述,高校生源质量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应是是否排除了能力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在我国,学生能力的表征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指标,因此本研究将高考成绩作为控制变量;同时,鉴于目前我国分省份命题和划定分数线的现状,选择学生自我报告的高考成绩为指标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相关的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和社会制度均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具体来说,个人特征方面主要包括性别和民族,家庭背景层面主要参考父亲受教育程度、父亲职业和家庭经济收入指标,社会制度则主要关注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

  生源质量评价的适切性标准应当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相符985”高校更倾向于培养具有高度学科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11”高校更倾向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一般本科院校则更加倾向于“为地方培养人才”[11]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相符程度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招生方式,即学生中通过统招、自主招生以及特长生招生考试的配比情况,体现的是学生素质与高校生源素质定位的匹配度;二是区域匹配度,即学生来源省份是否与学校所在省份一致,体现的是学生来源与高校服务面向定位是否一致;三是升学选择,即学生未来的发展选择是升学还是工作,体现的是学生发展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符合程度具体的变量及衡量指标见表1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无序三分变量,因而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multinomial model)分别考察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在公平性、适切性和卓越性方面的特点在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