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许多史学著述中都给予宋代历史极高评价,甚至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盛时期,通过对宋元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增强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中的第3课内容,上承辽宋夏金元的政治,下启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共分为4个子目的内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的变化”前3个子目主要讲述经济,第3个子目内容还涉及了文化,最后1个子目讲述社会变化,总体而言内容较为庞杂。
但本课内容与初中学习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在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有关宋代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的都市的内容等基础性历史知识已有涉及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应关注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能力、思维的提升和拓展3、 学情分析本课相关内容学生在初中都学习过了,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知识呈现碎片化,未能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基础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但初中的历史学习更侧重于陈述历史事实,学生对关键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有一定的难度,史料分析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四、教学目标能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通过学习,学生认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能通过历史材料论证历史问题,实证宋代经济发展带来社会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盛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能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和分析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宋朝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难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六、教学设计思路立足于课标的“认识两宋王朝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以“经济重心南移”作为本课线索,将本课内容整合成三个部分的内容:经济之变——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社会之变——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层层递进,不断深化,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宋仕女画对比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宋 刘宗古《瑶台步月图》教师设问:对比唐宋仕女画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回答:唐朝仕女画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比较丰腴,而宋朝仕女画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比较纤瘦教师设问: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核心区,以高大丰腴为美;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核心区,以纤小轻盈美为美,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经济重心南移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唐宋仕女画对比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渗透唯物史观教学。
新课教学:1、 经济之变——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学习任务一: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地图册第24页的地图11-1“宋元经济发展”示意图,说明宋元时期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据此分析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学生活动:展示课前学习成果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归纳总结材料一:表现影响农业1.越南占城稻的引入与推广,北方作物小麦在南方种植广泛种植,南方普及稻麦复种制,形成稳定的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2.“苏湖熟,天下足”,苏湖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3.经济作物棉花、茶叶、蚕桑、甘蔗地区在广泛种植1.粮食产量提高,为北宋人口迅速增长提供了条件;2.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使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突破;手工业1. 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2. 制瓷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景德镇、哥窑、官窑等制瓷中心;3. 江浙、蜀地等地区丝织业发展良好;4. 造船业发展领先,广州、泉州等成为造船中心;5. 造纸业发展迅速1. 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2.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3. 造船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4. 造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普及和纸币的发行流通。
商业1. 临安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2. 广州、泉州、明州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1. 开始出现经济型城市;2.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3.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设计意图:宋元的经济发展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在高中教学中不宜面面俱到,也不宜直接忽略地图是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素材之一,引导高一学生运用恰当方法观察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地图解读能力,并能够在观察中获得发现,启迪思考在这里让学生根据地图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让学生对宋元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有直观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概念二、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学生学习任务二: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根据材料,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填空学生活动:展示课前学习成果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归纳总结材料2: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年代南方北方人数(人)1078年56,888,00033984000垦田(亩)1077年318,480,000143175000赋税(贯)1045年35,811,00045095000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年代南方北方人数1200年80,600,00043,800,000赋税1196年60,000,00014,319,000概念填空:“经济重心”指的是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国,判断经济发达的重要指标有两个:第一,人口和耕地;第二, 赋税收入 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 经济的重心由北方地区逐渐转移到了南方地区 ,完成于两宋时期——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整理设计意图: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历史现象,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历史概念从直观的数据对比,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能够客观论述和解释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落实历史解释素养三、社会之变——宋元的社会变化学生学习任务三:教材62至63页指出宋代经济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社会变化有:科举考试南北分卷、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围绕宋代社会任一变化,从以下材料中选取两则以上材料进行论证学生活动:展示课前学习成果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归纳总结材料3: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刘海峰《中国科举史》材料4: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开封府落榜士子揭发,本年度开封府取中举人25人,有13人系“寄籍取中”,其中10人来自两浙路苏州府寄籍案”在两宋大量存在,屡禁不止——据《宋史太祖纪》材料5:唐代有宰相524人,科举出身者为232人,《宋史》载宋代133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的达到123名,(比例)大大高于唐代。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材料6: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彧《萍洲可谈》材料7:“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材料8:“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宋)袁采《袁氏世范》材料9:“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觅女使即有引至牙人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通过材料3,认识和实证宋元时期的文化重心南移文化水平受经济水平的影响,科举录取人数是地区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北宋时期,南方进士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意味着江浙地区成为人才集中地,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南移通过材料4,认识和实证宋元时期的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考试南北分卷两宋时期“寄籍案”大量发生,屡禁不止,南方考生寄籍北方,正是由于文化重心南移,朝廷为了缓解南北矛盾而采取的做法,却又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通过材料5,认识和实证宋元时期的门第观念淡化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宰相大多出身科举,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得到完善,门阀世族难以为继,社会纵向流动大大超过前代。
通过材料6,认识和实证宋元时期的门第观念淡化和社会趋向于平等榜下捉婿”说明宋朝的择偶标准不再以“门第”为标准,说明宋朝婚姻自由,社会开始日趋平等,等级门第被打破,社会阶层流动性强通过材料7,认识和实证宋元时期的社会成员身份趋向于平等商人、佃农、奴婢地位平等,不论贵贱,不存在贱民阶层通过材料8,认识和实证宋元时期的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在宋代,“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成为了普遍现象,土地流转频繁,这与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有关,宋朝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环境宽松通过材料9,认识和实证宋元时期的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宋朝行老和牙人的存在,说明宋朝人们选择职业相对自由,不再是以往的世袭奴婢关系,而是雇佣契约关系,社会环境宽松,人身依附关系趋向自由,社会横向流动性加强经济发展促使宋朝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门第观念不断淡化,社会成员身份开始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日益松弛,各阶层充分交流,社会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加强,宋朝是一个高度流动的社会,由此带来了社会的巨大活力,使得宋朝在经济、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设计意图:宋朝的社会变化是教材已有结论,不宜再堆砌材料让学生重复得出课本已有结论。
在这里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选择史料论证历史结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在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可靠证据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教材既有的历史结论的基础上,教师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总结宋朝的社会变化和社会流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宋朝社会的流动性学生学习任务四:绘制思维导图,从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角度总结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学生活动:阐述自己的思维导图,互动交流教师活动: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互动评价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作为本课的总结升华,帮助学生把本课零散的、碎片化的具体史实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建构”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