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锦囊 一、结构思路 《阿Q正传》继承了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由此,对文章结构可作如下切分: 第一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时代的矛盾 第三部分(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另外,也可按小说内容,据情节的发展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大部分 第一章《序》是故事的开端介绍阿Q及其所处社会环境,暗示阿Q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二、三章是故事的发展集中表现阿Q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深刻揭示阿Q的内心世界 第五、六章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阿Q所处的被压迫地位和所过的痛苦生活,为阿Q后来要求参加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七、八章是故事的高潮阿Q的性格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并且预示了他大团圆的结局,同时也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第九章是故事的结局。
写阿Q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示众、被枪杀,而阿Q至死仍不觉悟的悲剧 二、内容重点 《阿Q正传》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研读这篇小说,重点应把握阿Q的形象 1.阿Q相 所谓“阿Q相”,就是阿Q性格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为:(1)精神胜利法 这是阿Q在遭到各种打击时的一种自我解嘲和自我安慰的方法,这种方法使阿Q永远是胜利的,永远能得到满足,当然这胜利和满足都是精神的被别人打了,他不思报复,只是说“总算被儿子打了”,他满足;别人揪住他的黄辫子打他,让他说“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他便说“打虫豸”,还以为他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就剩下“第一个”了吗?“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仿佛他自己就是状元郎一般,他也满足;赌博赢了钱,却被庄家设计把钱抢了去,还挨了许多打,无论如何这是让人苦痛的,但阿Q很快找到了平衡之法,“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他还满足;他本来什么都没有,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住房,没有职业,没有老婆,可他偏要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2)欺弱怕强 阿Q给赵太爷打了嘴巴不敢回手,给秀才用竹杠敲了,也只是顺受。
可是见了小尼姑,就动手动脚,他甚至“扭住伊的面颊”“再用力的一拧”,全不在乎小尼姑带哭的声音,只是十分得意的“哈哈哈”地笑阿Q是鄙视王胡和小D之类人物的,所以他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挑衅王胡,去骂小D,还“伸手去拔小D的辫子”3)无聊无赖 阿Q闲来无事,心中便生出许多无聊的想法来,一是关于男女关系的认识,一是关于讨老婆的臆想阿Q以为,凡尼姑一定和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阿Q分明在走投无路之时跳进了静修庵里,并且偷拔了菜园里的萝卜,可他面对老尼姑的责问,不仅不承认,还反唇相讥道:“你能叫他答应你么?”简直无赖至极 2.阿Q形象的意义 阿Q是一个代表,是当时中国国民弱点的代表小说当中的其他人物,从赵太爷到王胡到那些赌徒,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阿Q的特点,也仿佛一个“阿Q” 在重点把握阿Q形象的同时,要清楚看到《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反映小说写阿Q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足,反映了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研读小说,当然要体会小说语言的特点:在幽默风趣中见严肃和讽刺,体现着含泪的笑的语言风格。
三、艺术特色 1.极力从简 人的语言最能表现人的性格写对话和引录人物语言,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最有效手段鲁迅小说人物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少阿Q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他的话总共才有360多字;句子也短到了最低限度,平均每句不到5个字赵太爷只有10来句话,总共100多字假洋鬼子的不到10句,用字不到100个小说的人物语言,省简到如此地步是极罕见的 2.高度性格化 作品中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话语,甚至是着墨极少的次要人物的话语充分显示了人物性格NO!——这是洋话……”一个货真价实的“假洋鬼子”形象跃然纸上 3.特殊的戏剧性 文中许多幽默活泼的对白令人忍不住发笑,笑后又心忧其人其事,发人深思如阿Q与王胡的对话:“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这段三言两语的对白,就构成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喜剧场面又如,写审讯阿Q的那段对话在令人觉得好笑的同时就有满心的忧愤 四、难点探究 1.优胜纪略 《正传》的第二章是《优胜纪略》,第三章是《续优胜纪略》这题目虽然并不一定模仿《绥寇纪略》,但很有夸大的滑稽味,便是将小丑当作英雄去描写,更明显的可以现出讽刺的意思来。
所谓优胜即是本文中的“精神的胜利”这个玄妙的说法本来不是阿Q之流所能懂的,实际上乃是智识阶级的玩意儿,是用做八股文的方法想出来,聊以自慰,现在借了来应用在阿Q身上,便请他来当代表罢了在清朝末期,由于帝国主义的狂獗,异族政府的腐败,民间感觉不满,革命主张与改良主义相继发生,但一般顽固的还是反对有些是承认不好,却说“家丑不可外扬”,如《狂人日记》第八节所说:“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是一个好例一时举不出别的知名的人来,这里可能著者是根据他的本家举人椒生叔祖所对他说过的话又有些人更进一步,中国所有坏处和缺点都是好的,如辜鸿铭极力拥护过辫子和小脚,专制和多妻,又说中国人脏,那就是脏得好《新青年》上登过一首林损的新诗,(他是反对派,但是写了白话诗送给刘半农、胡适之看,他们便把它登上了)头两句云:“美比你不过,我和你比丑鲁迅时常引用来说明士大夫的那种怪思想,肮脏胜过洁净,丑胜过美,因此失败至少也总就是胜利,即形式上虽然是失败,但精神上胜利了,只要心里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2.赌摊 赌摊在乡下随时都有,反正闲人原是通年闲着,赌摊开时不愁没有人来,但戏台下自然最好为什么呢?平常闲人们聚集拢来,大半是内行,不大有多少油水,戏台下人杂,可能有些“瘟孙”来上当,便好大大的掳一批了。
赌摊大抵设在戏台底下,或是台后面闲空地方,在地上放着一两盏洋油的长嘴马口铁小壶,开始他们的把戏他们有两个步骤,最初是正式赌钱,赌客的钱渐渐的输入庄家的腰间,这赌场便顺利的开下去,若是倒转过来,庄家的钱输给赌客了,那时就得使用别的办法忽然间有人打起架来了,洋油灯一下子弄灭,不但赌客的摊上的钱连他手里口袋里的也都不见,假如没有像阿Q似的被打上几拳,那已经是很运气的了这时候有的假装衙役来捉赌了,有的只是打架,反正都没有关系,由庄家一伙的人扮演,把钱掳走就完事阿Q原是乏人,但这里又被写成瘟孙,本来他在社会上混,这点经验也该有的,只是著者要写赌摊的那一幕,不能不把他暂且屈尊一下了本文中说那些摆赌摊的多不是本村人,为的是小说要省事,不想拉扯开去,其实那都是近地的破脚骨,特别是与衙役有连络的人,平常也与阿Q相识的,庄家的唱词中有“阿Q的铜钱拿过来”,可以为证唱时将对方的名字加在里边,这是常有的事,著者这一句记录可以说是有事实的根据的 3.恋爱的悲剧 《恋爱的悲剧》这故事是有所本的,但那也只是故事的中心,前后那些文章都是著者自己的穿插鲁迅常传述夏穗卿的话道:中国在唐以前女人是奴隶,唐以后则男子全成为奴隶,女人乃是物品了。
这话在历史上未必全正确,但譬喻却是很好,奴隶究竟还算是人,物品则更下一等,西洋中古时代基督教主教会议说女人没有灵魂,正是同样情形在封建道德下,女人本来受着两重的压迫,在唐以后道学与佛教同时发达,空气更是严重,于事实的压迫上更加深了理论的轻蔑,这形势差不多维持了有一千年著者借了上章阿Q欺侮小尼姑的故事做过渡,引出他对于女人的感想,就在这里把士大夫的女性观暴露了一番他们的意见在表面上是两个,好的时候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说得不好是破家亡国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在做史论时则都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文人读的书多,可以从妲己、褒姒讲起,以至西施、武后、杨贵妃,一直到陈圆圆,说上一大篇,虽然阿Q可能只记得害了董太师的貂婵而已鲁迅对于这种议论素所憎恶,就在阿Q的身上写了出来,一面是轻蔑,一面又是追求,这里与士大夫正是一致,所以本文中称许阿Q也是“正人”又如叙述他的“学说”道:“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这表面是说阿Q,可是千百士大夫的面目也在里面了当这《正传》陆续发表的时候,鲁迅亲见同部的许多老爷们都在猜疑这里那里,所说的会不会就是自己,由此可见不但那些士人颇有自知之明,著者讽刺的笔锋正确的射中了标的,也是很明了的了。
4.地保 《正传》里所说的赵府上叫阿Q赔罪的那种做法,在乡下叫作“投地保”地保大抵等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的保长,乡下又称作总甲,别处或称地方,在绍兴现在虽没有这个名称,但有急难时大声呼救却仍是叫“地方”,可知那也是古已有之的在前清末年充当地保的大都是本地的闲人,与衙役本是一类,其品质还要在轿班之下,因为抬轿究竟要些力气,他们都是游手好闲,吃上鸦片,差不多是一副瘪三神气了论理他是主管这一坊的民事的人,但他本是皂隶的一种,所以对于农工商人他很有一点威势,在士绅面前却又成为他们的听差了士大夫不必说,那些地主豪商,大抵捐有什么功名,大则侯补道,小的也是个县丞之流,因此算是准士大夫,有同样的势力这些在野的统治阶级遇着平民触犯了他的时候,多是装腔作势的叫人拿名片送官,要地方官给他出气,事情小一点的则投地保,就是把地保叫来,命令他处理某人触犯的事件地保的情状当然是各式各样,据个人小时候即光绪庚子(1900)年前后的印象来说,他穿着一件蓝布短大褂,上罩黑布背心,比例上似乎特别的长,头戴瓜皮秋帽,手里拿着一根二尺多长的烟管,外带“烟必子”和皮火刀盒他见老爷们也不行礼,只垂手听吩咐,出去依照办理。
结果总是由被投地保的赔罪了事,其条件由地保临时折衷决定 5.游街示众 鲁迅的文章上看不到有反对死刑的话,但是他猛烈的反对游街示众,那是很明显的《呐喊》的《自序》中云:“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本文中叙述阿Q临时无师自通的说了一句应景的豪杰话,观众便叫声好,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再看喝彩的人们,发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可怕的眼睛,比四年前在山脚下遇着的想要吃他的肉,永是不远不近的跟定他的一只饿狼的眼睛更可怕,这些眼睛“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我们怕阿Q未必感觉到这样,但著者没有别的方法表示,这里只得再用《狂人日记》的手法来写,使得阿Q想要叫“救命”,虽然没有说出来结末更说观众的舆论不佳,因为枪毙不怎么好看,而且阿Q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这是十分气愤的也是悲哀的话,“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在他看来正是一样的可悲的事情。
读本链接 本课链接读本“作者如是说”“名家论阿Q”和“不死的阿Q”三个单元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成因》《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示众》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