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元文化的源头古代农耕文明区域及其周边的游牧民族奠定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1西亚和北非的文明: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2南亚和东亚的文明: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古代印度在宗教、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对东亚、东南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也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3古希腊和罗马文化:打下了欧洲文化的底色,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4阿拉伯文明: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5印第安文化: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印第安人的农业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们培育的农作物为人类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共生线索“互联网”整合一地理环境与区域文化的特色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必然造成了文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1古代埃及文化河谷和沙漠是古埃及人生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地理环境上的相对孤立性对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由于沙漠屏障对大规模民族迁徙和入侵起着阻隔作用,使得古埃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政局,这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都有积极作用,也使文化传统有着更大的延续性2)尼罗河周围的自然屏障并没有隔绝古埃及与外界交往,而是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对外来因素进行缓冲处理,然后再逐渐吸收进来,这正是古埃及文明的特色及其生命力所在2阿拉伯文化(1)阿拉伯文化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腹地,气候炎热,终年干旱少雨,没有常年的河流,只有在沙漠旷野深处的绿洲可供放牧,不适合农业生产,所以阿拉伯文化具有明显的沙漠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自由和开放特点2)公元7世纪以后,阿拉伯国家扩展到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处于亚、非、欧的中心地带,是世界东西和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而且东西方向很长,南北方向较窄,形成一个世界走廊,整个地形呈开放状态,从而使多元文化在这里汇合交融,进一步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3古代希腊文化(1)古希腊山多地少、港湾众多的地理环境对雅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古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多优良港湾,以海外贸易为主的工商业经济发达特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众多的“城市国家”,即城邦城邦体制为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民主政治2)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希腊学者们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上面,形成了希腊人善于思辨,勇于探索的习惯4古代印度文化(1)印度河和恒河为早期印度居民生存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地和良好的农业灌溉条件,由此产生的文明属于农业文明印度北部高山使其同亚洲其他地方隔离开来,东、南、西三面又有海洋包围,使它自成一个相对孤立的地理单位,印度文化的独特性就与这一地理特点相关联2)印度早期宗教中灵魂转世和解脱思想的形成首先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沉思与抗争,也因此铸就了印度文化“苦难解脱”型思维的主轴古印度法律与宗教密不可分,宗教戒律就是世俗法律整合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共通性和差异性1多样性受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们体现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的风俗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成就了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彩和灿烂2共通性各个民族、种族,不论其生活在哪一个地理空间中,他们之间都有某些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如任何民族都要从事生产活动,都有自己的道德、法律规范,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追求、审美观念这主要是由于人的生命存在的共同性决定了人类有共同的实践活动,进而决定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3差异性(1)从文化存在的空间来看,自然环境的差异对各民族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方式的不同,进而导致了各民族间文化的物化成果、规范形态及思想观念的一系列差别2)从文化活动的主体来看,各民族在肤色、毛发、体质等人种特征方面存在差别,语言、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也不相同这些差异,都给文化打上了民族的印记3)从文化的时间性来看,各民族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其文化进步并非同步的这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存在着几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如当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陆时,当地原住居民印第安人还处于奴隶社会,而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这种不平衡性根源在于各民族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
整合三导致古希腊、罗马文化差异的因素1民族性格(1)古希腊:航海和商业活动,使希腊民族形成了敢于冒险、积极进取、活泼、机智、开放的民族性格这种优良的民族性格,是古希腊取得卓越的文化成就的内在动力2)古罗马:在其哲学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却是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还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宿命论色彩,而这恰是罗马以农为本的内陆民族保守的民族性格的反映2政治体制(1)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洋溢着英雄主义、现实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精神2)古罗马: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使在文化上增添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偏重于为帝王歌功颂德,法学方面旨在维护贵族政治、私有制、等级制3经济基础(1)古希腊:发达的航海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伯利克里颁发“观剧津贴”,提高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古罗马:实行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后逐渐向大地产经济转变,工商业也有所发展,但这些并没有缓和罗马社会内部矛盾,影响了文化的性格特点和进步4宗教因素(1)古希腊:希腊的宗教是比较自由的,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希腊神话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使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特点。
2)古罗马:出于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把人神化、君权神圣化古罗马只是在建筑和法学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整合四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与拜占庭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比较项目西欧文化拜占庭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特征 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东正教文明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的原因欧洲进入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与王权相互利用,竞争共存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的兴衰;俄罗斯的崛起;基督教的分裂代表文化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圣经和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们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圣经为西欧的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拜占庭文化:罗马民法大全;圣索菲亚大教堂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影响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重要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解题“金钥匙”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材料解答型解题技法材料问答题增分策略和书写要求1材料问答题增分策略(1)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有目的地阅读材料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2)要求依据材料回答的,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3)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结合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2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1)卷面干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是做无用功4)表述时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切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经典示例技法支招,有章可循2022河北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自乌尔第三王朝以来,奴隶制私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为了维护私有制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伊新、拉尔萨等邦都曾制定法典以代替过去不成文的习惯法汉谟拉比即位后,吸取以前各邦的立法成果并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法典法典大概是在其在位第30年后刻石颁布,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
结语则表示,汉谟拉比遵奉神意,保护黎民,故创立公正的法典,以垂久远;后世有敢不遵法典之王,必因违犯神意而受神罚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条文摘录)“如果一个人伤害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断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予以评价10分)命题立意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突出表现在认识功能是基础、教育功能是核心、借鉴功能是目的本题以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和主要内容,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及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评价强调鉴往知来,继承优秀的世界文化,更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审清设问,依据材料回答,并要卷面整洁、书写工整,表述规范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句“吸取以前各邦的立法成果并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宣扬王权神授”“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评价即可参考答案(1)特点:吸收借鉴旧法成果;体系内容相对完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权威;全面反映社会情况,有一定史学价值2)评价:保留原始部族同态复仇的习惯,具有落后性;保护贵族特权,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严格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护民众权益,强调政府责任;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等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传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宣称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和要求。
材料二佛教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