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郑玄注中古今语考察 “三礼”郑玄注中古今语考察 论文导读:东汉郑玄是一个经学大师郑注中常提到“古今语”③《周礼春官内史》:“以方出之周礼,“三礼”郑玄注中古今语考察关键词:郑玄,周礼,仪礼,礼记,古今语 东汉郑玄是一个经学大师,他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经,名声卓著郑玄注经尤多,而最精礼学他注三《礼》,使三《礼》之学历千百年之久,其学术影响力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礼学必读的重要典籍郑注中常提到“古今语”,古今语是与古今字不同的概念,本文拟就《三礼》郑玄注中的古今语进行考察,以期厘清古今语与古今字的区别 一、古今语和古今字的区别1、所谓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个字,后来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另一个或几个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古字专表示另一个或几个概念古今字既称之为“字”,就一定是指同一词语的古今用字不同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是前后用字不同的现象,具有“先”、“后”之别古今字概念虽然其表述冗长,但其表述实质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古今字就是分化字例如:《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
2、古今语,是指在古时某一个时期表达某一事物名称用某个词语,到了另一个历史时期,用另外一个词语来表达,就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词例如“爨”,这个字,在周时期使 用较为频繁,但后来就用灶这个词取代了,表达同一事物而古今使用不同的名称可见,古今语跟文字的使用无关 二、“三礼”郑玄注中的古今语古今语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事物的名称,但是语音上差别很大,各自都是不同的词语,有单音词古今语,有复音词古今语,这些不同的词语具有古今对应的关系,注释家就利用这种对应关系以今释古,帮助现代人理解古代的词语 1.单音词古今语(1)爨、灶《说文解字爨部》:“爨,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凡爨之属皆从爨《玉篇》:“爨,灶也”论文写作,周礼《说文•爨部》段注:“爨,灶也,齐谓炊爨者,齐人谓灶曰爨《集韵•桓韵》:“爨,灶也论文写作,周礼《特牲礼》、《少牢礼》郑玄注皆曰:“爨,灶也此爨必于灶,故谓灶为爨所以爨、灶是古今语 ①职外内饗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周礼天官亨人》)郑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煮物爨,七乱反释曰:云爨,今之灶者,《周礼》、《仪礼》皆言爨,《论语》王孙贾云:宁媚於灶。
《礼记祭法》天子七祀之中亦言灶若然,自孔子以后皆言灶,故郑云:爨,今之灶②大羹湆在爨《仪礼士昏礼》)郑注:“爨,火上爨,主於其灶煑物 ③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周礼夏官挈壷氏》)郑注:“以火炊水④鱼腊爨亚之《仪礼士虞礼》)郑注:“爨,今之灶⑤主妇视饎爨于西堂下,亨于门外东方,西面北上羹饪,实鼎,陈于门外,如初《特牲馈食礼》郑玄注:“炊黍稷曰饎论文写作,周礼爨,今之灶⑥雍人摡鼎、匕、俎于雍爨,雍爨在门东南,北上《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爨,今之灶由上可见,“爨、灶”是同事物的名称,以火煮物周时称“爨”,到春秋时称“灶”,是古今用语不同,“爨、灶”为古今语 (2)屦、履《说文》:“屦,履也段玉裁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段玉裁说:“易诗三礼春秋传孟子皆言屦,不言履,周末诸子汉人书乃言履诗易凡三履,接谓践也然则履本训践,后以为屦名,古今语异耳说文解字注“屦”字下)段注是对的,屨、履,在《诗经葛屨》篇里就说得很明白:“纠纠葛屨,可以履霜屨为名词,履为动词也就是说最早的时候,鞋子叫做“屦”,践行做“履”周末年以后,鞋子也叫做“履”屦”和“履”是古今语例如: 屦,《儀禮士喪禮》:“夏葛屨,冬白履。
郑玄注:“屦,履也①《禮曲禮》:“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论文写作,周礼②《礼记‧士冠礼》:“玄端黑屦,青絇繶纯,纯博寸素积白屦,以魁柎之,缁絇繶纯,纯博寸贾疏:“屦、舄与裳,俱在下体,其色 同制,舄、屦与裳色同也③《周礼屦人》:“絇谓之拘,著舄屦之头,以为行戒④《周礼屦人》: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青句、素屦、葛履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注:“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贾公彦疏屦人,汉时名複下者为屦人履,《说文履部》:“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象履形一曰尸声凡履之屬皆从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方言》卷四:“扉屦粗,履也钱绎笺疏:“履本训践,后以为屦名,古今语异耳《周礼春官序官》:“使帅其属而掌邦礼郑玄注:“践而行之名曰履《礼记祭义》:“礼者履此者也孔颖达疏:“履,践履也又《国语吴语》:“而后履之韦昭注:“履,行也由上可见,屦、履原始义不同,后交互为一例如: ①《尚书大传》卷一:“杂屦下刑郑玄注:“屦,履也②《韩非子说林上》:“屦为履之也③《周易噬嗑》:“屦校灭趾孔颖达疏:“屦,谓著而履践也④《左传僖公十五年》:“登台而履薪焉。
孔颖达疏:“履是在足之服⑤《慧琳音义》卷三:“履践注引《考声》云:“履,屦属也例①至例③“屦”同“履”,例④例⑤是“履”同“屦”,其义互涉由此可知,是同事物的名称,虽原义有别,后经互用,其义相通,前人视为古今语 (3)囿、苑《說文》:“囿,苑有垣也从囗有聲一曰禽獸曰囿又《说文》:“苑,所以养禽兽也《詩大雅》:“王在靈囿孔疏:“囿者,築牆爲界域,而禽獸在其中也①《周礼地官序官》:“囿人郑玄注:“囿,今之苑《周礼注疏卷一》:“守门囿,御苑也②《周礼注疏卷九》:“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郑玄注:“囿,今之苑③《周禮地官囿人》:“掌囿遊之獸禁郑玄注:“古谓之囿,汉谓之苑④《白虎通义田猎》:“苑囿,养万物者也囿、苑都是指养禽兽的处所,是同一事物的名称,古称囿,后称苑,为古今语 (4)甲、铠甲、铠都是指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 ①《仪禮既夕礼》:“甲胄干笮郑玄注:“甲,铠也②《礼记曲礼上》:“献甲者执胄郑玄注:“甲,铠也③《周礼夏官序官》:“司甲郑玄注:“甲,今之铠也④《周礼夏官司甲》:“司甲贾公彦疏:“古用皮谓之甲,今用用金谓之铠⑤《汉书尹赏传》:“被铠扞持刀兵者。
颜师古注:“铠,甲也论文写作,周礼 ⑥《释名释兵》:“甲亦曰铠⑦《说文金部》段注:“古曰甲,汉人曰铠甲、铠也是同事物的不同名称为古今语 (5)方、牍方和牍都是指书板,是同一事物的称名《说文片部》:“牍,书版也段玉裁注:“周礼之版,礼经之方,皆牍也①《儀禮聘禮记》:“不及百名書於方郑玄注:“方,板也贾公彦疏:“方,若今之祝板,不假连编之策②《礼记中庸》:“布在方策郑玄注:“方,版也③《周礼春官内史》:“以方出之郑玄注引杜子春曰:“方,谓今时牍也贾公彦疏:“杜子春云‘方直谓今时牍’者,古时名为‘方’,汉时名为‘牍’,故举以说之” ④《周礼春官内史》:“以方出之孙詒让正义:“方,即木版方、版、牍并同物⑤《慧琳音义》卷三十一:“简牍论文写作,周礼注引《文字典说》云:“方版为牍大事书之於策,小事简牍而已⑥杜预《春秋序》:“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牍乃方版,版广於简,可以并容数行由此可见,方、牍也是同事物的不同名称,为古今语 (6)絼、雉絼和雉是单音词古今语,都是指称牵牛的绳子《說文》:“絼,牛系也《玉篇》索也亦作絼、䊶絼”,字作“紖” ①《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置其絼,共其水稾。
饰谓刷治洁清之也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絼,著牛鼻绳,所以牵牛者今时谓之雉②《礼记祭统》:“君执絼郑玄注:“絼,所以牵牲也③《礼记聘礼》:“牵牛以致之郑玄注:“絼,所以牵制牛者④《礼记少义》:“牛则执絼孔颖达疏:“絼,牵牛之物 五星点赞~ 很受用的一篇范文,谢谢分享! 作者有些想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