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差异 1. 对线的认识不同 随着中西方各社会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绘画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影响,产生了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各有的特点,形成了中西方对“线”的认识上某些差异 宇宙观的不同西方人将线看做是宇宙的一个构件,而强调外力的作用,而中国人将线看做是一个“宇宙”,看到的是线的内部运动和规律,强调内部丰富的运动,讲究的是线条的力度,内涵,韵律等线的深层次的美感潜质,中国画家通过线条的不用书写形式,来表现不同的生命感觉,主观情感,意趣与韵味 由于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造成对线的认识差异,历代的中国画家由于其自己的情感经历、气质修养等因素,赋予“线”以人的情感性格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线”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些“线”的风格和个性化表现主要是历代画家通过对“线”的不同修饰表现来实现的这些“线”的丰富表现力,强烈而独特的装饰意味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使线呈现出了自身的审美性而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用“线”的不同表现方法来达到造型准确、空间处理合理的效果其早期的线条主要是朝着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写实方向发展印象派之后,由于东方艺术的影响,“线”逐渐成为画家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有力的手段。
抽象主义的出现, 才将西方绘画艺术中的线从物象的形和内容中分离出来,“线”自身所构成的动律、节奏、情绪等也给以了充分展现虽然如此,西方的线仍然没有中国绘画中的线更有内涵和生命 2. 对线的表现方法不同 西方绘画中对线是理性表现,他们认为线是点运动的延续由于线能够明确和肯定地表现物体体积的大小、空间位置、轮廓概念及面的转折,所以,任何一幅素描都是由无数线的组合而成的线是素描造型中的关键要素好的素描作品中每根线条都是独立而具体的,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西方绘画力图传递真实的客观现象他们用线造型,表现形象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因此西方艺术崇尚真实,要求准确再现客观现象在西方艺术中,无论是希腊瓶画、埃及墓室壁画、还是波提切利、荷尔拜因、安格尔的作品,线条都成为其重要的形式语言在最初的油画中通常都以精确严谨的线条轮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线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画到后来才逐渐变成以明暗和体积,透视为主,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优美的线条随轮廓和结构起伏转折,塑造了优雅、动人的维纳斯形象但尽管如此,油画中的线也从未消失过,纤细工整,豪放或随意,不拘以反复交错叠压的各种线条的运用,才使得油画语言更加丰富,不同形体的边线处理也尤为重要。
色与色的交接明与暗的交接,面的转折,不能说没有线,只能说是线条的一种变换,有许多作品最后完成似乎看不到线条,但却从精准的线条开始的西方绘画在本世纪初的那场视觉革命中,由于受东方绘画的影响,线条曾成为现代画家关注的热点或许是对于那种太逼真的写实性绘画的反叛,于是凡高、马蒂斯、毕加索、克利等都将线条作为自己重要的形式语言,驰骋于画坛并各领风骚 而中国绘画对“线”则是感性表现中国画主张重意境,又崇尚简约,绘画中淘汰了许多与事物本质无关的细节,成就了以形写意的绘画语言,孕育了中国独有的“写意”画中国画主要是通过中国画笔墨形态而发挥作用,而线条则是中国画笔墨形态中的关键因素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在运用线条这一艺术语言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中国画中的“十八描”就是对不同线条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如宋代著名的《朝元仙仗图》就充分运用了多种线描形式表现生动的仙人形象和衣物褶纹 线条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量感、质感、空间感等,比如“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描”与“铁线描” 表现出的不同质感,再如用“斧劈皴”与“雨点皴”的表现出的不同肌理感受;通过线条勾勒的运动和结构方式的不同张力,充分表现不同物象的量感;通过线的虚实,强弱的布置和浓淡干湿的走向来显示物象的存在的空间位置;通过线条的穿梭,重叠和藏露表现层次;通过线的快慢迟速、转折顿挫表现物象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线条组织的疏密关系来表现黑白色阶的感觉等等。
中国绘画中用线条传情达意画面上线的形状,直接体现着作者的种种感觉,粗线显刚,曲线见柔,折转表示锐利,波弯显示绵软,不同的组合,疏密走向,会产生动静,悲喜等感觉所谓怒画竹,喜画兰,就是通过对不同线条的运用,来表现不同的主观情感例如徐渭的《墨葡萄》中的线歪歪扭扭,但却笔力老道,随心所欲,颇见功底用线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此图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一种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 三.中西方绘画用线的相互影响及借鉴 线条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只是由于欣赏的习惯的不同,对线条理解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而东西方绘画线条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法国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马蒂斯的《舞蹈》描绘了五个携手绕圈的女性舞蹈人体,朴实而具有幻想深度这幅画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烦恼和沮丧的内容,而描绘了一种轻松、欢快,又充满力量的场面整幅画色彩及其简约,只有三种颜色,但却具有极大的精神力度。
马蒂斯的这幅作品和我国的《舞蹈纹彩陶盆》有惊人的相似,两者在构图的处理、线条的运用、色彩的单纯,及作品体现的动势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足见马蒂斯对东方艺术的偏好和向东方传统造型观念的靠拢西方古典绘画在造型上主要以面为主,线条的运用不太重要,而马蒂斯的作品恰恰是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热烈的色彩来打动和感染人的这幅画中的线条与色彩正体现了一种奔放和热烈,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量马蒂斯的几幅线描自画像完全运用了中国白描的方式,更加体现出画家对东方艺术、中国艺术的喜爱毕加索也曾经迷恋东方艺术和中国绘画,他曾临摹了大量齐白石先生的作品,后期的许多线描作品也显示了画家对线的热爱 自从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画家徐悲鸿在对待西方绘画时认为中国绘画的弊端在于写意有余而写形不足,在自己传统的绘画用线基础上加入西方绘画用线的准确性,如他所画的奔马,既是完全意义上的写意水墨的神,又是以西画中写实的手法写形,其他如《愚公移山》、《九方皋》、《徯我后》等,虽采用写实的手法,却极具浪漫主义中国的工笔绘画中借用了西方绘画的光影因素,用线表现形和结构,然后再染色,使作品既有线的灵性,又有一定的体积和结构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也借用了西方了光影效果,用线条按照光影规律皴出亮暗关系,加强了画面的体积效果 四.线条的个性体现 在绘画艺术中,“线”在东西方均广泛使用线”成为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美术大师们不断用他们的艺术作品诠释着绘画的概念线条在艺术作品中成为了画家的特定符号,线条的面貌决定了艺术家的面貌我们可以看到李若禅的线条与潘天寿的线之韵味风格相差甚远线条是画家们之间决不会混淆的个性显示德加喜欢纤细连贯而清晰的线条,认为这种线条是高雅风格的保证,是实现他所欣慕的那种美的唯一方法,毕加索、马蒂斯都用线创作大量动人佳作,画家用线创造形象,并条和形象中表达性情,在绘画中,线条占据着不可撼动的最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