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高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 毛泽东词二首高一语文教案

雨水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68KB
约14页
文档ID:148528998
普高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 毛泽东词二首高一语文教案_第1页
1/14

精品范文普高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 毛泽东词二首_高一语文教案 ●课文鉴赏说明 沁园春 长沙一、诵读提示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展开诵读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可以将诵读与欣赏结合起来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篇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入粤2.内容大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三、鉴赏要点1.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采桑子 重阳一、诵读提示这首词写的也是秋景秋情,但没有叹老悲秋的调子,而是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的意境,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2.内容大意上片以对人生的感悟开始,“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转化而来的意思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人生本来就短暂,再加上世事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但寒来暑往,“岁岁重阳”,自然界却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的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今又重阳”,重阳是赏菊花的日子,看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盛开,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诗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往年,“战地黄花分外香”,连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然极大地鼓舞了他下片从四季的变化写起,斗转星移,四时更迭,又是一年秋风起,“不似春光”。

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面,而秋天不同,它“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三、鉴赏要点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解题指导一、这道题主要是提醒学生鉴赏诗词一定要朗读诗词的朗读背诵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的方法,加强记忆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物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了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抓住这些词语后再背诵全词就容易多了这两首词都是通过描写秋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上片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三、诗歌欣赏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多有不同,喜爱它的原因也不同这道题主要是调动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欣赏诗歌答案可以各不相同,但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在参照对比中提高鉴赏能力答案参见“课文鉴赏说明”四、秋天,在许多古代文人笔下都出现过,而且大多是以凄清、萧条、落寞的情态出现,“悲秋”是常见的感情基调这道题主要意图是,一方面让学生搜集与秋天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点学生可以读写结合,自由发挥●教学建议一、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品味新诗,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这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毛泽东的诗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却是传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注意二、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应该不再有文字障碍三、介绍创作背景通过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但欣赏中不必搞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不必给学生一一比照,理解要宽泛些四、诗歌教学要注重形象性,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开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把握住关键词语,迅速熟读成诵,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有关资料一、《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