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 (其一)导学案 答案三、课堂合作探究1、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什么景象?寄托了什么情感?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2、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出了什么景象?寄托了什么情感?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 "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3、 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 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 “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 “丛菊”暗承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 ”所隐示的季节特征, “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 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 ,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4、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尾联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5、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 ,"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 "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6、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 ”,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 ,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 "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 解作"将来" ,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 "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 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 "他日泪"是果,"故园心" 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四、课后拓展延伸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咏怀古迹》 (其三)导学案 答案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 ,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 《咏怀古迹》 (共五首)即是一例《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 群山万壑” 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二、 问题导学1、 【思考】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昭君的出生地?答: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为下面她嫁到殊方异域,远离故土和她的思乡怨恨埋下伏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昭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2、作者叙述昭君的一生,选择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独留青冢向黄昏” 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三、课堂合作探究1、这首诗的主题落在“怨恨”二字怨的开始:“ 一去”二字;怨的终结:“ 独留”两字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颈联通过对造成昭君命运的回答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2、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3、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 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 “一去” 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 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画图” ,指汉元帝 “按图召幸” 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 五字带过,把史家因“ 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 800 年) 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 《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4、答: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四、课后拓展延伸答: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登高》导学案 答案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二、 问题导学1、风、天、猿啸、渚、沙、鸟急、高、哀、 清、白、飞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2、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急风——冷(心灵的)高天——人渺小、孤单哀猿——悲凉飞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朗读指导:风 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 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落木 生命的晚秋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 ”、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 55 岁(逝世前 3 年) 、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朗读指导:“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二语要一气读出, “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4、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从“万里”、 “作客”、 “百年(老年) 、 “多病” 、 “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 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