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赠从弟三首之二赏析

20****0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6KB
约17页
文档ID:155338730
赠从弟三首之二赏析_第1页
1/17

赠从弟三首之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介绍: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很有骨气,一次曹丕设宴,请出老婆甄氏和大家见面,“座中众人皆伏”,唯独刘桢“平视”不加理睬,曹丕差点因此砍了他这是刘桢借不畏风霜的松柏称赞他从弟品格的诗,其实也是他自己人格的写照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能是开以松柏喻高尚品格的头美丽传说:甄氏原是袁绍儿子袁熙的老婆,被曹操打败后小她五岁的曹丕把她娶回家,比她小一半年龄的曹植也看上了这个嫂嫂,对她非常痴迷曹丕称帝第二年甄氏就死了,才子曹植伤心之余写出著名的《洛神赋》(原名《感甄妃》),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根据诗篇又画传世名作《洛神赋图》——刘桢《赠从弟(其二)》赏析 【诗文回放】 赠从弟(其二)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作者点击】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作品品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诗文品读】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物诗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王勃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⑥[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有“神童”之称,博学多才渡海堕水,受惊而死善为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称“四杰”后人评其诗,亦列为初唐四杰之首  [注释]  ①少府:唐代对县尉的敬称县尉的地位低于县令,主管“治安”之任:赴任  ②城阙(qu确):阙,封建帝王宫门前的望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辅:护持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秦国发源地秦亡之后,项羽曾将这一带地方分为雍、塞、翟三国全句意思是:唐朝皇帝所住的京城以三秦为辅(或辅以三秦)这是写送别之处  ③风烟:风和雾霭五津:津,渡口唐时在蜀中的岷江上有五个大渡口,它们叫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句想象作者别后将怀念友人,远望蜀中  ④宦游人:离乡在外作官的人这两句说彼此境况一样,所以惜别  ⑤海内:天下天涯:天边比邻:近邻这两句说,只要是互相了解的好朋友,虽然彼此住处隔得很遥远,也和邻居一样  ⑥无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别之处这两句说,我们在分手时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样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

[说明]  这是作者在京城长安送朋友前往蜀地(今四川省)任县尉时写的一首抒情诗它摆脱了一般赠别诗的陈套,没有一般应酬的话,也不作无病呻吟,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深厚情谊,而且也反映了唐初社会生产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在统治阶级中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有所作为的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作品意境开阔,语言自然畅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诵的名句[赏析]  这首赠别诗,与一般送别诗迥然不同的是,它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之后进一步宽慰友人,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虽然天各一方,只要朋友知心,保持着真挚的友情,就好像近在咫尺这就使人心胸开阔,一扫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不要作儿女之态,语壮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全诗情调高昂,气象开阔这首诗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一种清新气息这种精神发展下去便直接影响了“盛唐气象”的产生[译诗]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迷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我与你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天涯也好象近在咫尺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作者:王勃来源:心灵鸡汤更新时间:2007-3-23浏览次数:99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