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6MB
约33页
文档ID:46709151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_第1页
1/33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l王士禛与“神韵说”l沈德潜与“格调说”l翁方纲与“肌理说”l袁 枚与“性灵说”中国古代文学 彭静静一、王士禛与“神韵说”1、王士禛王士祯(1634—1711), 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 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 王渔洋, 山东新城(今桓台县 )人康熙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和诗论家,博学好古,能鉴别 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 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 并称成为“南朱北王”2、思想及创作王士禛注重诗歌的艺术方面,倡导“神韵”, 要求诗歌创作超脱空灵、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 美传统诗论著作《渔阳诗话》、《带经堂诗话》, 其他的散见于笔记杂著和文集之中,如《池北偶 谈》、《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居 易录》、《分甘余话》、《渔洋山人精华录》等 等,还有诗歌选本《唐贤三昧集》、 《渔洋山人 诗集》、《唐诗神韵集》清俞兆晟在《渔阳诗话序》中引用王士禛自述 ,说道:一、少年时,“博综该恰,以求兼长 ”,“入吾室者,俱操唐音 二、中年时,“越三唐而事两宋 ,良由物情厌故,笔意喜生,耳 目为之顿新,心思于焉避熟 。

三、晚年时,“以太音希声,药淫哇锢习,《唐贤三昧》之选, 所谓乃造平淡时也贯穿始终的诗学主张:神韵理想的艺术境界, 基本的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 ,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二、神韵说1、发展: 清人翁方纲曾言;“诗人以神韵为心得之秘, 此义非自渔洋始言也,是乃自古诗家要妙处,古 人不言而渔洋始明著之也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宋书•王敬弘传》: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南朝谢赫《古画品录》:“神韵气力,不逮前 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神韵气力即指气韵生 动气,生气,人的生命活力;韵,韵味,含蓄 蕴藉之余味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至于鬼 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 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 也”北宋范温《潜溪诗眼》:“有余意之谓韵”,“ 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之极致有一,曰入 神 ”以及“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 之像”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明胡应麟《诗薮》用“神韵”评诗有20余处,如 称“盛唐气象混成,神韵轩举”等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五言古非神韵绵绵 ,定当捉衿露肘”。

神韵”:一是指作品中的意象或意象群体逼 真传神, 气韵生动;二是特指在作品具体描绘的形 象之外,更蕴含着一种深邃隽永、绵缈无穷的意味 2、神韵(1)充分发挥 “虚”的作用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 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 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 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 体?是雕塑绘昼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 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 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虚”的作用和意义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天籁”,“天乐”文外之旨,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新唐书》如近日许道宁辈画山水,是真画也 《史记》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 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香祖笔记》《秋柳四章》其一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1)李白《杨叛儿》:“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2)黄骢:唐太宗的爱马3)乌夜村:晋穆帝何皇后出生地。

2)创作过程中的“兴会神到”严羽“兴趣”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刘勰:“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 情 ”《渔阳诗话》:“萧子显云:‘登高极目,临水送归,蚤 雁初莺,花开叶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 不以力构’王世源序孟浩然诗云:‘每有制作,伫兴而就 ’余平生服膺此言,故未尝为人强作,亦不耐为和韵诗 也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 ,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 “古人诗祗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 孟浩然《下赣石》:“暝帆何处泊?遥指落星湾 江淹《登香炉峰》;“日落长沙渚,层阴万里生《江上望青山忆旧 》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3)以自然入神、清远为重要特色《渔洋诗话》:“律句有神韵天然,不可凑泊者高季迪:“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曹能始:“春光白下无多日,夜月黄河第几湾 程孟阳:“瓜步江空微有树,秣陵天远不宜秋《池北偶谈》:“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 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 浩然、韦应物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清)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清远)《真州绝句》江干多是钧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1)真州:今江苏仪征,在扬州西南,南临长江这组诗是作者 在扬州做官时来到真州时所写的一组诗, 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 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 (1)白沙亭:在仪征白沙洲上 (2)秣陵:今南京市 二、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 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 江南常州(今江苏苏州 )人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其诗学理论批 评主要见于诗话《说诗晬语 》以及《古诗源》、 《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 》、《清诗别裁 集 》等,深受乾隆皇帝赏识沈德潜是叶燮的学生,在强调“诗教”、提倡“ 温柔敦厚”方面是一致的,有明显的维护封建正统 的色彩沈德潜主张有益“诗教”、有补于世道人 心的“中正平和”之作,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 唐音”为准的格调,但反对模拟因袭他的“格调”是在神韵基础上侧重含蓄蕴藉而形成的2、格调说(1)源流格调,即体格声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 声律形式两个方面《文镜秘府论·论文意》:“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 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唐皎然《诗式》:“得其格”、“宏其调”,“格高”、“体贞” 、“调逸”、“声谐”。

宋姜夔《白石道人说诗》:“意格欲高”、“句调欲清、 欲古、欲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明人论诗多标举“格调”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云“眼主格,耳主声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云:“高古者格,宛亮者调 并以“格古”、“调逸”视为诗之“七难”之二难,即 两种基本要素 王世贞《艺苑卮言》:“才生思﹐思生调﹐调生 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沈德潜认为“忠孝”和“温柔敦厚”是格调的最终 依据,强调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对格调的重要性强调“学古”和“论法”,对诗歌的体格声调做出 严格的规定,就是为了保证诗歌内容体现“温柔敦 厚”的宗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这是他倡 导格调说的实质只要诗歌内容符合“忠孝”和“温 柔敦厚”的原则,它的格调就是雅正的2、内涵沈德潜论诗并未直接采用“格调”这一概念,但 其重视诗之“格调”的思想却散见于《说诗晬语》 他的格调说包含以下几点:(1)重在“蕴蓄”,不尚“质直”《说诗晬语》:“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 形之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 陈,反覆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 其情深也。

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 之情,难矣 《唐诗别裁集•凡例》:“唐诗蕴藉,宋诗发露,蕴藉则韵 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以灵心妙悟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番深情妙理元 长诸人,未齐肩背谢脁)“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弦外有 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 《恭和御制落叶诗元韵》袅袅风前可自由,霜凋万木那能留? 空村堆去添寒色,断涧飘馀碍浅流 忽露鸟巢唯觉瘦,顿逢山骨欲惊秋 不须送远兼怀旧,极目平林惹暮愁2)富有“理趣”,不以“理语”入诗《清诗别裁集•凡例》:“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 不贵下理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韦应物)杜甫:“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 迟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邵雍:“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杜诗有“理趣”,而无“理语”;邵诗无“理趣”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 然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 “读《秋兴》八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 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 。

《吴山怀古四首》其三 夫差曾报阖闾仇,宋室南迁事竟休 和议有人增岁币,偏安无诏复神州 中朝已洒苌弘血,塞北空闻杜宇愁 莫上凤凰山顶望,冬青谁认旧陵邱? 3、自然入神的化工境界沈德潜称赞李白诗:“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 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 非人可及《说诗晬语》中强调:“元声”、“元气”批评孟郊的诗强 作苦吟而元气有损:“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 ,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 太白《夜泊牛渚》,孟浩然《晚泊浔阳》,皎然《寻陆 鸿渐》等章,兴到成诗,人力无与《古诗源》中评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胸有元气,自然 流出稍着痕迹便失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