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肿瘤综合症与 抗神经元抗体,副肿瘤综合征(PNS)的是全身性癌肿在神经系统出现的远隔效应,而非瘤细胞的直接转移浸润,并且在临床及病理上,与肿瘤导致的非转移病变不同,后者常指条件致病菌感染、放疗或化疗的副作用、凝血异常、营养代谢障碍及血管性疾病等常见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脑脊髓炎 亚急性小脑变性 边缘性脑炎 眼-肌阵挛 Lambert-Eaton综合征 亚急性感觉性神经病 多发性肌炎 僵人综合征 视网膜变性,PNS的发病机制: 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即 “分子模拟机制”:肿瘤细胞表达和神经组织相同或相似的抗原 肿瘤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不仅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而且产生了抗神经元抗体,进而造成神经功能缺失 神经元抗体的发现是此理论的有力支持依据,血浆中发现的抗神经元抗体也越来越多患者体内的抗神经元抗体,有抗-Hu,-Ri,-Yo,-CV2,-Ma2/Ta, -recoverin,-PCA2,-Tr,-AchR,- VGCC等 一些抗体具有选择性,仅能在特定的综合征中发现, 如抗-recoverin 视网膜变性 抗-Yo及Tr 亚急性小脑变性 抗-VGCC Lambert-eaten 综合征 抗-AchR 重症肌无力(胸腺瘤) 大部分抗体不具有选择性,可提示各亚型PNS,如最常见的抗-Hu及抗-CV2抗体。
虽然所有的抗体都在鞘内合成,但只有一部分起到致病作用 可直接引起临床症状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需具备2个条件: ①抗原抗体直接接触起作用; ②抗原得位于细胞及离子通道表面最典型的例子是Lambert-Eaton综合征,它就是抗体和突触前膜的电压门控钙通道直接作用引发的 再者如肌阵挛,是由于神经末梢的电压门控钾通道和抗体直接反应造成 小脑变性和边缘性脑炎的一小部分患者也分别通过电压门控钙、钾通道致病 抗-recoverin抗体也可能直接产生了细胞毒性作用进而造成视网膜变性国内2004年文献:,特异性神经元抗体筛查PNSNS的灵敏度95%(80.6%),特异度72.5%(90.0%),Hu筛查PNSNS的灵敏度95%,特异度98.3% 国外2001报道:Hu筛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灵敏度82%,特异度99% 2010年文献:使用Western blot (WB), Line-blot (LB),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IF)检测抗神经元抗体诊断PNSNS的的灵敏度为28.9%, 26.3% and 36.8%,特异性为95.2%, 97.1% and 98.1%。
综合的灵敏度为39.4%抗神经元抗体与系统免疫类疾病,,血清中anti-N在SLE中阳性率为62.0%(31/50),特异性为91.8%; 脑脊液中anti-N在CNS-SLE中阳性率为47.4%(18/38),特异性为89.7% 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SLE(non-CNS-SLE)阳性率仅为10. 3%(3/29),且抗体水平低于前者 以意识障碍/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CNS-SLE脑脊液中该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75.0%和72.7%,显著高于其他类型8例CNS-SLE患者 治疗前anti-N水平血0.47,脑脊液0.22 治疗后anti-N水平血0.22、脑脊液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