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白丽尔小姐》, 揭示作者小说创 作的现代性和作品蕴含的女性的细腻情感文章从小说的题材、结构、叙述方法和视点以 及女性情感等方面阐述曼斯菲尔德的独特性 关键词: 现代性 技巧 叙述视角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1888 - 1923) 是 2 世纪 2 年代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女作家, 与乔伊斯、 吴尔夫、劳伦斯同时代, 均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曼斯菲尔德对文学的突出贡献在于短篇 小说的创新, 她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就所起的指导性影响而 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之于短篇小说艺术, 犹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在乔伊斯和曼斯菲 尔德之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再也无法维持传统的模式了他们开拓了一条通向更高境界 的道路, 为后人展示了更加广阔的视野¹ 曼斯菲尔德的独特的写作艺术体现在她的现代 性的小说创作技巧以及作品中蕴含的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作者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如意识流和象征主义手法等, 驾驭其细腻敏感的语言艺术, 将探索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深处, 发掘那些貌似平凡甚至平淡内容的深刻内涵, 揭示那些生活场景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她的现代性写作技巧开创了 2 世纪短篇小说的新风; 她的女性细腻的情感赋予作品强大的 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曼斯菲尔德认为: “一个短篇故事应该是一块只有生活真实的璞玉, 而 不是芜杂的顽石; 应该通篇白壁无暇, 而不应该有丝毫虚假感情的瑕疵”º 《白丽尔小姐》 ( Miss Br il l) 即是这样一块精美的璞玉, 玲珑剔透, 令人爱不释手它是曼斯菲尔德的经典 之作, 分析这个短篇小说, 可以洞见曼斯菲尔德独具的艺术风格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的 现代性首先表现在情节的淡化《白丽尔小姐》没有跌宕起伏的 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场面, 作者只写了白丽尔小姐星期天下午坐在公园长 凳上看过往行人这件事就传统的小说创作而言, 这充其量仅仅是个生活的特写镜头, 甚至 只是个细节但是曼斯菲尔德独具匠心地掬取这朵生活的小浪花, 用其独特的手法来展现 其色彩, 释放其能量这种情节的淡化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挑战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在 《白丽尔小姐》里, 曼斯菲尔德摈弃传统小说以时间为顺序的结构, 把过去的和现在的内容 交织穿插在一起,叙述的时间、空间的跳跃大, 在时空关系的变换上, 技巧完全是现代主义 的。
这种时空的置换和跳跃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外现小说的情节构思围绕着白丽尔小姐 的心理活动展开, 现实则只通过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光镜来映照从小说开头到结尾的前 一个段落, 白丽尔小姐一直就静坐在公园的长凳上, 没有任何动作, 但是, 她的意识却跃前 跳后, 随着周围情景, 人们的谈话,思绪纷繁错综, 脑海里演绎、幻想着不同的人生故事作 者的叙述扑朔迷离, 随着主人公的自由联想而驰骋这种情节构思的跳跃性、随意性, 有时 甚至突兀迷惘, 与传统小说顺时的、线性的阅读《白丽尔小姐》, 读者无法以传统的被动的 方式加以接受, 而需要积极地寻找主题的相关、射影和情节的关联、呼应去领悟读者对 作品的整体了解, 必须通过梳理零散的细节和揣摩人物的内心独白, 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和 解读能力, 甚至需要“破译”、“解码”,然后像拼接七 巧板那样进入小说的深层结构曼斯菲尔德的第二个独特性是凭借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 的情感刻画人物和场景她从常人忽视的角度, 捕捉人物特定环境的特有感受和心绪, 通过 人物的思想意识和内心隐蔽的活动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白丽尔小姐》中, 作者凭借 一系列静态与动态形象衬托主人公纷繁的意识活动, 在表现技巧上带有印象主义特征。
小 说一开始, 作者就将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感觉深处, 细腻而传神地描绘白丽尔小姐的内心独 白: 出行前取出围脖的自言自语、对身旁那不 知足的老妇人的责叹、给那僵尸般的病瘫绅士的读报、幻想自己成为“女演员”的抒情等 作者巧妙地以白丽尔小姐“珍贵”的狐皮围脖为线索, 折射出主人公的社会生活与感情世界 尽管这条狐皮围脖旧得“连鼻子都竖不起来”,在别人的眼中是过时得可笑的“炸鳕鱼”(下文将 提及) ,但白丽尔小姐对这狐皮围脖的亲昵的自言自语—— “可爱的小东西! ”“这小捣蛋! ”—— — 宛若对密友、对宠物的倾诉, 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狐皮围脖对白丽尔小姐的珍贵 作者在小说中从未使用任何“穷”、“可怜”等概括评论性的形容词, 但是从白丽尔小姐对久年 不舍的旧围脖的爱惜, 从文中提及的她所居住的“食橱式”(cupbo ar d) 的斗室, 从她每星期 日下午从公园回家途中经过面包店给自己买一小片蜜汁蛋糕时感受的那份愉悦, 一个孑然 一身, 生活凄苦、寂寞孤单的人物就呼之欲出, 跃然纸上了曼斯菲尔德的女性特有的敏感 性还表现对作品的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的美学追求上她深受当时的象征主义诗歌的 影响, 在《白丽尔小姐》中, 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主人公微妙的内心变化, 用音乐和声 音形象点染气氛, 铺垫效果。
作者在《白丽尔小姐》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乐队的演奏, 用乐曲 和旋律的变换来烘托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白丽尔小姐刚公园坐下时, “传来一段柔和的长笛吹 奏曲—— 太美了! —— 一连串活泼轻快的降音, 她抬起头, 微笑了”柔和欢快的音乐折射 出白丽尔小姐愉快轻松的心境, 这每周一次的公园之游成了她唯一的快乐当白丽尔小姐 注视着草地上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象, 观看过往行人, 遐想联翩时, 乐队吹奏起“T um- tum- tum tiddle- um T iddle- um! Tiddle- um! T um t iddley- um tum”这一系列富有节奏的象声词, 生动地衬托了主人公对生活节律想象, 象征着白丽尔小姐融入社会参与生活的渴望当白 丽尔小姐看到那年老珠黄的娼妇受到那绅士的冷酷拒绝时, 乐队演奏的旋律是伤感缠绵的, 伴奏的鼓乐重复地敲击着“The Brute! The Brute!”; 似乎在哀叹那女人的无奈, 谴责那绅士的 粗鲁 饶有意味的是作者使用的象声词“br ute”同时具有“畜生”“残忍”的字面意义) 当 白丽尔小姐被周围的一切所感染, 憧憬自己就是人间舞台的一个角色, 乐队开始了又一轮新 的演奏, 音乐“那么柔和温暖, 阳光般明媚, 让你也想跟着歌唱。
曲调越来越 高, 白丽尔小姐觉得只须过一会儿, 所有在公园里的人, 所有的人就要一起齐声歌唱了!” À 乐曲的美妙和高昂象征着白丽尔小姐对人世和谐、真情、宽容的向往和心这种音、景、 心的融合, 极富形象性和美感, 使语言的音韵与作品的意境有机地结起来, 增强了作品内部 的和谐与统一这个结尾, 没有言语的修饰, 没有动情的感慨,朴实无华, 含不尽之情于言外, 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和关系的畸形, 完全否定了人间沟通的可能性 “孤独感”和人际的“不可沟通”正是 2 世纪现代派作品常见的主题, 曼斯菲尔德是较早发掘 这些主题的作家之一不难预料, 白丽尔小姐今后再也不会去公园了, 因为那唯一的、通过 自我意识与外界接触、分享人间情感的门窗已经对她无情地关闭她的余生只有在无限的 孤寂中默默度过 曼斯菲尔德在《白丽尔小姐》和《已故中校的女儿》( 192) 中, 已成功地运用内心独白和 意识流手法, 这比乔伊斯在《尤利西斯》( 1922) 里及吴尔夫在《达罗卫夫人》( 1925) 里 运用现代派写法都早曼斯菲尔德的作品语言凝练, 表达细腻含蓄, 想象丰富, 意境隽永, 独具风格。
她受到俄国作家契珂夫的影响, 在观察生活的角度和对生活的理解思索方面, 二 者不乏相似之处然而契珂夫主要的是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 而曼斯菲尔德却不断地 探索试验, 以全新的现代派手法创作, 因此作品更富美学价值虽然不止一个的文学评论家 提到, 曼斯菲尔德的成功曾引起吴尔夫嫉妒 bl但是, 后人对吴尔夫的重视和研究远多于曼 斯菲尔德, 原因之一也许是曼斯菲尔德在正当年华的 35 岁时过早地离开人世英国文学史 应该还给曼斯菲尔德应有的地位, 这才显得公平应该说这两位同时代的女作家在小说的 实验和创新上, 以其与众不同的女性的细腻清新的表达, 艺术技巧的精湛和全新的艺术风格, 掀开了 2 世纪短篇小说创作的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Ian A. Gor do n, Kather ine Mansfield, 转引自侯维瑞著《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外语教学 出版社,1986 年, 第 431 页 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86 年, 第 428 页 南 帆: 《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 上海三联书店, 1987 年, 第 5 页施·雷蒙- 凯南: 《叙事虚构作品: 当代诗学》, 赖干坚译,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 97 页。
Katherine Mansfield, Miss Brill in Impa ct - Fifty Shor t St or ies, Har cour t Brace Jov ano vich, Inc. , 1986, p. 52、53、54、55、56、56.( 英) 安德鲁·桑德斯著, 谷启楠等译: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年, 第 76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