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与“说”的重唱——《老人与海》:生命的独白2008 级 13 班张梦源 200802121341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中篇小说,从内容上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硬汉子”形象,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我们在阅读《老人与海》的时候,深深被感染着的,正是人的意志,人的力量这种美激发着我们对人生命意义的思考当桑提阿果老人驾船拖着一具硕大的鱼骨返回岸上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一位战胜者的形象这种胜利虽然充满了悲剧意味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老人意志的赞美与讴歌那么,这种阅读效果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毫无疑问,这与小说的表现形式有关《老人与海》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人物的内心独白众所周知,在中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上,海明威最擅长的,就是人物的对话描写,而在《老人与海》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认为人物的内心独白,是变形为人物的对话来表现的一、小说的结构框架与人物内心独白集中的板块《老人与海》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老人与孩子2、老人与马林鱼3、老人与鲨鱼4、老人与孩子这四个部分依照常规的分析是可以视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在这四个板块中,情节最集中最重要的部分2和3块则集中采用了人物的内心独白这种表现方法,而在1和3板块中,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例证。
这种表现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人物活动的关系造成的在第一部分中,人物是两个:老人和曼诺林在这一板块中,老人与孩子的对话,意味深长,富有弹性,折射出老人一生的奋斗经历同时,对前八十四天的捕鱼情况简要地进行了勾勒而这些对话,又为下两个板块小说情节的人物内心独白进行了铺垫,使小说的结构在整体上有着某种延续性、规定性小说的第四部分,又继续了老人与孩子的对话,不过比起第一部分来,这种对话就要简单得多,量也少得多了,话也相对地集中到了这次打鱼作业上而且人物对话的范围也增加了,比如曼诺林与餐馆老板的对话,曼诺林与渔民的对话,旅游女客与侍者的对话等等,这种简单与集中,以及量的变化,不仅仅是小说情节发展所决定的,它既是对小说开端部分老人与孩子对话的延续,也是对老人在海上捕鱼时内心独白的观照简要分析了小说首尾两部分的人物对话,旨在将小说情节最集中部分的人物的内心独白突出出来我们在考察“对话”在《老人与海》中的应用时,一定会感到十分有趣,作者似乎不是刻意追求的样子,却有着匠心独运的效果二、 “想”与“说”的应对──人物内心独白的基本模式令我们惊讶和佩服不已的是,在小说的第二、第三部分中,人物的内心独白是用“说”和“想”的方式来表现的。
既不主要是“说”,也不主要是“想” ,而是有“说”有“想”,有“想”有“说” ,掩卷之后,我们不得不惊叹,这是一种多么自然而精妙的表现啊粗略查来,在第二、第三部分中,“想”有 111 个,“说”也有111 个,大体上构成了一“想”与一“说”的应对这种形式,当我们阅读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联想:譬如二重唱,譬如协奏曲在茫茫的大海上,在惊涛骇浪之中,面对着生命的意志的考验,老人的“想”与“说”交替闪现,这难道不正是一部令人肃然的协奏曲吗?这种“想”与“说”几乎是每每对应出现想”充当了商量、考虑、捉摸和问话的角色,带有行动前的思考、判断和行动后的总结的性质,“说”即成为应答,具有决定、肯定甚至是宣言似的性质这几乎是一个规律,贯穿于二、三部分之中,而且例子也俯拾即是如:他跪下来靠着船头,又把绳子套到肩上背了一阵他想好了:这会儿它转圈儿我要歇歇,等它靠近了我再站起来收拾它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他想这会儿刮起风了回头趁这股风把它运回去才好呢真是不该有风下回它往外转圈儿我再歇歇,”他说 , “我觉得好多了等它再转两三圈儿我就捉住它大鱼开始转圈儿了,老头便捉摸,要利用鱼不拽着船走的时机歇歇,并捉摸着如何收拾它。
这段内心活动具有考虑和自己商量的意味一旦决定了,便说了再如:他想,现在拽它过来拴紧,给尾巴套个结,再给身子当中套一个,把它顺着船绑上干活儿吧,老头儿”他说,喝了很少的一点儿水,“现在仗打完了,还有好些苦活得干呢想”与“说”再次协调统一三、 “想”与“说”各自存在的特点但是,在小说的情节进展中,“想”与“说”通常又不是两两相对来显示它们的存在的即有连续“想”或有连续“说”的情况,也有一“想”连多“说”或一“说”连多“想”的情况我们前面曾经提到“想”与“说”的各自代表的性质想”具有思考商量的意味,“说”带有决定的意味,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连续“想”与连续“说”中,作者时常在做一些意义、性质上的转换,以此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从“干活儿吧,老头儿”开始到“,, 当时只有那么办,才能叫它送命”之间,连续“说”了三次,其所“说”的内容变了三次:一、让自己干活;二、让鱼过来;三、总结杀死大鱼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说”与“说”之间虽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表达的内容却有差异,即性质不一样再如:从“这样可什么也办不成”到“现在你头脑糊涂啦”之间,亦是“想”了三次:一、在与大鱼搏斗的最后关头,给自己打气,期望大鱼不要再转圈儿;二、赞美大鱼;三、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头脑。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三“想”之间既有密切联系,也各自独立,性质不甚相同这种连续“说”与连续“想”交替使用是内心独白的一个重要特点四、 “说”的存在依据毫无疑问,在《老人与海》的二、三部分中,“说”即人物的内心独白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说”的存在依据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索,既然人物只有一个,既然是人物的内心活动,“想”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说”出来呢,这毕竟不同于舞台艺术的戏剧表现啊在戏剧里,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依靠独白来实现的如果只“想”不说,那么, “想”就无法存在所以,当舞台上只有一个人物,而这个人物在“说”的时候,观众并不会感到奇怪小说则不同,小说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用“想”来表现,也可以通过“说”来实现,而“说”的形式毕竟是不多见的,常规的情况是“想” 《老人与海》里面的“说”,之所以能够恰如其分地存在,我想大体有如下的根据1、环境氛围决定人物处于独立活动的环境之中,则其自由的诉说与叫喊就会变得非常自由倘若小说中有多个人物活动,即老人与多人同船打鱼的话,这种普遍性的旁若无人的独白就未免有些滑稽2、老年人性格特点上的决定老年人独处的时候,一般是有自言自语习惯的这种自言自语在《老人与海》中,显然是被夸大了,但却让我们感到非常恰当。
3、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如果只“想”不“说”虽然也行得通,则不免有些简单甚至,我们会认为小说中的人物过于沉闷、单调正是这种“想”与“说”的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才使人物的性格变得丰富,充满活力,才使得情节变得生动和感人上述三点,使老人的“说”变得合情合理,使老人的“说”与“想”密切结合、浑然一体,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五、 “想”与“说”的对象考察一下“想”与“说”的对象是非常必要的,它会使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海明威是怎样利用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丰富人物的形象、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推进情节的发展的1、模糊对象主要是自己对自己“想”与“说”但认真研究又仿佛不是自己对自己,而是自己之外的另一个类似于自己或别人的模糊的虚拟人物例如老汉的第一个“想”: “我在深水地带踅摸过一个星期,什么也没捞着”, “今儿我要到狐鲣和长鳍金枪鱼成堆的地方搜个遍,没准儿里头混着条大鱼这种总结式的、决定式的“想”,具体对象是对自己,似乎又是对着另外一个什么人,比如说是一个了解自己的,与自己有交情的人之类例如:“人家要听见我大声说话,会以为我疯了呢,”他自说自道 “可我既然没疯,管它的呢发财的人,船上有收音机给他们广播,给他们报告棒球赛啊。
虽然没人听见,但这种说给自己的具有宣言意味的独白,仍是具有了潜在的倾听对象这样的描写,类似于虚拟了一个交谈的对象,使独白变成对话,只不过是另一个人的应对被省略了2、大鱼在整个捕获大鱼的过程中,老人的很多独白都集中于大鱼身上例如当大鱼要咬钩的时候,他想:“吃吧,鱼啊吃吧,请吃吧食料多新鲜啊,可你老呆在六百英尺深的水里,黑咕隆咚的在那黑地方再打个转儿,就回来吃吧当大鱼咬住钩的时候,老汉又对大鱼说,“再吃点儿吧,” “好好儿吃吧 ”当鱼咬了钩被钓住把老汉和小船拖向深海的时候,他说,“鱼啊,我要陪着你,陪到我死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3、鲨鱼随着情节的发展,当大鱼被老人杀死、捕获之后,血腥味吸引来很多鲨鱼,鲨鱼要吃掉大鱼老人交谈的对象则也对准了鲨鱼例如:当老汉扎死一条鲨鱼,又一群鲨鱼围上来的时候,“喂,”老汉说,“花皮的东西过来呀,花皮们 ”老汉用刀尖插进了一条鲨鱼的椎骨和脑子中间,当鲨鱼松了口滚下去的时候,他说,“再往下滚,花皮的东西滚它一英里深滚去看你的那个朋友吧,没准那是你的妈呢4、自己的躯体某个部位或器官当老汉的手抽筋的时候,他说,“这算什么手, ”他说,“你要抽筋尽管抽,抽成鸡爪子得啦。
不会对你有什么好处的 ”老汉吃东西的时候,对手说,“手,忍忍吧, ”他说我吃是为你好啊 ”还有,“行了,”他说, “手,你可以放开绳子不管了,我打算单用右边胳膊去对付大鱼,等你这阵捣乱过去了再说当老人极度疲劳,头脑昏混的时候,他说,“头,清楚起来吧, ” , “清楚起来吧 ”5、鸟儿当一只鸟落到船梢上又围着老汉打了一个旋,然后落在钓绳上歇息的时候,老汉问鸟,“你多大啦?” ,“这是你头一回出远门吗?”又告诉它说,“绳子稳着呢, ”, “再稳没有了一夜都没刮风,按说你也不能乏成那副样子啊 ”并且感慨,“如今鸟儿们这么经不起累,可怎么好呢?”6、自己这应该说是构成内心独白的另一重要部分老汉虚拟了另一个人在与自己交谈如, “干活儿吧,老头儿 ” , “现在仗打完了,还有好些苦活得干呢再如, “沉住气,憋足劲儿,老头儿再如, “别想啦,老头儿, ”他自言自语, “按这个道往前划船吧,有什么事就迎上去类似的例子也是非常之多大体上说来有上述六种这六种交谈对象的参与,使人物的内心独白成功地转换成人物对话六、阅读时产生的效果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 《老人与海》第二、三部分即情节最主要部分,采用了人物的内心独白并将人物的内心独白通过“想”与“说”转换成对话的形式,极其恰当地表现了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
那么,这种表现方法,在阅读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可想而知,最主要的效果应该是尽量抵消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阻隔一般说来,传统的小说,作者与读者是相阻隔的,其写作的目的,是前者对于后者的驾驭不管读者是否愿意,这种驾驭在写作过程中即已形成了我们可以以大家较为常见的小说,比如我国的《水浒》为例进行比较 《水浒》中描写的人物是具备了某种规定性的它所提供的人物性格发展线索,让读者产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有,也必须依照作者设定的模式而《老人与海》则不然,这从我们上文谈到的“想”与“说”的模糊对象即可发现此外,我们在英国小说作家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中也可以体会到这种对比主人公鲁滨逊在海上遇难,不幸孤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从烟的孤岛人的生存与复归人类可以说是这部长篇的主题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为人物命运的“怎么样了”展开一些想象而《老人与海》的艺术魅力却常常驱动我们为主人公“怎么做”去产生想象从接受的角度说来,两者之间的质量是存在着差异的我们在阅读《老人与海》时,完全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成为小说人物老人的交谈对象,这是作者对读者的一种召唤老人的“想”与“说”面对的模糊对象完全有可能由读者去参与,甚至,读者还可以走得远些,将自己不知不觉地变成老人的身份,去捕获大鱼,去同鲨鱼争斗,去爱好棒球,去同那个黑人壮汉一天一夜掰腕子。
海明威的小说魅力正在于此,在不知不觉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某种阻隔被悄悄地抵消了关于《老人与海》的表现手段,粗略鉴赏如上概括说来,海明威这位大师在《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中,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