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3) 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l)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他人也是人“,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l)老子①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无力而无不为”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只有摆脱~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2)庄子①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
②庄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因此他的人生哲学特别容易为后代那些现实的失败者所接受③庄子哲学积极的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他那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特别能涤荡人的心胸,以审美的意态观照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有重要的影响 简述法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法家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西周以来各国的老贵族被一批新贵取代,建立起新的政权,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所改制,法思想应运而生l)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秧等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但商秋变法只做到了“下约民”,坚持“上约君”,先使他自己遭受了车裂肢解之灾富国强兵的理想在秦国是实现了,而早期法家的政治理想,却部分地破产了这是法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枢纽,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术2)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秧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1、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1)“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这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的思想密切相关2)“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3)“尚贤”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4)“节用”是节省财用,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5)“非乐”是墨家反对敲剥民利的“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竿竺之声”因为统治者一作乐,必然要厚敛百姓,号称是治天下,实际是乱天下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2、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在当时没用哪个学派能像墨子那样,完全以劳动者的出身、站在私有劳动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诚然这个学派有它的局限,但那是他刚刚兴起时的幼稚;尽管幼稚,也显示出它独具的气魄像“选贤”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其他学派敢提出来的。
这个学派在问世不久即找到毁灭,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百家争鸣能有这样的思想流派的出现正是其后代思想运动难以企及的地方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 简述阴阳家文化的主要内容阴阳家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1)《汉书* 文艺志》说:“阴阳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经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涉人事而设鬼神l)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2)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3)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董仲舒有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人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简述名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名家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1.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2.汉高祖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姓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3.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4.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佛教的传播特点:佛教的传播(l)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
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3)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南北佛教的不同: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特点(1)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实际延续的是玄学清谈的习惯,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2)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间,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入普遍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土,或求当世福报等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
简述南方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溪、俚、僚等蛮分豫州蛮、荆州蛮和雍州蛮,分布范围大体在今湖南、湖北境内和陕西、河南一带,有的还进入当时北魏境内这些民族其实都是些山地居民,生活多以种植粮食为主南朝政府或用武力迫使他们成为国家纳粮交税的编户齐民,或在这些民族聚集区内设立左郡、左县直接统治经过长期与汉族的杂居,族群界限逐渐消失 简述魏孝文帝的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各内迁民族中,以鲜卑人拓跋氏一支为最晚,入主中原以前汉化最浅逐渐拓跋氏开始抛弃自己的习惯,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实施均田制,切实地促进了鲜卑人从游牧向农业居民的转化孝文帝的改革,带有浓郁的“南朝化”特征,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最带模仿南朝痕迹的是定族姓,将鲜卑族贵族人为地门阀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孝文帝的措施,无疑是积极而开明的,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孝文帝的措施多是不计后果的迁都洛阳,使北魏政权失去了稳固的部族基础,定族姓也无形中把部族中的不平等表面化、合法化特别是迁都以后,南迁的鲜卑贵族与留在北方的贵族之间也产生了巨大的贫富差异。
加之奉行排抑武人的做法,最终导致了部族内部的分化,以致六镇武人的起兵汉化的趋势~时间出现逆转 南方经济的高涨: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中唐以后水稻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大兴水利,促进了稻作农业向集约化方向扩展;曲辕犁也被广泛使用于水田了;插秧技术得到推广,早熟的品种被引到那里:这一切促使着稻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南方的稻米对减轻全社会生存压力有重要意义,也是唐宋时期国脉所系粮食产量提高了,丘陵旱地也被开垦出来了,有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茶叶在唐代就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在全国贩运茶叶是有利可图的事业茶树、桑树、漆树、竹子广泛栽植经济作物的发展即手工业在南方有长足的发展陶瓷制造业唐代前期中心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为天下瓷都而陶瓷制品也在唐宋之际成为百姓一般性日用品此外像盐业,矿冶业,南方都有长足进展 市井文化的兴起:城市不仅累积着财富,也荟萃着人文,兴起了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市井文化1.话本: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未进入“黄金时代”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2.宋杂剧:在瓦舍勾栏中演出,并且已商业化。
以温州为发祥地的南戏与杂剧南北相应此外还有滑稽戏、傀儡戏、影戏等等,都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 新党旧党的分歧:道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概;心性内容则由深感唐末五代“无廉耻”的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