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生效,中曰韩合作如何乘势而上——来自第八届中日韩合作对话的声音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中国、 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6国正式生效,韩国也将于2月 1日生效,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顺利启航RCEP生效, 为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创造了新的条件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持 续了 10年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能否实现突破?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支持下,由中国(海南)改革开展研究 院、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日本国际经济交流财团、韩国东亚财团 主办的“后疫情时代的中日韩合作”一一第八届中日韩合作对话 17日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召开,来自中日韩三国的50余位专家学 者参加会议,围绕中日韩三方如何合作推进RCEP落地实施进行 讨论,建言献策针对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问题,中国(海南)改革开展研究院 院长迟福林建议,中日韩三方应该抓住RCEP正式生效的机遇, 争取实现重大突破首先,RCEP生效为建设中日韩自贸区提供 了重要条件RCEP不仅仅是中日、日韩间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而且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区域供应链调整等方面为中日韩自 贸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例如,RCEP将使得中日间86%〜88% 的商品实现“零关税”,日韩间83%的商品实现“零关税”。
同 时,RCEP也是首个中日韩共同参与的自贸协定,为中日韩经贸 合作提供了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中日韩可以 在原产地、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更高水平的经贸规那么 安排其次,中国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格局为建设中日韩自贸 区提供重大利好其一,中国推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开 放,为中日韩经贸合作拓宽市场空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消费 结构转型升级与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的提升,预计疫后中国服务进 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旅行、医疗健康、知识产权、电信、 金融保险等服务将成为进口的重点其二,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 将为中日韩高水平经贸合作提供重要条件制度型开放的基础在 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加重视竞争、监 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实现规那么、规制、管理、 标准与国际衔接特别是中国政府已正式申请加入CPTPP,韩国 也已启动加入CPTPP的程序,这将为中日韩开展RCEP基础上的 高水平经贸合作提供重要条件中国有关学者认为,在RCEP正式启动之后,各方需要进一 步创新思路,促进其落地和实施,从而使双边、三边合作更符合 实际、富有活力,更能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健康稳定向前发 展。
对此,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胡正跃提出以下建议:一是 分头推进“10+1”的合作,协助东盟各国尽早复工复产中日韩 有能力,东盟有需求东盟的持续开展是RCEP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素之一协助东南亚重振开展势头,符合中日韩三方共同利益 二是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加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一步提 高自贸水平,为RCEP协议提供“压舱石”三方还要积极推动 RCEP相关成员国尽快完成国内审批程序,确保该协议尽快全面 执行三是结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开展进程所列工程,探讨与 第三国或相关地区进行合作可能性与会日本学者认为,RCEP的正式实施与扩大效应,一方面 需要考虑世界贸易结构的新变化和新动向,另一方面需要在内部 进一步地细化规那么、完善机制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 深川由起子指出,数字经济开展迅速,尤其是跨境电商开展非常 迅猛,这方面的规那么制定需要被进一步加强早稻田大学名誉教 授浦田秀次郎认为,中日韩加入RCEP是支持东盟的框架安排, 建议中日韩三国率先设立事务局或者秘书处,在RCEP实施中起 到牵引作用这个事务局或者秘书处的主要职能,一是收集和传 播各方面信息;二是组织和召开各种研讨会,包括政府官员、企 业家参与的研讨会;三是对RCEP进展开展评价。
与会韩国学者认为,供应链问题始终是三方特别关心的问 题RCEP协定生效,在带动中日韩间贸易与投资壁垒大幅下降 的同时,也通过更加灵活的原产地累积规那么促进三国间制造业、 产业链、供应链的进一步融合在RCEP框架下,三方期待构建 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韩国东亚财团主席金星焕指出,随着RCEP生效,中日韩三国迎来了推进自由贸易 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遇,重点是要落实好期待三方可以进 一步合作构建绿色供应链,实现供应链合作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韩国中央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安忠荣认为,中日韩应 该保证最基本的原材料供应,保障材料和部件的贸易流通过去两年,中日韩三方合作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一些冲 击,但在三国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下,三方之间协调畅通、 措施及时、成效显著当下,立足RCEP,在排除干扰、增强互 信的同时,推动具体领域高水平的务实合作,释放中日韩“小多 边”与RCEP “大多边”相互促进的积极效应,既有利于中日韩 三国,也对RCEP框架下的区域经贸合作有重要影响北京1月18日电记者李盛明见习记者王妤心泓)(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