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临帖经验大集合一、谈读帖帖,一般称之谓“法帖”,是专供人们欣赏、研习书法用的在临帖之前,读帖的方法和读帖的精细程度,对于临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认为临习书法主要着重于临写,而对于临帖之前必须读帖的重要过程,往往是忽略的他们习惯于拿起帖来就临,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习惯一本名家法帖,对于初学者来说,绝不可能一看就懂,一临就佳这就需要不断反复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先能察,后能拟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进一分,终身不复止然察总在拟之先俗话说“万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于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彻底,做起来就愈容易,愈顺手法帖犹如老师,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读懂一点,做一点不断地懂,不断地做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正如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的,“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者”要临好帖必需读好帖,因此说读帖必需先认真细致的读,如果马马乎乎地读,就会觉得毫无意义,甚至会感到多此一举。
因此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这个要求,还有个怎样正确读帖的方法问题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来,就会觉得茫茫然,好象无从读起,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外形上,无法深入那么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疾,何处涩,何处锋中,何处锋侧,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理解得愈正确,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这是读帖的第一个任务读帖的第二个任务是在通篇字迹的曲直刚柔,阴阳疏密,错落奇正,擒纵收放中,领会作品的倾向和意趣,进一步探索作者写此作品的内心活动。
就象钟子期听俞伯牙奏琴那样,辨别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觞觞乎意在流水”但这非有深刻的修养是很难办到的,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还是着重于读帖的第一步-------书法的形质对于第二步-----书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后慢慢来体会以上是读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个方法,才能正确的读帖,但在这之前找一位有经验的前辈指导一下,或找一些正确的理论书籍作为入门的,是很有必要的二、关于“临摹”的笔记△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描”这两种方法,对初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后者,大家往往不重视,其实,你如果真的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许比前者更加明显△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指定,但最好还是自己选择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那可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一种劳役如果你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面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脆去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
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要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造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是只能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些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感的眼力,应是每一个书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质△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里?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写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能抓住一个字的基本骨架,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意坚持半年,从理解方面说,应能基本解决问题当然,为求熟练、流利、再创作,还须巩固、发展、努力三、临帖的必要性"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临帖"易得前人笔意赵孟钏担"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临摹"是学书法者的必经之路从临帖可以了解笔画肥瘦,间架结构,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等只有通过"临帖"才能进入到创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前人书迹为我所用,也就是常说的"后与古人离"临帖是创作的准备创作完全是一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 临帖要从所临碑帖中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和营养,挖掘出精神的本质,对符合时代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合,同时也是对不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的抛弃。
这是创造选择的过程,是不断运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创作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让帖中的笔画、结体节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书法艺术之门而进行创作临帖是进入创作的基础,创作是对临摹的突破四、读帖三式:欣赏·分析·记忆“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读帖呢?就笔者学书浅见其法有三:1、欣赏式“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而言,这里的看,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进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我们欣赏时,有种模糊性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2、分析式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3、记忆式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只要我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五、临帖心态调整四法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书家以它为日课以期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初学者更是以它为基石,以期厚积薄发,技进乎道可在临帖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拿到一本字帖,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之后,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感到越写越差了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临帖的乏味,会有几分心灰意冷,甚至对习书失去信心其实.这种现象每一位习书者都经历过,我们称之为“临帖高原期”它是我们习书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们只有越过它才能海阔天空我们要正确对待习书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惧.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调整自己的心态,顺利度过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质的飞跃1、改变思维,追求新意改变以往临帖的思维定势,刻意寻求帖内的新意是自我调整临帖心态的方法之一我们惯用的临帖方法多是对照字帖一页页临写,但久而久之便会厌倦这种临法,怎么办?可以寻求新的临法A、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选自己喜爱的几句等反复临习这样临写有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临写起来时而轻松,时而专注,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再把临帖当作一种负担。
B、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此外,还可以由后至前临习.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把握字帖;还有集字、集联或集体式临写这是由临帖向创作过渡的一种好方法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束之高阁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另外,我们可以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在参照他人艺术观点的基础上,冉从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临写体会谈谈自己对该帖的诸多看法还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给报刊,如果能够刊发无疑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