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从世博会观察到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2009 年 11 月 01 日 18:23:4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1日电(吴宇、卢羽晨)第一届世博会(时称‘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1851年在英国举行时,时年33岁的马克思正流亡伦敦他在参观了世博会上的新技术、新发明后,观察到世界经济中心正在从欧洲转向美国当年10月,他在世博会闭幕后写给恩格斯的信中,特别提到了美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取得的成功:“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上得奖,在一切方面胜过他们 这封信提及了来自美国的六类展品:“一、橡胶,有新的材料和新的生产工艺二、武器,有连发手枪三、机械,有割草机、播种机和缝纫机四、银版照相第一次大量应用五、航海中的快艇末了,美国人为表示自己也能够提供奢侈品,特陈列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巨大金块一块和纯金的餐具一套 马克思对世博会的观察是深入细致的,从具体的展品感觉到美国的崛起从那时不过两年,1853年世博会便在美国纽约举行,一批美国品牌在这届世博会上露面并快速形成国际化影响 其中,奥的斯电梯就是在这届世博会上初露峥嵘的当时,其创始人利沙·奥的斯在“水晶宫”展馆旁的观览塔上表演了一出戏这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机械工程师站在一座载有木箱、大桶等货物的升降机平台上,当平台升至众人头顶较高处时,他命令助手砍断绳缆。
观众有的用手蒙上了眼睛,有的屏住呼吸,有的默默祈祷,似乎危险马上发生,然而,平台没有坠落,其特有的安全制动装置启动了,平台停在原处,纹丝不动在观众的掌声中,利沙·奥的斯鞠躬致谢:“一切平安先生们,一切平安 以奥的斯电梯为代表的一大批美国创新展品,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两年前的观察在纽约世博会上,带有安全装置的电梯为人所了解并接受,一座座摩天大楼随之崛起,现代城市不断长高而这正是美国现代城市发展和国家实力壮大的缩影责任编辑: 杨理光 陈元 )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编者按:浩瀚的历史长河,波光粼粼那熠熠生辉的每一片光影,都曾是人类进步的标签有人说,进步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发明创造的熔炉,对进步的热忱信仰则伴随了整个世博会的进程本刊自 2006 年 1 月号起,对有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进行了系列介绍,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为使人们更为全面地了解一百五十多年的世博历史,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对其他各届世博会进行一番回顾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作者,是他们在浩繁、零碎、混杂的世博会文献史料中,为我们撷取了往届世博会的精彩片断,让我们得以领略往届世博会的光荣与梦想 水晶宫外观 名称: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举办时间: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会场面积:7.2 万平米参观人次:630 万观众 1851 年 5 月 1 日,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汇集在英国伦敦一座被称为“水晶宫”的穹顶下。
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聚会,人们相聚目的是为了展示进步和繁荣,这次盛会的准确名称是——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它的英文名称是“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的举行是偶然的,它只是源自一个庞大的君主制国家的一位贵族的提议;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的举行也是必然的,它恰似势不可当的世界工业现代化进程中飘扬的旌旗…… 印度庭院和宝石 忙碌与繁荣的英国19 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 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 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棉布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1851 年的英国,火车和汽船已经代替了马车和帆船,当时的英国已经拥有 22 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一万三千公里,相当于今天中国 6 条京广铁路普鲁士的国王曾羡慕地说:“不列颠的经济地位发展到了国民生产和国民财富为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高度。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的鼎盛时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欧洲的头等强国,殖民主义的扩展使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从当时英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来看,译为“伟大的博览会”似乎更准确一些英国的经济学家曾这样描述当时的英国:“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上每个温暖地区 ”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英国已率先成为现代化国家,英国的工业引领着那个时代地球的发展英国人毫不掩饰自己向全世界宣扬成果的愿望,他们的脸上浮现着显而易见的洋洋自得与炫耀1849 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主席阿尔伯特亲王提议邀请所有文明国家参加一次博览会,他的妻子——维多利亚女王非常热衷这一提议,女王甚至带头捐资以获得幕僚们的支持女王夫妇以“和平节日”赋予博览会崇高的意义,英国王室的引领与睿智点燃了民众的理想和希望 水晶宫内景永远的水晶宫正如中国一位世博会展示专家所言,水晶宫不仅是容纳首届世博会的展示空间,更是首届世博会最辉煌的展品。
从规模上讲,水晶宫占地约七万多平米,与今天我们身边的上海大剧院相当关于水晶宫的来源与构造已经讲过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只想讲述发生在上海图书馆世博信息中心的一幕真实场景当我们向公众展示水晶宫的历史资料时,一个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油画家笔下的水晶宫,他似乎有所联想,拉着妈妈的手大声地说:“这和我们学校的玻璃花房很像 ”周围的人都听到了孩子的话,大家善意地笑起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晶宫建筑如何能与平凡的玻璃花房相像?似乎这孩子的想法只有天真和幼稚,他的妈妈有些不好意思,连忙制止自己的孩子别再出声这时一位著名的建筑教授走过来,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他转向大家:“水晶宫的设计者J· 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就是一位服务于英国贵族的园艺师,正如这位小朋友所说,J·帕克斯顿正是采用了花房式框架玻璃结构来设计了首届世博会的陈列大厅 ”是啊,一个朴实的中国孩子,没有经过任何解说就看懂了水晶宫,他使我们对经典的创意与平凡的生活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感触水晶宫作为建筑实体已经不存在了,永远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然而,水晶宫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永远地在人们的记忆中闪烁。
首届世博会后的 19 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和美洲举办的博览会上,很多展厅都效仿水晶宫的框架玻璃结构,一时成为建筑领域的时尚;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一个中国孩子可以用他的心灵和双眼去感知水晶宫这不是巧合,正是水晶宫作为世博会历史中经典展馆的意义,它可以历经时光的流逝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它可以感动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们,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或文字来阐释水晶宫对于规划未来世博会的展示,仍然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典范 土耳其展区 创新时代的展品世博会的核心价值在于进步、创新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届世博会的展品展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世博会上,工业机械展品蕴含着性能的提高和进步,日常用具及艺术类展品以别致的造型彰显着创新的构思,来自不同地域表达不同文化元素的展品折射着世界的多元性归纳起来,首届世博会的展品展示具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展品的数量空前、地域覆盖广首届世博会共有十万多件展品,分 30 大类,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笔者认为,展品的数量多和地域广是首届世博会取得空前成功的关键,也是评价 19 世纪博览会成功与否的指标其次是对展品的提炼与评价这要归功于世博会皇家管理委员会设立的评委会,依据新颖性、创造性等对展品进行评选,这与今天人们对工业产权的判断标准类似。
当时对展品性能与特点的提炼与评价,也可以被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生产力及美学水准的一次盘点让我们再一次翻开尘封的历史,走近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水晶宫——铸铁的蒸汽机体上,刻着哥特式的纹样;复杂的纺织机上,配有许多洛可可风格的饰件;金属铸就的椅子上,用油漆画上了木纹;铮亮的银质餐具上花纹繁复,更像是别致的艺术品;轮船的模型,机车的模型,还有各式各样的机床模型;几十吨重的原矿石,是人类将其从地下移送到这里;在土耳其展区,陈列着水烟袋、打猎的武器,还有精美的骆驼背鞍;在中国展区,高高悬挂着宫灯,层层摆满了瓷器,刺绣屏风好似孔雀在开屏;在印度展区,在华贵的宝石、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周边围拢了层层的欧洲女士;在家具展区,摆放着各式民间家具、宗教用具等;水晶宫中央的钢琴、巨型挂毯; …… 作者:吴敏伦敦世界博览会1851 年 , 伦 敦 举 办 了 首 届 世 界 博 览 会 , 当 时 又 称 万 国 工 业 博 览 会 首 届 博 览 会 成 因19 世 纪 前 半 叶 , 欧 洲 工 业 革 命 正 如 火 如 荼 地 进 行 , 科 学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 使 人 类 生 活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化 。
在 英国 , 自 维 多 利 亚 女 王 登 基 后 , 当 时 的 英 国 在 世 界 工 业 中 一 马 当 先 同 时 资 本 的 高 速 聚 集 和 运 作 , 英 国 也 成 为 当 时 欧 洲金 融 的 中 心 这 些 因 素 触 发 了 英 国 将 在 世 界 舞 台 上 演 绎 主 角 的 欲 望 此 前 , 欧 洲 各 国 举 办 工 业 博 览 会 已 不 是 新 鲜 事 , 特别 是 英 国 、 法 国 在 工 业 革 命 的 推 动 下 , 都 举 办 了 多 届 有 影 响 的 工 业 产 品 博 览 会 , 以 此 来 推 广 本 国 的 工 业 生 产 技 术 和 宣 传新 产 品 1761 年 英 国 首 次 举 办 了 仅 有 两 周 但 非 常 成 功 的 工 业 展 览 会 ;1828-1845 年 , 英 国 在 国 内 组 织 过 多 次 类 似 博 览 会 的 一 些 尝 试 ;1849 年 , 英 国 在 伯 明 翰 第 一 次 为 展 览 设 计 建 造 临 时 场 馆 频 频 举 办 工 业 博 览 会 也 使 英 国 萌 发 了 举 办 一 次 世 界 各 国 参 与 的 博 览 会 。
成 立 于 1754 年 的 英 国 皇 家 艺 术 协 会 历 来 承 担 国 家 展 览 会 的 组 织 工 作 , 担 任 皇 家 艺 术 协 会 主 席 的 阿 尔 伯 特 亲王 具 有 一 种 与 传 统 理 念 所 不 同 的 开 明 思 想 和 创 新 精 神 在 他 的 组 织 下 , 成 功 举 办 了 1847、 1848 年 的 工 业 博 览 会 1849 年 , 艺 术 协 会 开 始 酝 酿 筹 划 规 模 更 大 的 博 览 会 时 , 阿 尔 伯 特 提 出 要 求 “博 览 会 必 须 是 国 际 性 的 、 展 品 要 有 外 国产 品 参 加 ”的 设 想 , 要 求 能 在 伦 敦 海 德 公 园 中 找 到 最 好 的 展 览 场 地 , 以 举 办 一 届 规 模 宏 大 的 世 界 博 览 会 阿 尔 伯 特 认为 : 艺 术 和 工 业 创 作 并 非 是 某 个 国 家 的 专 有 财 产 和 权 利 , 而 是 全 世 界 的 共 有 财 产 世 博 会 的 筹 备 1849 年 6 月 30 日 , 一 次 历 史 性 的 会 议 在 白 金 汉 宫 召 开 , 参 加 者 有 皇 家 艺 术 协 会 成 员 、 全 国 博 览 会 组 委 会 成 员 、建 筑 公 司 成 员 和 阿 尔 伯 特 亲 王 。
会 上 讨 论 了 举 办 世 博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