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1、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风侧端,经内踝前方、隐静脉裂孔后注入股静脉,在小腿与隐神经伴行;在穿隐静脉裂孔以前收纳的5条属支: ①旋髂浅静脉②腹壁浅静脉③阴部外静脉 ④股内侧浅静脉 ⑤股外侧浅静脉2、股三角:1)位置:股前内侧区上1/3部2)形态:呈一低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3)境界: 上 界:腹股沟韧带; 外下界:缝匠肌内侧缘; 内下界:长收肌内侧缘; 前 壁:阔筋膜; 后 壁: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4)内容:由外侧至内侧依次为:股神经、股鞘(股动 脉、股静脉、股管)以及股深淋巴结和脂肪等5)交通:向下续收肌管3、股鞘: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面2)形成:为腹横筋膜和髂腰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 动脉和股静脉上段形成的筋膜鞘3)形态:呈漏斗形,长约3-4cm,并被2条纵行的 纤维隔分为三个腔4)内容:外侧的腔容纳股动脉;中间的腔容纳股静 脉;内侧的腔形成股管,内有股深淋巴结和脂肪4、股管1)位置:位于股鞘内侧份2)形态:呈漏斗形的筋膜间隙,长约1.0~1.5cm下端为盲端,上口 称股环,被疏松结缔组织覆盖,称股环隔或内筛板。
3)境界: 前 壁:由上向下依次为: 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的镰状缘的上端和筛筋膜 外侧壁: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后 壁: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 内侧壁: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4)内容: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和脂肪组织5)临床: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经股环、股管,最后从隐静脉裂孔处突 出,形成股疝5、股环1)位置和形态:即股管的上口,呈卵圆形2)境界: 前界:腹股沟韧带;外侧界: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3)其上被覆的疏松结缔组织称股环隔,隔上面衬有腹膜,从 腹腔面看此处的小凹陷称股凹,高于股环约1cm4)临床:股环是上通腹腔的通道当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 经股环、股管,最后从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7、肌腔隙: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外侧部的深面2)境界: 前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部; 后外界:髂骨; 后内界:髂耻弓3)通行结构: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 股外侧皮神经、髂腰肌、股神经4)临床: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 经此间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 生疼痛等症状。
8、血管腔隙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部的深面2)境界: 前界: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 外侧界:髂耻弓; 后界:耻骨梳韧带及耻骨肌筋膜; 内侧界:腔隙韧带3)通行结构:股鞘以及鞘内的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管, 还有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和淋巴管9、胫前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和腓深神经10、由骶棘韧带和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该孔被梨状肌分为上部的梨状肌上孔和位于下部的梨状肌下孔1)梨状肌上孔通行的结构:从外侧至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2)梨状肌下孔通行的结构:外侧至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3)坐骨小孔:由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由外侧至内侧依次为 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11、坐骨神经出盆腔的投影点: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中点外侧2~3cm处神经干的投影点: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交点与窝上角的连线12、guo窝1)位置:位于膝后区2)形态:呈菱形3)境界: 顶:筋膜; 底:股骨的面、膝关节囊的后部、伴斜韧带、 肌及其筋膜; 外上界:股二头肌腱; 内上界:半腱肌和半膜肌; 外下界:腓肠肌外侧头; 内下界:腓肠肌内侧头。
4)内容: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动脉和静脉,其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血管周围还有深淋巴结13、胫后血管神经束:由胫神经、胫后动脉及胫后静脉组成二、上肢1、 乳房的淋巴回流①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相吻合④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并与腹前壁上部和膈下淋巴管吻合,从而间接地与肝上面的淋巴管相联系⑤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继穿胸大肌至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2、锁胸筋膜:由胸壁深筋膜的深层形成,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有胸肩峰血管、胸外侧神经、头静脉主淋巴管穿过3、腋窝1)腋窝的构成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顶:锁骨中1/3段、肩胛骨上缘、第1肋外缘;前壁:胸大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胸小肌;内侧壁: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外侧壁: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肢二头肌长头、肱骨结节间沟2)腋窝的内容A: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外侧束:①正中神经外侧根 ②肌皮神经 ③胸外侧神经后 束:①桡神经 ②腋神经 ③胸背神经 ④肩胛下神经(下支)内侧束:①正中神经内侧根②尺神经③前臂内侧皮神经 ④臂内侧皮神经⑤胸内侧神经另外还有:肋间背神经、胸长神经B:腋动脉及其分支腋动脉第1段:第1肋外缘 至小肌上缘。
发出胸上动脉和胸肩峰动脉腋动脉第2段:胸小肌后方; 发出胸外侧动脉腋动脉第3段: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发出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和肩胛下动脉C:腋静脉及其属支D:腋淋巴结:位于腋动脉的分支或腋静脉属支的周围计有:①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②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侧端排列;③肩胛下淋巴结:位于腋窝后壁,沿肩胛下血管排列;④中央淋巴结:位于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⑤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E:腋鞘F:腋窝蜂窝组织3)腋窝的交通①向上经腋窝顶至颈根部;②向下至臂前区和后区;③向后经三边孔至肩胛区,经四边孔至三角肌区;④向前至胸肌间隙4、经三边孔的结构有旋肩胛血管、经四边孔的结构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5、肘窝:是肘前区尖端朝向远侧的三角形凹陷境界: 顶: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肱二头肌腱膜; 上 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 下外界:肱桡肌; 下内界:旋前圆肌;底:肱肌、旋后肌、肘关节囊内容:桡神经及其分支 前臂外侧皮神经 肱二头肌健 肱动脉及其分支以及伴行静脉 正中神经6、前臂的血管神经束:桡血管神经束、尺血管神经束、正中神经血管束、骨间前血管神经束7、肱骨肌管:位置:位于臂后区中部;围成:由肱三头肌和肱骨的桡神经沟围成;通行结构: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8、腕管:位置:位于腕前区;围成: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通行结构: 桡侧囊(拇长屈肌腱鞘)及其包绕的拇长屈肌腱, 尺侧囊(屈肌总腱鞘)及其包绕的指浅、指深屈肌腱, 正中神经临床:由于外源性压迫、腔内容物增多、体积增大 等原因可致腕管综合征三、腹前外侧壁1、腹前外侧壁的基本层次为:1)皮肤2)浅筋膜3)肌层4)腹横筋膜5)腹膜外脂肪6)壁腹膜2、脐平面图以下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脂肪层(Camper筋膜);深层:膜样层(Scarpa筋膜)3、腹外斜肌形成的结构:腹股沟韧带、半月线、腹白线、腹直肌鞘前层、腹股沟管浅环、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反转韧带、精索外筋膜等腹内斜肌形成的结构:腹白线、腹直鞘前后层、提睾肌、联合腱(结合肌)等腹横肌形成的结构:腹白线、腹直鞘后、前层、提睾肌、联合腱(结合肌)等4、腹股沟管: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走行方向:由外上行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长度:长4-5cm(女性稍长)通行结构: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四壁两口: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骨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内口(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 外口(浅环):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上方。
临床:若腹腔脏器等经腹股沟深环、腹股沟管,再从浅环突出,形成 斜疝5、海氏三角,又称腹股沟三角,由同侧的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和腹直肌的外侧缘围成,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区,若腹腔脏器等经此区从浅环突出,形成直疝该区域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及腹股沟管子浅环、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四、腹膜形成结构和结肠上、下区1、小网膜位置: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分部:左侧部:称肝胃韧带,位于膈、肝静脉韧带裂与胃小弯之间,其内有胃左、右血管及胃左、右淋巴结右侧部: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其内有肝固有动脑(左前方)、胆总管(右前方)和肝门静脉(两者的后方)2、网膜孔:是网膜囊(腹膜小囊)和腹膜大囊(通常的腹膜腔)相通的要道,位于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前方范围内;其上界为肝尾状叶、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后界为腹膜覆盖下的下腔静脉3、肠系膜根:是肠系膜在腹后壁的附着处,从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4、系膜三角:由系膜缘处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因三角骨无浆膜,不易愈合,故行小肠切除术时,应妥善缝合,以免形成肠瘘或感染扩散5、肝肾隐窝是平躺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
直肠膀胱隐凹是男性在直立位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直肠子宫隐凹是妇性在直立位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6、胃的毗邻: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横结肠及其系膜、胰、左肾、左肾上腺相毗,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胃前壁:肝左叶、膈、腹前壁7、胃的动脉及其来源: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胃后动脉均来自脾动脉8、胃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下缘右侧9、十二指肠上部的毗邻: 前上方:肝方叶、胆囊 后方: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肝门静脉、下腔静脉 下方:胰头、胰颈十二指肠降部的毗邻:前方:肝右前叶、横结肠及其系膜、小肠袢; 外侧:结肠右曲; 后方:右肾门、右肾血管、右输尿管; 内侧:胆总管、胰头、胰管10、十二指肠悬韧带或Treitz韧带是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11、肝门(第一肝门):即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脑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第二肝门:在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间、肝右静脉出肝处;12、膈下间隙4、膈下间隙右肝上间隙右肝下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后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上的间隙膈肝横结肠及其系膜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左三角韧带小网膜、胃13、胆囊:分底、颈三部。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或右腹直肌外缘)相交处胆囊经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囊,胆囊结石常停留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