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2、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交融3、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4、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5、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A.抑商政策废弃 B.中外交往频繁C.商业贸易繁荣 D.边疆治理加强6、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取代皇权政治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确保政权稳固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7、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8、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9、《唐书》记录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71%,平民身份15.9%,其他身份13.1%。
由此可知,唐朝科举制( )A.仅为选拔士族设立B.平民身份不能为官C.考试成功难度极小D.政府官员来源扩大10、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2、东晋孙绰(chu)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13、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14、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
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15、《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及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16、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2分)18、(14分)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二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6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2分)1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羲之,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他生性恬淡,性格耿直,朝廷公卿屡次召举他为官,他都辞谢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的行书字帖《兰亭序》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摘编自蒲柳羽《浅谈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及影响》材料二颜真卿为琅邪氏后裔,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指出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贡献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颜真卿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杰出贡献的原因4分)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示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反映政治制度的名称和朝代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8分)答案与解析1、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由于此时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发展,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项错误;D项材料未反映,排除2、D解析: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历史观念,显然不利于提升其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故A项错误;学习外族文化可能会造成本民族内部的分裂,埋下隐患,故B项错误;继承华夏传统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手段,不是影响,故C项错误;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故D项正确。
3、A解析: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三项错误4、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政府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说明当时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为风俗,故A项正确5、C解析:根据材料“北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