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赏析●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 【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 【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音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陶渊明这首《饮酒》 【程郁缀】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主持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程郁缀】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李白《行路难》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1]行路难:乐府旧题,多写世途艰难和离别的悲伤李白这组诗共三首,大约是他在天宝三载(744)遭谗离开长安时所作,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苦闷,以及冲破艰难、实现理想的信心 [2]清酒:清醇的美酒,酒以清者为贵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 [3]羞:通"馐",菜肴直:通"值"以上二句极写酒菜及所用器皿的名贵 [4]箸:筷子 [5]四顾:环顾四周心茫然:心中迷茫,无可着落以上二句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6]川:河流。
太行:太行山此二句用比喻手法写世路艰难 [7]垂钓碧溪:化用吕尚的典故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上钓鱼乘舟梦日:化用伊尹的典故伊尹在见商汤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旁边这二句用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 [8]歧路:岔路 [9]长风破浪:比喻宏大的抱负得意舒展刘宋宗炳问其年少的侄子宗悫(què 却)有何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事见《南史·宗悫传》 [10]直:径直,毫不犹豫地云帆: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赏析 诗的前两句用“斗 十千”的清酒和“直万钱”的珍羞的盛宴,写出了朋友对诗人的离去的恋恋不舍,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美酒佳肴,深情厚谊,这些对于一个天性豪迈的诗人来说,本来该是个尽兴、浪漫的时刻 可现在诗人却只能“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诗人停止了倒酒,扔掉了筷子,拔出了长剑,四处不停地环顾这些反常的行为贴切地写出了诗人在京城受挫后苦闷抑郁的内心状况本来,有着远大政治抱负、雄才大略的诗人能够幸运地亲近皇上,舒展自己才略是件快意人生的事但现在,诗人却不幸地遭到皇上无情的“变相驱逐”,连京华之地都不能逗留了,没有人能体会得到诗人此时的惆怅和失落的情绪。
停、投、拔、顾四动作传神地写出了这种心理状态下的真实情况 冥冥中,诗人深感到前途的难测,道路的艰险想横渡黄河,却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冰塞川”的险阻;想登上太行山,却又要面临“雪满山”的考验和危险在人生的道路上,诗人进退不得层层的考验,重重的险阻,让诗人心感无奈而又彷徨无据诗人在愁苦着脸 但我们的诗人,向来豪迈成性他习惯用积极的眼光,坚定的信念,宏伟的抱负,去寻找他希望的所在他坚信终有一天,他的横溢的才华定能得到尽情地舒展他看到姜尚在湖边钓鱼时得到了文王的赏识;他看到了伊尹在做梦乘舟绕日月穿行后便得到汤的重用诗人也坚信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像姜尚和伊尹一样,受到明君的聘用他坚信自己也一定能逢上赏识自己的伯乐、知己那一天的到来就是自己舒展才华和抱负的开始诗人心里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和一份炽热的希望 但眼前,面对着千头万绪的人生道路,又该去选择怎样的一条道路呢?一回到现实,我们的诗人又感到难堪和迷惘起来了眼前纵横交错的人生道路,曲折复杂、凶险难卜,真不知该走哪一条才恰当?面对摆在眼前的那么多的歧路,诗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唉!哪一条人生道路才能顺利地到达自己的辉煌前景呢?谁能指点下我们苦闷的诗人? 但在重重的困难和险阻面前,我们的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
相反,我们的诗人又显出了他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豪情满怀的气概来诗人决定要乘长风去破万里浪,挂起高高的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如此的气概,看来,诗人宏伟的抱负得以舒展的时日也不远矣 《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诗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这首诗特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但在诗人的情感起伏变化中,我们很容易地去捕捉到一颗鲜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