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浑然天成──小议杜甫的律诗?登高? ?登高?〔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完毕,但外敌入侵,藩镇割据,战争仍在继续杜甫的好友已先后去世,他本人在外漂泊多年,年过半百而且疾病缠身备尝人生艰辛的诗人在诗歌的艺术性上已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登高?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杨伦曾称赞这首诗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这主要是指这首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高的成就一般人多会从艺术的声律对仗上进展赏析这首诗全部采用对仗,在平仄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这在七言律诗中并不多见另外,人们多会注意这首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笔者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巧妙的采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容易为人们所无视 层递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将所写的内容分成许多层次,层层深化古人对层递的要求是时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说〕,就是含义要深沉,用语要自然,有如浑然天成要作到这两点很难因为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浅薄,两难兼也〔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说〕也就是作者提醒深沉的含义时就容易有雕饰的痕迹,假设语言自然就容易有浅薄的缺点,层深与浑成两者很难同时兼顾。
写词如此,作诗亦然笔者认为,杜甫的?登高?就作到了层层深化,含义深沉而又浑然天成兼有层深与浑成之长而无刻画与浅薄之短 ?登高?的颈联十四字,包含四层递进的含义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已看出罗大经在他的?鹤林玉露?卷十一中指出: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准确 假设诗人说作客,登台,那只有羁旅之人思念故土之意;说成常作客,独登台,就又有一层久居他乡之人的孤独之感,含义更深一层;加上悲秋与多病,久客孤独之人又添悲秋苦病之愁,进一步地突出了作者之悲苦;再加上万里,百年,让人想到诗人此时离家万里,人到暮年,这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更加突出作者羁旅之愁,孤独之感,悲秋之情,愁苦之思在这里,杜甫既作到了层深──抒发感情时层层深化,含义深沉而情意无穷又作到了浑成──语言含蓄形象,有如浑然天成,读者在阅读时感觉不到其中有许多层次的转换痕迹这恐怕和作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也是我们后人在欣赏这首名篇时不应无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