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s****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10KB
约5页
文档ID:611873898
【生物】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_第1页
1/5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科目生物学授课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标要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帮助学生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关注呼吸道健康的社会责任;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分析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能解释呼吸道如何清洁、温暖和湿润空气,举例说明呼吸道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 是“人体的呼吸”单元的起始课,承接“人体的营养”,为后续学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奠定基础,是理解呼吸作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的结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其对空气的处理作用(清洁、温暖、湿润),并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讨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注重以生活现象(如感冒鼻塞、用鼻呼吸的好处)引入,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人体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组成,对人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初步认识,但对呼吸系统的特异性(如呼吸道的生理功能)缺乏系统认知认知特点: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的实验、案例更感兴趣,但抽象概括“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能力较弱,需通过具体观察和分析强化理解。

生活经验:学生有感冒、鼻塞、用口呼吸等生活体验,但缺乏对现象背后原理的思考,对呼吸道疾病(如哮喘、肺炎)的预防意识不足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呼吸道各结构的特点,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如鼻毛、黏膜对空气的清洁作用)2.科学思维: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归纳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功能,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如模拟气管的清洁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4.社会责任:关注呼吸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用鼻呼吸、避免接触污染空气),并能向他人宣传呼吸道保护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结构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温暖和湿润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呼吸道各结构如何协同实现对空气的处理(如鼻黏膜、毛细血管与温暖空气的关系)分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在呼吸道中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3分钟) 呼吸的体验1. 引导学生用手捏住鼻子、张开嘴呼吸30秒,提问:“与正常呼吸相比有何感受?为什么?” 2.展示“人在寒冷环境中呼吸时口鼻出现白气”的图片,引发思考 1.体验用口呼吸的不适(如喉咙干燥),交流感受。

2.观察图片,猜想白气的成因(空气遇冷液化)通过亲身体验和生活现象激发兴趣,引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激活前认知探究一:(8分钟)呼吸系统的组成1. 展示呼吸系统解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器官名称(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2.播放“呼吸系统组成”动画,强调呼吸道与肺的位置关系1.结合课本插图,标注呼吸系统各结构名称,小组内互相指认2.观看动画,理解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通过直观观察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呼吸系统的整体认知,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二:(20分钟)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任务1:分析鼻的功能 1. 展示鼻腔内部结构图,提问:“鼻毛、鼻黏膜、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 2. 提供棉花、清水、温水,模拟鼻毛清洁空气、黏膜湿润空气、毛细血管温暖空气的过程 任务2:讨论气管与支气管的功能 1. 展示气管纵剖图(含纤毛、黏液腺),组织小组讨论:“痰是如何形成的?纤毛和黏液有什么作用?” 2.播放“气管纤毛摆动清除异物”的视频,解释呼吸道的清洁机制任务1 1. 观察图片,结合模拟实验(用棉花过滤空气、清水湿润空气),分析鼻的清洁、湿润、温暖作用 2. 举例说明:“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任务2 1. 小组讨论痰的形成原因,推测纤毛和黏液的功能(阻挡灰尘、细菌)。

2.观看视频,验证猜想,理解呼吸道的自洁功能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讨论”的分层活动,突破“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难点,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强化直观理解 探究三:(7分钟)呼吸道的局限性1. 展示“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案例(如雾霾天呼吸道感染人数增加),提问:“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绝对完善的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呼吸道的措施(如戴口罩、远离污染)1.分析案例,讨论呼吸道处理空气的局限性(如无法完全阻挡微小颗粒物) 2.列举生活中保护呼吸道的方法,如避免在粉尘环境中久留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理解人体结构与环境的关系,渗透健康生活观念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归纳1. 引导学生用流程图梳理“空气进入肺的过程”及呼吸道的作用2.提问:“呼吸道的哪些结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1.独立绘制流程图,标注呼吸道各结构的功能(清洁、温暖、湿润) 2.举例回答问题,如“鼻毛的阻挡作用对应清洁功能”通过可视化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课堂练习(7分钟)展示练习题,巡视指导,讲解答案1. 选择题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不包括( )A. 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B. 湿润空气 C.温暖空气 D.清洁空气2. 分析题。

冬天用口呼吸时,喉咙会感到干燥,为什么?用鼻呼吸有什么好处?独立完成练习,核对答案,提出疑问 通过选择、分析题,分层检验学生对呼吸系统组成、呼吸道功能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板书设计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气体通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 呼吸道的作用1.清洁空气:鼻毛、气管纤毛、黏液 2.湿润空气:鼻黏膜、气管黏膜分泌黏液 3.温暖空气:鼻腔毛细血管(血液散热) 三、呼吸道的局限性:处理能力有限,需保护呼吸道 以框架式板书呈现核心知识,突出“组成-功能-结构适应”的逻辑关系,方便学生记录和理解,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探究性作业设计“模拟呼吸道清洁空气”的实验(材料自选,如矿泉水瓶、棉花、细沙等),模拟鼻毛、黏液对空气中颗粒物的阻挡作用,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结论,撰写实验报告(含目的、步骤、现象、结论)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化对呼吸道清洁功能的理解,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学习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记录学生在模拟实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如是否主动操作、能否准确描述结构功能)。

2.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识图题、分析题完成情况,评估其对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的理解程度3.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中“呼吸道功能”相关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解释生活现象、分析案例)教学反思1. 成功点(1)通过亲身体验(用口呼吸)和模拟实验(棉花过滤空气),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生理功能,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结合生活案例(雾霾、感冒),引导学生关注呼吸道健康,体现了生物学的实用性和社会责任2. 改进策略与方向(1)可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微课视频(如哮喘、气管炎的成因),帮助学生理解功能异常的影响,增强健康意识2)针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难点,可设计更多对比活动(如比较鼻与口的结构差异),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