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哲学编读书报告《反杜林论》哲学编阅读报告摘要:《反杜林论》哲学编是恩格斯反驳和批判杜林的著作,它第一次完整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反映论,世界统一性,自然哲学,社会历史观以及唯物辩证法五个方面对这一哲学体系进行了完整的陈述在经过仔细的研读之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关键词:杜林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反映论实践唯物辩证法一.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1.恩格斯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反杜林论》写于1875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恩格斯先以论文的形式将文章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后于1878年汇集为单行本出版2.杜林杜林出身于一个普鲁士的官吏家庭,1853~1856年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在柏林法院担任律师和见习法官。
1861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63—1877年任柏林大学历史、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私人讲师杜林是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者,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的行家和改革家自居杜林把自己打扮成为社会主义的行家和实际改革家,向马克思主义发动进攻,妄图取而代之杜林为了宣扬自己的伪社会主义,先后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1871)、《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1873)和《哲学教程——严格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1875)等主要著作3.《反杜林论》的理论意义恩格斯为批驳杜林的错误理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使德国工人运动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健康发展,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帮助下,应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的要求,写了《反杜林论》这部论战性的著作这一经典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 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4.《反杜林论》哲学编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的基本理论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命题和原理。
恩格斯的论述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主要部分,他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理论做了深入的发挥,从而使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得到了连贯的阐述二.唯物主义反映论1.杜林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2.唯物主义反映论(1)观念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从个体角度看,一个人的意识会作用于它的身体,一个没病的人假若被医生告诉自己有病,虽然物质角度上来说他并没有患病,但意识的力量将反作用于物质让他出现患病才会有的症状与此同时,物质也会作用于意志,当身体患病时,精神也会变得脆弱,意志有可能变得不堪一击,意识跟随着物质条件变化这两者的确是密不可分、充满辩证的而从集体角度看,一个社会的物质组成发展出集体意识,而这份集体意识也将深深地影响这一整个集体。
从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来看,我国地大物博,丰厚的物质条件发展处举世无双的饮食文化,深深扎根于这个民族中,而这份意识也影响着中华民族这个庞大集体的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每天都在饮食文化中游走,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交融中度过生命的每一天2)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强 调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还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物质在先,意识紧跟其后,也并不是完全被动得被物质所控制,而也会反作用于物质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内容,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人的认识就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的知识(包括才能)是后天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三.世界模式论1.杜林在世界统一问题上的唯心主义与折衷主义(1)杜林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2)杜林的唯心主义另外一个方面,杜林在论证思维仿佛框子一样把世界统一起来的过程中,提出的“世界统一于存在”这样一个命题并未让杜林完全摆脱唯心主义因为“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摘自《反杜林论》】”,仅仅是同“不存在”、“无”相对的,除此以外,对象的其他性质和特点都未被考虑也就是说这种对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以及具有什么样特点,我们都未作追究在这样情况下,当我们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时,就掩盖了存在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一根本属性于是就出现了唯物主义把存在的本质理解为物质,唯心主义把存在的本质理解为精神。
2.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思维具有综合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把意识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的功能,即分析的功能事实上,综合和分析是不可分的,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反之亦然不是思维的统一性决定现实存在的统一性,恰恰相反,是现实存在的统一性决定了思维的统一性,因为在思维把存在综合为一个统一体之前,这个统一体就已经存在了如果客观对象本身不是统一的,我们是不能靠思维的统一性去把它变成统一体的因此,杜林的关于世界统一的观点从本质而言就是错误的, 恩格斯在严肃批评杜林的错误主张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以及必须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密切结合,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立场 (2)毛泽东的论述毛泽东对“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深信不疑, 并且认为承认这个观点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前提他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证他说, 拿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 证据是多得很的人类时刻同外界接触, 还须用残酷的手段去对付外界( 自然界和社会) 的压迫和反抗, 还不但应该而且能够克服这些压迫和反抗一一所有这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实在情形, 就是最好的证据。
经过了长征的红军, 不怀疑经过地区连同长江大河、雪山草地以及和他作战的敌军等等的客观存在, 也不怀疑红军自己的客观存在;中国人不怀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人民自己的客观存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也不怀疑这个大学和学生自己的客观存在,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地离开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的东西, 这是一切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这段话说得何等鲜明生动!四.自然哲学的论述1.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1)杜林的时空观杜林在“自然哲学”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世界上的因果链条应当在某个时候有个开端, 故终极原因是存在的2,就是所谓的“定数律”杜林认为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大到宇宙中的天体, 小到微观世界中的原子, 其数目在每一瞬间都有一个“定数”一切自然过程在时间上都是有一个开端的同时一切周期性的自然过程都必然有某个开端, 一切不同的构成都能还原到这样的开端上去杜林根据这个所谓的“定数”,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同时, 他还认为, 关于时空的概念, “可以不与物质的和机械的力的概念发生任何关系”,“比较特殊的时间概念”也就变成了“比较一般的存在观念”这样, 他便割裂了时间同物质存在的关系, 否定了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以及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2)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时空观恩格斯指出, 真实的时空无限性是时间上的永恒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就是指时间、空间“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 不论向前或是向后,向上或是向下,向左或向右”就是说, 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总是无始无终的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时空无限性的观点,是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宇宙认识的不断发展而概括出来的科学论断, 并被现代科学发展所一再证实 (3)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坚持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时间空间与物质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具有重要意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必须注意它的运动变化的规模和进程;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着的情况,不然,就要犯主观意识和形而上学的错误2.物质运动的永恒性(1)杜林的物质运动观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2)恩格斯的物质运动观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无法想象的”,还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3.生命论(1)杜林对于生命运动与生命本质的观点杜林认为自然界从无机到有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跃同时,杜林对于生命的本质一无所知,却用“组合”代替“发育”否定了生命运动的特殊性2)恩格斯的生命论恩格斯指出,在生命运动中,确实有一阶段是通过量的积累得以实现,但是这个‘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一次蜕变,就是本质的改变,所谓“量的积累,质的飞跃”在水变成水蒸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加热使水从液体变成气体水的沸点是一百摄氏度,在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时水不可能汽化,它需要一点点地升高温度这就是量的积累,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水马上就气化成为气体从液体到气体便是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