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葬又叫“出殡”、“出棺”、“出丧”,即送棺入土埋葬经过数天的祭奠,就要扶柩安葬了出殡的日子由阴阳先生选定,如果一时难以找到黄道吉日,或坟冢还没有修好,便得临时找个庙宇等寄放灵柩,是谓“寄殡”,又叫“停丧”依照一般惯例,出丧的前一天要“开奠”,又名“开吊”,既是亲友对死者祭奠,也是自家人向死者告别还有把家奠移至此日同时举行的是日,丧家办酒席酬谢亲友高寿人去世,席间常有人“偷”碗,谓如此就可以高寿是夜,丧家还请川剧“玩友”到家里来坐唱,吹吹打打,直至深夜,甚至通宵,俗称“闹丧”这样既可以调节几天来的悲伤,又可以表示丧事办得热闹出殡场面因贫富而不同,贫寒人家只有孝子和一些近亲,冷冷清清地把棺材抬到墓地;富贵人家则请来鼓乐手,十分热闹在出殡时,先用公鸡血绕灵柩洒一周,贴鸡毛于灵柩前端置公鸡于灵柩上,16 人的大抬杠将灵柩抬起,仪仗、鼓乐前导,其后是分放旌铭、灵牌、遗像的轿子,孝子躬身拄“戳丧棒”在棺材前拉纤缓行戳丧棒只有两尺多长,用白纸剪花贴在竹竿上制成亲友则送殡于后,或中途而返,或关至墓地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一人提一筐纸钱,边走边撒,俗称撒“冥路钱”出殡队伍路经桥梁庙宇,要点燃香烛,一些亲友还在路旁设香案路祭。
棺材抬到墓地后,由道士做法事,用罗盘测定方向墓地请阴阳先生选择,有的在死者生前选好旧俗以为墓地风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挖好墓坑后,道士再做法事,把柏枝和纸钱烧灰垫底再将雄黄酒洒入,孝子跪地叩头将棺材放下,先由孝子撮土倒在棺材上,随后掩土垒坟,树立石碑,丧家将孝帕收起绾在头上而返绵阳等地还盛行“踏地盘”,垒好坟后,焚烧“金童玉女”与纸房时,死者亲属中的年轻人便绕火堆及坟墓速跑三圈,然后摘一柏枝,跑回家中,将其插入香炉之中据说谁跑得最快,谁以后就最有福气②丧葬 老年人奄奄一息时,要穿好寿衣,若断气后再穿,被认为到阴府里是光身鬼 断气后,先撕破窗户上一空窗纸,称"放丧气" 家人按称呼呼唤"回来吧,回业吧"称"叫魂" 给死者手里握一只用莜麦面捏的棒,称"打狗棒" 入殓不能超过晚上子时,超过子时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殓 门口挂倒头纸,倒头纸是成串的小纸束挂小纸的张数比死者年龄多两张,有天地各一张 送孝人送信,到谁家都得给送葬人点吃的,称"空不得嘴"未接通知不去悼唁,有"孝不到纸不悼"之说 悼唁活动在出殡前一天举行,悼唁人到礼房上礼,送钱叫"礼金",送帐子叫"挽联",送小馒头称"大饭X盒",送点心者称"茶食八品",送纸扎二斗称"金银二斗",抬食罗称"堂祭壹设"。
娘家人只上物品没有礼金 出殡头一天夜晚,孝男孝女随鼓乐班子到村口"送鬼",曲调悠扬 封棺时,孝子跪着双手将斧子递给人主,先由"人主"(死者是男,表叔为人主,死者是女,娘家人为人主)在榫钉上敲三下,表示无异议,之后才能将榫钉打牢封棺 出殡时,长男象征性的背起棺材的大头,次男打幡无亲男,由同姓近亲或其他亲近者代替,"背大头者"和"打幡人"将继承死者的遗产 出殡后第三天上坟,第七日上坟,之后每隔七天上一次坟,共七个七,百日、周年上坟,丧事才算全部结束以后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上坟 许多讲究,实际上都是源自于现实的需要,有的需要无法直接言明,便将现实的需要隐藏在了习俗的背后如"如丧气",将窗户撕破,裨上是为了"放浊气"家里长时间有病人,空气污浊,人死了,不怕着风了,又有许多人来,需赶紧将污浊的空气换掉又如"送孝的空不得嘴",便是要求接信的人家,不管是否愿意,是否方便,都要给送送孝的人弄点吃的,送孝的人辛苦,又顾不上吃正顿饭,道理不好讲清,又怕人们不明情理,便用风俗定下来解决问题许多习俗是明白人为大众设定的规矩每个看似没有道理的习俗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