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次文化一、次文化(subculture)的涵義與特質《社會學辭典》的定義為:某一文化中部分少數人或社會裡的次級團體(subgroup)所共同具有並積極參與的信仰、價值和規範系統(周業謙、周光淦譯,1998)蔡文輝(1997)的定義為:那些與社會主流文化相異的文化N. J. Smelser的定義為:與大社會有所區別的一套規範和價值(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1995)馬藹屏(1997)的定義為:「次文化」這個名詞其實並無任何負面的涵義,只是相對於成人所發展的社會文化主流而言,它是由美國都市社會學家Fischer所創,係指一群人具有許多相似之社會與個人背景,這些人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相處互動的結果,逐漸產生一種相互瞭解接受的規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此種相互瞭解接受的規範與生活方式之統合,就稱為次文化江福貞(2005)的定義為:次文化亦即所謂的「圈內文化」或「副文化」,指的是某些人的觀點和生活方式顯著地不同於社會主流因此次文化,可以說係指一群人具有很多相似之社會與個人背景,這些人經過一段長時間相處與互動的結果,逐漸產生一種相互了解接受的規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二、青少年次文化的涵義(一)青少年次文化的涵義張德聰(2005)認為:青少年為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要,他們應該有一套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內涵,青少年如果是針對這方面的需要而發展或模仿了屬於他們的文化,我們便稱之為「青少年次文化」。
馬藹屏(1997)的定義為:青少年次文化即是青少年為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要,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生活的獨特文化,包含了生活型態、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及心理特徵等等這些不同於成人文化的次文化表現於青少年的服飾、髮型、裝扮、語言字彙(俚語或暗語)、娛樂方式和行為態度上二)青少年次文化的成因為何會造成青少年次文化呢?美國的學者有以下兩種看法(吳素倩,1987): 1. 世代解釋論 學者以社會整合的觀點來討論青少年次文化及行為,由於社會被看做是一個相互關聯之次系統(subsystem)所組成,而教育系統被視為替經濟及政治系統培育有能力之社會行動者,但是在教育系統中的青少年因與其他次系統之社會連結極弱,家庭亦因在現代社會中減弱其控制青少年之力量,顧造成了青少年在社會系統中佔有一不確定的地位及角色責任基於這樣的過渡性質,形成了青少年不同於成人的次文化2. 結構解釋論 與世代解釋論學者最大的不同是此派學者認為青少年次文化基本上是源於社會結構-特別是階級結構-本身之矛盾,亦即不同的社會階級背景將使青少年產生不同的次級型態英國學者布萊克認為文化是經由學習所得來,所以各種社會中的構成因素都會行成一個對於學習的影響變數,青少年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反應原社會結構、階級情況的產物。
社會中各部門都會有其獨特的結構位置,也都會有其不同的生活狀況與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自然地會產生某些固定而持續的意識型態及行為模式,而這種將文化是為一種人們想以集體方式解決生存問題所獲的之方法及意識型態的觀點,可以清楚的從青少年文化與母文化的關係中看出三)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張德聰(2005)指出,青少年次文化具有以下四種特徵:(1)是一種社會變遷之新產物;(2)是一種橫斷性次文化;(3)是同齡同質之次文化、行為取向易受同儕認同影響;(4)為一種寄生於主流文化之次級文化不能獨立而其表現則顯現於其語言、服裝、舞蹈、音樂、髮型、抽菸、藥物、性關係等表相四)青少年次文化的重要內涵Sebald(1984)對青少年次文化提出八項重要內涵(引自張德聰,2005):1.獨特之價值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又不同於成人及兒童2.特殊之暗語3.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4.注重流行風尚5.重視同儕歸屬6.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7.同儕支持:如哥兒們8.滿足特殊需求,如犯罪或脫序次文化彭寶瑩(1992)提出我國青少年一般共通的次文化特質如下:1.眩目刺激的「圖像文化」2.自我封閉的「蛋殼文化」3.逸樂取向的「遊戲文化」4.自我為是的「愛現文化」5.時時變化的「遊牧文化」6.物慾為上的「唯我文化」7.似是而非的「速成文化」8.瘋狂騷動的「慕星文化」9.自成一格的「暗語文化」10.目眩神速的「嗑藥文化」江福貞(2005)將青少年的次文化特徵歸納如下:1.意志高張的自我文化:青少年次文化發展最明顯的莫過於青少年對傳統價值體系的抗爭,表現出對父母師長的不信任及對尋求獨立的強烈渴求,處處與成人唱反調。
2.成群結隊的朋黨文化:依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危機論青少年發展團體認同中注重忠誠,然而對他人的忠誠發展不當則易形成幫派,青少年聚眾喧嘩、打架鬧事、時有所聞,因為人多勢眾有所依賴,易造成犯罪行為,偷竊、傷害、妨害性自主、吸毒,漸漸地走上了不歸路3.獨樹一格的流行文化:為了在同儕中受到讚美,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青少年花費心思講究外表的打扮,刺青、穿耳洞、穿鼻環、染髮、接髮、甚至彩繪指甲,無一不是刻意凸顯自己的特色4.澎湃激情的偶像文化:哈「日」、哈「韓」風流行,青少年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蒐集偶像明星的照片及週邊產品,寧將課業棄置一旁,漏夜排隊購買演唱會的門票、組成影友會南來北往日夜追星樂此不疲,將自我中心投射到影星身上,幻想自己是舞台上人人注目的明星,以求得心理的滿足5.幻想世界的虛擬文化:由於電腦及電玩的普及、漫畫書的充斥使青少年借由圖形及感官刺激的變化來取代傳統的文字符號一項由中華民國菸葉協會贊助,青少年育樂中心委託東森民調中心執行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調查,證實有67.9%的年青人每天上網超過一小時,其中13.8%甚至超過四小時,有將近七成的青少年利用網路聊天、收發信件,顯示網路已經成了年青人重要的溝通管道(聯合晚報,92年)。
青少年活在虛幻的網路世界中,甚至以欺瞞的身份與人交往,無法以真面目、真性情示人,生活在與現實世界脫離的虛擬世界中6.抽象難解的流行語文化:青少年彼此之間的流行語,成了辨認「世代」的標誌,「洗眼睛」「圍爐」「烏魯木齊」「北港香爐」「烏龍茶」「甘乃迪」「柯林頓」「陳水」都各有其代表的他意,有國台語混雜、英日文湊合的,不管是戲謔的、低俗的還是押韻而具創意者,青少年以此溝通明顯與主流文化做出區別以上之次文化似乎都帶有負向性質,讓人感到青少年的次文化似乎都是庸俗的、逸樂的、甚至是反道德的,然而不可忽略的,其實亦有正向功能之次文化,如:1.強健體魄的健身文化:青少年樂於學習的直排輪、滑板車、打球、登山、室內攀岩、打橋牌,既鍛鍊體能又益智2.犧牲小我的服務文化:如社會服務隊、山地青年服務隊、學校愛心服務社團、宗教奉獻等團體從事社會救助工作3.動腦探索的研究團體:如,水火箭的研究、四季星座研究、太陽能動能研究乃至科幻研究、易經研究等,不失為晉身科學領域的先導高強華(1993)認為青少年次文化的內涵可歸納如下:1.逸樂鬆軟的價值取向:在一般狀況中,青少年的經濟來源都依靠家庭的支援,而隨著台灣經濟環境的提升,父母在金錢的給予也較為有彈性,加上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青少年重視放鬆自己,滿足慾望的程度逐漸增加。
這是因為長期安逸寬裕的生活與窄化偏頗的教育所造成2.膚淺刻薄的語言型式:在青少年流行語中,「哇靠」、「白爛」、「監介」這些國台語夾雜、英日文混亂的話語,戲謔的、暴力的、輕薄而鄙俗的口頭禪,造成了語言品質的低劣3.封閉唯我的圖像思考:由於動漫畫、卡通的流行,電動玩具及電腦的普及,各類傳播媒體的日新月異,網路通訊世界的無遠弗屆,現代青少年對螢光幕圖像興趣濃厚,使得青少年文字閱讀能力大減,因而排斥教科書與長篇大論4.短暫閒散的人生態度:「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心動不如馬上行動」這些言簡意不賅備的流行廣告詞,顯示新生代青少年的肆意妄為、尋求自我滿足與短暫快樂的最佳寫照,其實亦凸顯了青少年瞻前不顧後,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5.盲目瘋狂的偶像崇拜:由於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煩惱和追求,因而轉向投射為盲目痴迷的偶像崇拜,青少年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蒐集偶像明星的圖案、照片等週邊產品,甚而組成FANS追星這樣瘋狂的舉動令人深思偶像破滅才是成長開始的真眛6.逃避退縮的藥物濫用:由於缺乏人生目標的和受挫忍耐力的降低,現代的青少年學習態度消極膚淺,青少年蹺家、逃學、中途輟學之人數日益增加而依靠毒品藥物來逃避現實者,也大有人在。
形成了逃避退縮、自卑自殘而疏離苦悶的問題青少年7.偏差暴力的社會問題:當前青少年抽煙吸安者眾,偷竊與勒索者多,各種暴力與犯罪的呈群結黨現象也愈趨嚴重,性觀念與性態度之偏差,以及校園暴力、藥物濫用等等的問題,均使得青少年次文化日趨偏差與脫序,令人焦慮五)次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江福貞(2005)認為:青少年的次文化固然褒貶皆具,然而,青少年的次文化卻具有深層的意義:1.展現新穎獨特的創意:青少年的次文化,往往是青澀不成熟的,但是其中所展現的驚人創意卻值得讚許,他們往往是接受新事物、新見解的先鋒,甚至可激起成人世界的反省及改進對於促進社會的進步功不可沒2.完成團體認同的發展任務:青少年的發展階段自然地歷經團體成員的尋求過程,浮出關於他們最適合成為哪個團體的一部份的內心探索青少年的朋友圈、興趣和服裝風格等,將他們迅速地連結成次團體次文化團體滿足他們的社會需要,為他們提供團體歸屬感正是這種團體歸屬感,促進了心理社會成長,幫助青少年整合完成團體認同的發展任務3.情緒抒發的快感:青少年的次文化未必都是負面的,有些具有抒發身心疲累功能的活動,如:棋藝、登山、攝影、水火箭製造不但無損社會價值更可抒解繁重的課業壓力,增加因應壓力的能力,達到抒發情緒的功能,可謂一舉數得。
4.社會關係的擴大:在這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只有家庭、學校,因為成長及傳播媒體的影響,青少年不再以家庭為依歸,勇敢的踏出家庭學校與社會團體接觸,伸出觸鬚探索成人世界的奧秘在活動中青少年增廣見聞、修正自己不成熟的看法,社會關係在學習中無形擴大5.潛在能力的激發:在學校中最被肯定的能力是讀書,但在次文化團體中音樂、藝術、舞蹈、寫作能力更是被看重,青少年為了適應次文化團體的規範、為了達成團體的期許,必須強迫自己多方學習,增進能力潛在能力在無形中被激發6.人際交往能力的增進:與同儕團體的相處,青少年了解受歡迎的人格特質為何,為了在同儕團體中生存及得到肯定,青少年勢必修正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他們學到要接納別人的情緒、克制自己的衝動,以避免引起衝突或為團體拒絕成熟的人際關係能力,對未來的發展更具實質意義參考資料江福貞(2005)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2005年3月11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吳素倩(1987)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 : 臺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19,291-332。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8)Jary & Jary著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馬藹屏(1997)青少年次文化出探學校衛生,30,55-59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和運用臺灣教育,511,11-15張德聰(2005)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2005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14/gh7.htm彭寶瑩(1992)一群社會新貴的掘起-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1,88-90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N. J. Smelser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