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律诗的特点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0KB
约6页
文档ID:543229637
七律诗的特点_第1页
1/6

七律诗的特点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韵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韵 ⊙●◎〇〇●●句◎〇⊙●●〇〇韵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〇〇●●句◎〇⊙●●〇〇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〇〇●●句◎〇⊙●●〇〇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七律诗中 二四六八句要?三四、五六句要?二四六八句,句尾要押韵三四、五六为两个对联,或者三四句跟五六句成一个大对联五言律诗有什么特点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 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这首诗因为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试看看全诗那三句不协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么?  前面所举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横北郭",跟以后的句子是不押韵的这种句式,在谈平仄的开始时,我们已经提到过了  现在,再举一首,是由第一句开始便押韵的,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诗押的是庚韵,跟李白那首《送友人》一样可是由第一句起,便开始押韵了,这因为它采用的是这一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要温习一下这些平仄格式,拿这和上面所举出的例子来参照对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