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14900字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教材学生粗略都能看懂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学生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 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其次,要抓住两个关键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建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下面按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依次予以说明一、关于教材?说明?的学习l.利用?说明?明确教材内容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2.利用?说明?明确教材体例和学时,按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按学时合理安排和调节学习时间3.利用?说明?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框内的引言和正文内容必须掌摄;教材中的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前标有星号的必须掌握;练习题为必作作业等。
二、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教材目录是教材内容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 ;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二)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炼地概括了1956—19xx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一是进行了正确探索: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洲、调整国民经济等;二是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生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三、虽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深化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三)跨章节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为例,按目录进行知识归类,其知识体系为: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1918—19xx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第一、二、四节); 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下册第四章第二节); 5.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一经按目录顺序归纳,该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其阶段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三、关于引言的学习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章为教学单元每章开头在框内有一段引言,其内容各有侧重,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有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言的内容必须掌握,以培养理清基本线索、抓住阶段特征的能力一)利用《中国古代史》的引言,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别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两章引言既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线索二)利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引言。
把握与该章内容有关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该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注意把中国历史放在当时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明确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下册第一章引言为例:第一段概要归纳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变化,国共对峙局面出现;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国争夺;第三段指出国际形势变动(德日法西斯势力疯狂发展,共产国际错误地制定?抢先?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引言实际上是该章内容的导读提纲,通过它即可把握世界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比如:下册第五章引言实际上就介绍了构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①2O世纪5O年代到70年代初相对稳定,高速发展;②20世纪70中代后期进入?滞涨?阶段;③80年代结束?滞涨?,进入低速发展时期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节):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的苏东国家改革中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②20世纪7O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3.国际关系:①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第三节); ②两大阵营逐渐瓦解(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第二节及第一节第二目) 4.民族运动的发展:①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节);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节)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2O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四条基本线索,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就能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识点之问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四、关于正文的学习(重点)(一)对教材子目进行历史概念和结构要素分析,归纳知识要点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包括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要素(原因、目的、条件)、内涵要素(历史事件的经过,规章制度、变法改革、会议条约、历史文献、思想文化运动的内容,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发展的表现)、后果要素(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作用、影响、局限、后果等)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归纳教材内容,可以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要点化;通过对历史概念各要素内容的地位分析.还可有效地把握重点,增强考试的适应性以《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为例:背景要素分析:①工业革命扩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得。
②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民族独立③欧洲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上述三点,①为根本原因,③为直接原因内涵要素分析:①意大利革命揭开其序幕②法国二月革命将其推向高潮③革命扩展:维也纳、柏林起义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人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匈牙利起义影响最④1849年,革命被镇压后果要素分析:①范围广泛,遍及陈俄国以外的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③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④特点: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失败原因:以沙俄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的镇压;资产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背叛革命和无产阶级在政治、组织上的软弱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辨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把历史事物、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
要注意许多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社会阶级等等在历史上的作用都会有两面性.评价时要作分析,避免绝对化以评价?维也纳体系?为例: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时间、地点、条件)维也纳体系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它实际上是欧洲封建统治者对被法国大革命破坏的欧洲旧统治秩序的恢复,是欧洲封建君主用18世纪的原则统治19世纪欧洲的一种企图,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违背民族主义潮流(实质)、因此是?历史的反动?(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结论)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客观正面作用)三)揭示章或节、子目之间的关系,把握章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章节知识结构,以便于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联想、迁移或重组,用以说明新的问题比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节共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会议召开,维也纳体系确立,欧洲反动势力成立神圣同盟和四国问盟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第二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发生,严重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第三个子目主要讲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本节的基本线索和总的知识体系就是:维也纳体系的确立、动摇和彻底瓦解四)比较辨析,提高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也可以是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还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清末?门户开放?和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比较的重点—般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比如通过对促使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不同结果的原因的对比分析,联系中国民主革的胜利的基本经验,可得出以下经验:(1)统—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工人防级不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和统一中国,更需要团结—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必须建立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