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中的手弧焊接工艺凡设计图纸、 工艺文件对焊接注有特殊要求的应按照要求施焊,设计图纸、工 艺文件对焊接未注明要求的一律执行本守则的规定 2、焊接设备及材料 2.1 交流弧焊机:BX1-315-1、BX1-315 2.2 焊把线、焊钳、面罩 2.3 焊条:E4303(J422) A102(E308-16) 2.4 钢丝刷、手锤、扁铲 2.5 焊条烘箱(必要时) 2.6 工装的准备(必要时)需用焊接工装时,应按工艺文件要求使用指定的工装,并检 查其是否符合加工需要,合格工装方可使用 3、焊接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手弧焊接(平焊、立焊、横焊等)→检验 3.1 作业准备 3.1.1 熟悉技术文件,明确图纸及工艺文件要求,必要时由技术 人员做焊接工艺技术交底 3.1.2 根据工件特点、焊缝位置、接头类型、厚度选择好合适的 焊接规范,见表 1序号焊缝空间位置焊件厚度mm焊条直径 mm 焊接电流A备注1.2~1.52.550~7022.560~801平焊缝2.5~33.290~1204~53.2110~1406~83.2130~1701.2~1.52.545~5522.555~652.5~33.280~1104~53.290~1202立焊缝6~83.2100~130由 下 向 上 焊 接 方 式 参 数1.2~1.52.545~6522.550~702.5~33.280~1103横对接焊缝4~53.2100~1306~83.2120~1601.2~1.52.560~8022.570~901.2~1.52.560~8022.570~904塞焊缝2.5~33.2100~130表 13.1.3 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检查焊机接地是否良好,准备好焊 接用具。
3.1.4 焊接前应按图纸或工艺文件要求先将所需零部件准备好, 并检查是否是上工序检验合格件,合格件方可使用 3.1.5 焊前须知 3.1.5.1 设计无规定时,焊接 Q235 钢时宜选用 E4303(J422) 碳钢结构焊条;焊接奥氏体型不锈钢或奥氏体型不锈钢与 Q235 钢焊接时宜选用 A102(E308-16)不锈钢焊条 3.1.5.2 引弧时应在专用的引弧板或工件上,不要在焊接平台上 或工件非焊接部位引弧 3.1.5.3 E4303、A102 属于酸性焊条,若无特殊要求或焊条未 受潮时,可以不经烘干直接使用,否则应在使用前经150~200C 烘干 1~2 小时酸性焊条对油污、锈等不敏感, 一般情况可以直接焊接,但若有严重的油污、锈等应仔细清理 后实施焊接 3.2 工件的组装:将各零部件依次点固,同时测量各尺寸是否符 合图纸或工艺文件要求,保证焊件结构的形状和尺寸,确认无 误后进行定位焊(定位焊:在焊装时,为了固定焊接结构各零 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常用短焊缝来固定,这种短焊缝通称为 定位焊,又称点固焊) 注意:定位焊焊缝不宜太长,也不宜太 短,其尺寸可参考表 2定位焊起头与收尾处宜圆滑,不宜过 陡,焊接电流应比正常焊接时高 10%左右。
焊缝交叉处不宜进 行定位焊,应离开交叉处进行密封性焊缝处的定位焊应认真 焊接,严禁出现夹渣、气孔、裂纹等缺陷定位焊固定后检查 各几何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要求,符合要求的再正式焊接对于 不符合要求的应采取措施进行校正,否则不允许继续操作焊件厚度 mm焊缝长度 mm≤45~104~810~15表 23.2.1 平焊 3.2.1.1 根据焊件厚度、接头类型、焊缝位置、焊条直径、焊工 熟练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并通过焊接工艺试验验 证 3.2.1.2 焊前检查:焊前检查组装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定位焊是 否牢固 3.2.1.3 烘焙焊条应符合规定的温度与时间,从烘箱中取出的焊 条,放在焊条保温桶内,随用随取 (必要时) 3.2.1.4 引弧:角焊缝起落弧点应在焊缝端部,宜大于 10mm, 不应随便打弧,打火引弧后应立即将焊条从焊缝区拉开,使焊 条与构件间保持 2~4mm 间隙产生电弧,引弧后电弧不能立即 稳定下来,应该在引弧后稍将电弧拉长,对焊缝端头进行适当 预热,并且多次往复运条,达到熔深和所需要宽度后再调到合 适的弧长进行正常焊接对接焊缝及对接和角接组合焊缝,在焊缝附近设引弧板,在引弧板上引弧后再焊到焊缝区,中途接 头则应在焊缝接头前方 15~20mm 处打火引弧,将焊件预热后 再将焊条退回到焊缝起始处,把熔池填满到要求的厚度后,方 可向前施焊。
3.2.1.5 运条操作应符合下列要求:沿焊条中心线不断地向熔池 送进焊条,以稳定弧长焊条沿焊接方向均匀移动,如果需要, 可使焊条垂直于焊接方向作某种形式的横向摆动,以获得所需 的焊缝宽度 3.2.1.6 焊接速度:要求等速焊接,保证焊缝厚度、宽度均匀一 致,从面罩内看熔池中铁水与熔渣保持等距离(2~3mm)为 宜 3.2.1.7 焊接电弧长度:一般要求电弧长度稳定不变,酸性焊条 一般为 3~4mm 为宜 3.2.1.8 焊接角度根据两焊件的厚度确定: A、焊条与焊接前进方向的夹角为 65~80° B、焊条与焊接件左右夹角有两种情况:当焊件厚度相等时,焊 条与焊件夹角均为 45°;当焊件厚度不等时,焊条与较厚焊件 一侧夹角应大于焊条与较薄焊件一侧夹角3.2.1.9 收弧及操作要点:焊接材料较厚时采用划圈收尾法,当焊条移至焊缝终点时作圆圈运动,直到填满弧坑再拉断电弧 材料较薄时采用反复断弧收尾法,当焊接进行到焊缝终点时, 在弧坑处反复熄弧和引弧数次,直至弧坑填满焊缝收尾操作 用以防止弧坑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纹 3.2.1.10 清渣:焊后清除熔渣,自检 3.2.2 立焊:基本操作工艺过程与平焊相同,但应注意下述问题:3.2.2.1 采用短弧焊接,弧长一般为 2~3mm。
3.2.2.2 焊条角度根据焊件厚度确定两焊件厚度相等,焊条与 焊条左右方向夹角均为 45°;两焊件厚度不等时,焊条与较厚 焊件一侧的夹角应大于较薄一侧的夹角焊条应与垂直面形成 60°~80°角,使电弧略向上,吹向熔池中心3.2.2.3 收弧:当焊到末尾,应压低电弧变换焊条角度,使焊条 与焊件垂直或电弧稍向下吹,将弧坑填满后,把电弧移至熔池 中央停弧 3.2.3 横焊:基本与平焊相同,电弧长 2~4mm;横焊时焊条 角度应向下倾斜,其角度为 70°~80°,防止铁水下坠根据两 焊件的厚度不同,可适当调整焊条角度,焊条与焊接前进方向 为 75°~90°3.2.4 冬季低温焊接: 3.2.4.1 在环境温度低于 0℃条件下进行手弧焊时,除遵守常温 焊接的有关规定外,应使焊缝和热影响区缓慢冷却,为防止焊 接裂纹,焊后未冷却的接头,应避免碰到水或冰雪 3.2.4.2 户外作业风力超过 4 级时,应采取挡风措施 3.2.4.3 低温焊接不允许立即清渣,应等焊缝降温后进行 3.3 检验 3.3.1 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烧穿、气孔、夹渣、弧坑、 咬边等缺陷 3.3.2 焊缝外观:具有均匀一致的花纹;焊缝长度、宽度一致, 焊缝或焊点分布均匀、美观;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之 间过渡平滑,焊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
3.3.3 各种门要求开启灵活,门的开启度不小于 90 度 3.3.4 产品面板、铰链等外露部件的焊缝应光洁美观 3.3.5 面板、侧板的平面度每米内的平面度不超过 2mm,且 不允许有明显凸凹不平现象,偶然出现的锤痕不得超过0.5mm 4、焊接应力和变形的控制(供参考) 4.1 控制焊接残余变形的措施 4.1.1 选择合理的装焊顺序,先总装后焊接 4.1.2 采用不同的焊接方向和顺序 4.1.2.1 对称焊接在焊接顺序上尽量做到对称,最大限度地减 小结构变形 4.1.2.2 不对称焊缝先焊焊缝少的一侧,后焊焊缝多的一侧使 后焊的变形足以抵消前一侧的变形,以使总体变形减小 4.1.2.3 采用不同的焊接顺序连续直通焊造成较大的变形,将 连续直通焊改成分段焊,并适当改变焊接方向,例分段退焊法、 跳焊法、分中对称焊法等 4.1.3 反变形法预先把焊件人为地制成一个变形,使这个变形 与焊后发生的变形方向相反而数值相等,以防止产生残余变形4.1.4 刚性固定法焊接时采用装焊夹具来加强结构的刚性,使 焊件在焊接时不能移动,完全冷却后再放开,发生的变形小 4.2 焊后残余变形的矫正方法 4.2.1 机械矫正法。
适用于低碳钢对于薄板波浪变形的矫正, 采用锤打焊缝区的延伸法锤打时须垫上平锤,以免出现明显 的锤痕 4.2.2 火焰矫正法以不均匀加热的方式引起结构变形来矫正原 有的残余变形例点状加热矫正、线状加热矫正、三角形加热 矫正等 4.3 控制残余应力的措施 4.3.1 选择合理的焊接顺序尽可能考虑焊缝能自由收缩先焊 收缩量最大的焊缝,焊接平面交叉焊缝时,先焊横向焊缝先 焊错开的短焊缝,后焊直通长焊缝 4.3.2 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尽可能采用小直径焊条和较小的焊 接电流,减小受热范围,从而减小焊接残余应力 4.3.3 加热“减应区”法 “减应区”应是阻碍焊接区自由收缩 的部位,加热了该部位,实质上使它能与焊接区近乎均匀的冷 却和收缩,以减小内应力 4.3.4 敲击法焊缝区金属由于在冷却收缩时受阻会产生拉伸应力,在焊后冷却过程中,敲击焊缝金属,促使产生塑性变形, 抵消焊缝的一部分收缩量,减小焊接残余应力 5、注意事项: 5.1 焊后发现有焊接质量缺陷时,必须重焊或在原焊缝上进行修 补,修补时的电流应比同种焊接位置的电流稍大些,修补后的 焊缝应与原焊缝平缓过渡,无形状突变现象 5.2 焊接时注意焊缝长度、宽度一致,焊缝或焊点分布均匀、美 观,尽量在隐蔽处施焊。
5.3 焊后不允许锤砸接头,不允许往刚焊完的焊缝上浇水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