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中西方艺术真实性的异同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17KB
约6页
文档ID:216937281
浅谈中西方艺术真实性的异同_第1页
1/6

浅谈中西方艺术真实性的异同 马君程摘 要:因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在艺术真实性方面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但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方从一开始便迈入了主观表达的殿堂,但是近现代却转向了客观真实地表达,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地对自然的模仿,在20世纪却将主观真实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对两者进行简单的相互对比,能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和洞悉兼具中西艺术真实性的真正本质关键词:艺术真实性;艺术;虚构;真实:J0:A:2096-0905(2020)08-0-02一、中西方艺术真实性的二元对立在差异方面,中西方艺术真实观的不同主要是在艺术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之中,如何看待、处理、改造自然地方式上各有不同一)艺术本体论不同:西方自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立“摹仿”说之后,便要求艺术要精确地模仿自然,重视客观真实整个艺术真实观念便沿袭着“第二自然”的方向一直发展下去这是因为,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便重视个人的价值,他们开始重视科学、尊重现实、依赖经验,以理性的眼光来寻求客观世界的真实常常以“模仿乃是艺术的根本特征”,这种情况一直到西方现代艺术兴起才发生转变而中方虽然也曾有过以模仿自然为主的真实观念出现,如“取象思维”“师造化”等,但是从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就奠定了中国古代主情、言志、表意的真实观念。

要求“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要将艺术家的品格和思想在作品之中映射出来[1](二)衡量“真实”标准不同:西方歌德所说的“对艺术家的最高要求就是:他应该遵守自然,模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个毕肖自然的作品”可以说是最好诠释了统治了西方两千多年的传统美学观念西方要求艺术作品所构建的意象体系要与客观世界能够相一致,并且按照两者之间的相似程度作为判断真实性的标准中方并不要求需要对自然的真实再现和逼真描摹,不在意与自然之象是否完全吻合,而是要达到“观物取象”“得意忘象”的境界,更多的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2](三)揭示真实的手段不同:西方美学中一直强调的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对于客观现实的无比重视,不过是作为揭示内在真实的方法,这里的两个真实属于哲学和逻辑学的理论术语,那么,对于真实的把握就需要理性的认知,那么对于客观现实的逼真再现是必不可少的而中方一开始便重视言情表意、重情写意,强调的是感情的真实,内涵的神韵,那这就属于美学、心理学的范畴,需要从感性出来,来感悟其内在的生命和生气情感表达不同:西方重视的是与客观自然的相似程度,要对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然后最大限度的逼真再现,传达的是视觉上的真实感受,要尽量减少主观意识对艺术作品客观性的损害。

而中方却积极地在作品之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注重主客体的融合,是“感物而动”,甚至以心理空间改造物理空间,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甚至认为对原物原封不动的还原是不能成为艺术品的,儒家对艺术创作的基本的要求是“发乎情,止于礼”,所谓的“发乎情”具体指的就是艺术的本体论,“止于礼”是艺术家所要达到的艺术目的,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之中必须蕴含着艺术家自身的主观情感这就是中方图式思维和西方临摹性思维的不同[3](四)逻辑体系不同:在这方面,匡景鹏使用“距离感”这一独特的方式来衡量双方之间的不同,也就是说中西方在符号与世界、能指与所指之间所在产生的距离感的大小方式不同,而使得两者产生差异这种距离感大小在艺术真实观上表现为艺术与自然之间意指关系来解释两者的不同,西方属于缩小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感,将本质真实孕育于现象真实之中,那么為了理解其内在的真实,西方在艺术创作之中,注重的理性逻辑,以追求具象为具体的目标,那么需要的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情感排除于之外和将本质和现象加以区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把谎话说圆”,便是要求艺术作品需要符合理性逻辑,不可让人感觉到虚假而中方是将艺术与自然的距离给扩大,那么就造成了“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要求超越形似达到神似,即真实既需要有形又需要有神,形神兼备,在其中渗透着艺术家的人格理想,达到“神与物会”,合情不合理也可为真。

所以对这种“不似之似”的共通就需要情感逻辑的把握,能够更好地了解对象神韵的表现[4](五)对待自然的方式不同:中西方都认为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是西方将自然给神秘化,自视为自然的儿子,要求模仿自然,保持对于自然的观察,理智冷静地对待自然,将自然与人二元分离、主客对立,以此来创造出“第二自然”,也就是自然地衍生品而中方确实讲求“万物与我齐一”,达到形神兼备才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要求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既注重自然地作用,又在自然之中渗透着个人情感,以此表达出自己的艺术品格和精神个性或者说西方是将自然视为空洞无生命的物体,他们将个人的感情“生气灌注”到其中去,将自然变得栩栩如生而中方是挖掘自然地内在真实,发掘自然的灵性,并且将个人的思想情感与之相融合[5]二、中西方艺术真实性的相互共通虽然中西方在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和历史传统等的不同造成了双方艺术真实的发展迥然不同,但是人总是有同样的生理心理结构,艺术总是有着共同的规律和表征,所以两者也有共通的方面尤其是近现代,双方的艺术真实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艺术真实观念就是在这种时而平行时而相交的过程之中,不断改变和完善着自己一)双方都承认自然是创作的源泉,都有“以自然为师”的主张。

认为自然对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达芬奇所说:“艺术大师的一切都是从大自然那儿学来的这很明确地强调了自然对艺术的启示作用西方对于自然的强调重视自然无须多言,他们将自然作为他们忠实反映的目标,失去了自然,便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根本没有自然地存在,更别说认识自然的目的而中方虽然强调表情言志,讲究作品的“神似”,但是一直强调“感于物而后动”,那么没有实物的存在,如何再去感悟?形神兼备才是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讲求“天人合一”那么自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6](二)艺术真实是带有虚构性的真实中方向来认为要在艺术作品之中加入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个人意志,要使得作品达到神似,那么,肯定是加入虚构和主观性的,艺术真正的价值是里面情感的价值这里很明确的可以看出来,中方艺术真实性中渗透的主观性,那么就很大程度上带有虚构,并且以这种效果才能使得艺术能够表达出应有的价值在西方虽然要求对自然的逼真再现,但是西方一直没有否定艺术中存在的虚拟性(也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把谎话说的圆”便是将心理学加入了其中奥古斯丁也说过:“艺术作品之所以真实,正是由于它们所有的虚假性质就像前面所说的,对自然的逼真描绘也是达到内在真实的前提和手段,并不是只是表面的机械复制而已。

[7]三、结束语艺术真实性在中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上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方式,它们双方各自拥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传统,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可能完全消除自身的特质而与另一方达成“和解”同时在不同的发展轨迹之中也有着相似的重合,在许多方面又不谋而合这无疑证明艺术真实性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想试图去理解艺术真实性的丰富内涵,我们更应该去辩证地看待,而不能一言以蔽之,不然就会陷入绝对主义的窠臼参考文献[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周吉本.艺术真实辨析[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33-36.[3]胡克.中国早期电影理论中的真实观念[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6-23.[4]匡景鹏.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差异性[J].电影评介,2009(04):110-111.[5]蒋述卓.中西艺术真实观之比较[J].广东社会科学,1992(03):98-102.[6]蒋述卓.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J].社会科学家,1998(05):4-12.[7]朱立元,王文英.中西艺术真实观念之比较[J].学术月刊,1987(01):49-55.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