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高中物理典型例题集锦 〔 一〕力学部分1、如图 1-1 所示,长为 5 米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直立在地面上相距为 4 米的两杆顶端 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它钩着一个重为 12 牛的物体;平稳时,绳中张力 T=____分析与解:此题为三力平稳问题;其基本思路为:选对象、分析力、画力图、列方程;对平稳问题,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往往可采纳不同的方法,如正交分解法、相像三角形等;所以,此题有多种解法;解法一:选挂钩为争论对象,其受力如图 1-2 所示设细绳与水平夹角为 α,由平稳条件可知: 2TSin α=F,其中 F=12 牛将绳延长,由图中几何条件得: Sin α =3/5 ,就代入上式可得 T=10 牛;解法二:挂钩受三个力,由平稳条件可知: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均为 T)的合力 F’与 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两个拉力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如图 1-2 所示,其中力的三角形△ OEG 与△ ADC相像,就: 得: 牛;想一想:如将右端绳 A 沿杆适当下移些,细绳上张力是否变化?(提示:挂钩在细绳上移到一个新位置,挂钩两边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仍相等,细绳的张力仍不变; )2、如图 2-1 所示,轻质长绳水平地跨在相距为 2L 的两个小定滑轮 A、B 上,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绳上 O点, O与 A、B 两滑轮的距离相等;在轻绳两端 C、D 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 F=mg;先托住物块,使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由静止释放物块,在物块下落过程中,保持 C、 D两端的拉力 F 不变;( 1)当物块下落距离 h 为多大时,物块的加速度为零?( 2)在物块下落上述距离的过程中,克服 C 端恒力 F 做功 W为多少?( 3)求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Vm和最大距离 H?分析与解:物块向下先作加速运动,随着物块的下落,两绳间的夹角逐步减小;因为绳子对物块的拉力大小不变, 恒等于 F,所以随着两绳间的夹角减小, 两绳对物块拉力的合力将逐步增大,物块所受合力逐步减小,向下加速度逐步减小;当物块的合外力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之后,由于两绳间夹角连续减小,物块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 且逐步增大,物块将作加速度逐步增大的减速运动;当物块下降速度减为零时,物块竖直下落的距离达到最大值 H;当物块的加速度为零时,由共点力平稳条件可求出相应的 θ 角,再由 θ 角求出相应的距离 h,进而求出克服 C 端恒力 F 所做的功;对物块运用动能定理可求出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Vm和最大距离 H;( 1)当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此时物块下降距离为 h;由于 F 恒等于 mg,所以绳对物块拉力大小恒为 mg,由平稳条件知: 2θ =120,所以 θ =60,由图 2-2 知: h=L*tg30 = L [1]( 2)当物块下落 h 时,绳的 C、D 端均上升 h’, 由几何关系可得: h’= -L[2]克服 C端恒力 F 做的功为: W=F*h’ [3]由[1] 、[2] 、[3] 式联立解得: W=( -1 ) mgL( 3)出物块下落过程中,共有三个力对物块做功;重力做正功,两端绳子对物块的拉力做负功;两端绳子拉力做的功就等于作用在 C、D端的恒力 F 所做的功;由于物块下降距离 h 时动能最大;由动能定理得: mgh-2W= [4]将[1] 、[2] 、[3] 式代入 [4] 式解得: Vm=当物块速度减小为零时,物块下落距离达到最大值 H,绳 C、D上升的距离为 H’;由动能定理得: mgH-2mgH’=0,又 H’= -L ,联立解得: H= ;3、如图 3-1 所示的传送皮带,其水平部分 ab=2 米, bc=4 米, bc 与水平面的夹角α =37,一小物体 A 与传送皮带的滑动摩擦系数 μ =0.25 ,皮带沿图示方向运动,速率为 2 米/ 秒;如把物体 A 轻轻放到 a 点处,它将被皮带送到 c 点,且物体 A 始终没有脱离皮带;求物体 A 从 a 点被传送到 c 点所用的时间;分析与解:物体 A 轻放到 a 点处,它对传送带的相对运动向后,传送带对 A 的滑动摩擦力向前,就 A 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直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设此段时间为 t 1,就:2a1=μ g=0.25x10=2.5 米/ 秒 t=v/a 1=2/2.5=0.8 秒设 A 匀加速运动时间内位移为 S1,就:设物体 A 在水平传送带上作匀速运动时间为 t 2,就设物体 A 在 bc 段运动时间为 t 3,加速度为 a2,就:a2=g*Sin37 - μgCos37=10x0.6 -0.25x10x0.8=4 米/ 秒 2解得: t 3=1 秒 ( t 3=-2 秒舍去)所以物体 A 从 a 点被传送到 c 点所用的时间 t=t 1+t 2+t 3=0.8+0.6+1=2.4 秒;24、如图 4-1 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 θ =37, AB长为 16 米,传送带以 10 米/ 秒的速度匀速运动;在传送带上端 A 无初速地释放一个质量为 0.5 千克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 μ =0.5 ,求:(1)物体从 A 运动到 B 所需时间, ( 2)物体从 A 运动到 B 的过程中,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g=10 米/ 秒 )分析与解:( 1)当物体下滑速度小于传送带时,物体的加速度为 α 1, (此时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对下)就:t 1=v/ α1=10/10=1 米当物体下滑速度大于传送带 V=10 米/ 秒 时,物体的加速度为 a2,(此时 f 沿斜面对上)就:2即: 10t 2+t 2 =11 解得: t 2=1 秒( t 2=-11 秒舍去) 所以, t=t 1+t 2=1+1=2 秒( 2) W1=fs 1=μ mgcosθ S1=0.5X0.5X10X0.8X5=10 焦W2=-fs 2=- μmgcosθS2=-0.5X0.5X10X0.8X11=-22 焦所以, W=W1+W2=10-22=-12 焦;想一想:如图 4-1 所示,传送带不动时,物体由皮带顶端 A 从静止开头下滑到皮带底端 B 用的时间为 t ,就:(请挑选)A. 当皮带向上运动时,物块由 A 滑到 B 的时间肯定大于 t ;B. 当皮带向上运动时,物块由 A 滑到 B 的时间肯定等于 t ;C. 当皮带向下运动时,物块由 A 滑到 B 的时间可能等于 t ;D. 当皮带向下运动时,物块由 A 滑到 B 的时间可能小于 t ;答案:( B、C、D)5、如图 5-1 所示,长 L=75cm的静止直筒中有一不计大小的小球,筒与球的总质量为 4 千克,现对筒施加一竖直向下、大小为 21 牛的恒力,使筒竖直向下运动,经 t=0.52秒时间,小球恰好跃出筒口;求:小球的质量; (取 g=10m/s )分析与解:筒受到竖直向下的力作用后做竖直向下的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而小球就是在筒内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跃出筒口时,筒的位移比小球的位移多一个筒的长度;设筒与小球的总质量为 M,小球的质量为 m,筒在重力及恒力的共同作用下竖直向下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设加速度为 a;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设在时间 t 内,筒与小球的位移分别为 h1、h2(球可视为质点)如图5-2 所示;由运动学公式得:2又有: L=h1-h 2 代入数据解得: a=16 米/ 秒又由于筒受到重力 〔M-m〕g 和向下作用力 F,据牛顿其次定律:F+〔M-m〕g=〔M-m〕a 得:6、如图 6-1 所示, A、B 两物体的质量分别是 m1 和 m2,其接触面光滑,与水平面的 夹角为 θ,如 A、B 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系数都是 μ ,用水平力 F 推 A,使 A、B 一起加速运动,求:( 1) A、B 间的相互作用力 ( 2)为维护 A、B 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力 F 的取值范畴;分析与解: A 在 F 的作用下, 有沿 A、B 间斜面对上运动的趋势, 据题意, 为维护 A、B 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时, A 处刚脱离水平面,即 A 不受到水平面的支持力,此时 A 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零;此题在求 A、B 间相互作用力 N和 B 受到的摩擦力 f 2 时,运用隔离法;而求 A、B 组成的系统的加速度时,运用整体法;( 1)对 A 受力分析如图 6-2 ( a)所示,据题意有: N1=0, f 1=0因此有: Ncosθ=m1g [1] , F-Nsin θ =m1a [2]由[1] 式得 A、B 间相互作用力为: N=m1g/cos θ( 2)对 B 受力分析如图 6-2 ( b)所示,就: N2=m2g+Ncosθ [3] , f 2=μ N2 [4]将[1] 、[3] 代入[4] 式得: f 2=μ 〔m1+ m2〕g取 A、B 组成的系统,有: F-f 2=〔m1+ m2〕a [5]由[1] 、[2] 、[5] 式解得: F=m1g〔m1+ m2〕〔tg θ - μ〕/m 2故 A、B 不发生相对滑动时 F 的取值范畴为: 0<F≤m1g〔m1+ m2〕〔tg θ - μ 〕/m 2想一想:当 A、B 与水平地面间光滑时,且又 m1=m2=m时,就 F 的取值范畴是多少?( 0<F≤2mgtg θ =;7、某人造地球卫星的高度是地球半径的 15 倍;试估算此卫星的线速度;已知地球2半径 R=6400km, g=10m/s ;分析与解: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卫星的引力供应,设地球与卫星的质量分别为 M、m,就: = [1]又依据近地卫星受到的引力可近似地认为等于其重力,即: mg= [2]3[1] 、[2] 两式消去 GM解得: V= = =2.0X10 m/s说明: n 越大〔 即卫星越高 〕 ,卫星的线速度越小;如 n=0,即近地卫星,就卫星3的线速度为 V0= =7.9X10 m/s ,这就是第一宇宙速度,即环绕速度;8 、一内壁光滑的环形细圆管,位于竖直平面内,环的半径为 R(比细管的内径大 得多;在圆管中有两个直径与细管内径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 A 球的质量为 m1, B球的质量为 m2;它们沿环形圆管顺时针运动,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都为 V0;设 A 球运动 到最低点时, B 球恰好运动到最高点, 如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 那么 m1、m2、R与 V0 应满意的关系式是 ;分析与解:如图 7-1 所示, A 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为 V0, A 球受到向下重力 mg和细管向上弹力 N1 的作用,其合力供应向心力;那么, N1-m1g=m1 [1]这时 B球位于最高点,速度为 V1, B 球受向下重力 m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