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华东理工大学考研专业课《微生物学》笔记

a****c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49.44KB
约38页
文档ID:64307220
华东理工大学考研专业课《微生物学》笔记_第1页
1/38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 封封 面面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笔记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 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包括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 属于真核生物的真菌(包括藻状菌纲、担子菌纲、子囊菌纲、半知菌纲) ; 以及属于非细胞结构的病毒 微生物学的任务: 利用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 变有害为有利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疾病、物质的霉变、工农业生产、生态第二节微生 物学的发展第一阶段--推测期;第二阶段--观察期;第三阶段--生理期;第四阶 段--分子生物学时期 1944 年, Avery 证明遗传的物质基础为 DNA; 1953 年, Watson lysogenic bacteria)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上课讲义噬菌斑及噬菌体效价(titre) :在 这里,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为噬菌斑 形成单位数一步生长曲线(one-step growth curve) 潜伏期(latent phase), 裂解期(rise phase),平稳期(burst size)。

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 噬菌体 DNA 复制,但不合成蛋白质,宿主细胞也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的分裂 繁殖,即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正常生长在偶尔情况下,某一代发生 裂解时放出新的子代噬菌体,故具有潜在释放成熟时菌体的能力溶原性细菌的 特征:稳定遗传,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免疫性溶原性细菌的复愈:溶源转变 溶原性(lysogeny) 烈性噬菌体(lytic phage) ;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噬菌体 DNA 侵入宿主细胞后, 噬菌体 DNA 随宿主细胞 DNA 复制, 噬菌体蛋白质不能合成, 宿主细胞也不裂解, 继续进行正常的分裂繁殖 原 (前) 噬菌体(prophage) : 第二节亚病毒(subvirus) 类病毒(viroid) 1971 年首次报道;现已鉴定的 有 20 多种分子结构:含 246~375 个核苷酸的单链环状 RNA 分子,没有蛋 白质外壳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例: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PSTV);鳄梨白 斑类病毒卫星 RNA(satellite RNA) 依赖辅助病毒(helper virus) 进行复制 的小分子单链 RNA 片段(拟病毒) 特性: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进行侵染和 复制,可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

卫星病毒: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9 例: 卫星烟草花叶病毒 STMV(Satellite tobacco moscire virus)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上课讲义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elta virus,HDV)δ肝炎病毒;辅助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朊病毒(prion) 是蛋白 质侵染因子(protein infection);为疏水蛋白质1982 年美国斯坦利.普鲁西内 尔(S.B. Prusiner)提出;于 1997 年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朊病毒病:库鲁 病(Kuru) ;克-雅氏病(CJD,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GSS 综合症 ( 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FI,fatal familial insomnia) 潜伏期长人的朊病毒病三种形式:传染型,遗传型,散发型第三 节病毒与实践噬菌体与发酵工业噬菌体的分离培养:分离;纯化;制备;噬菌斑 及效价测定噬菌体的防治: 污染的原因:生产菌株本身;环境及发酵罐本身; 空气过滤器;环境;操作人员防治:识别:正确的判断,普及知识;消灭污染 源:罐及管道的死角,控制活菌体的排放(摇瓶,排气) ,净化环境,筛选抗噬 菌体菌株。

病毒与人类的疾病干扰素 1957 年发现,为糖蛋白,由大多数脊椎动 物对病毒感染应答产生, 天然的抗病毒物质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活细胞后, 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当它再作用于其它细胞时,该细胞即可获得抗病毒 和抗肿瘤等方面的免疫力干扰素的作用机制蛋白质和病毒核酸结合. 抑制病毒 的反转录干扰素的种类α- 干扰素:白细胞干扰素β- 干扰素:成纤维细胞干扰 素γ- 干扰素:免疫干扰素(是由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而产生的) 天然产生的 很少, 一般是由基因工程菌产生的人类的病毒病一般的病毒病:天花;小儿麻痹 症(脊髓灰质疫苗);肝炎(乙肝疫苗、甲肝疫苗);脑膜炎理想的药物不多,一般 注射疫苗加以预防肿瘤:1911 年,病毒可以使鸡致癌现在认为人体存在癌 基因,癌基因有防癌的作用,但当它发生细胞突变时,其结构发生变化, 失去 抑制细胞生长的能力,从而导致癌变艾滋病(Aids) :全称为人类获得性免疫 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ificiency Syndrome), 由人体免疫缺损病毒 (HIV)引起1987 年定名 UID3 帖子 2299 生命力 22330 秀基因 16894 个 秀蛋白 2068 个 注册 时间 2004-9-12 最后登录 2008-10-13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评分 回复 TOP yiii Administrator 帖子 2299 生命力 22330 秀基因 16894 个 秀蛋白 2068 个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7-29 21:28只看该作者 10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上课讲义 HIV 病毒为球形。

有两种: HIV-1 危害人体(9 型,A B C D E F G H O) 致病原理: 正常的免疫系统: 抗原传递给 T 细胞.B 细胞.产生抗体HIV 病毒与 T 细胞相似,从而破坏了正 常的免疫系统,由于没有了抗体,故表现出抵抗力差原先寄生于中非猴类上的 小小病毒1981 年首先在中美洲发现1983 年从病原体上分离到了该病毒1987 年定名为 HIV 治疗:疫苗:灭活疫苗,重组疫苗药物:AZT(叠氮脱氧胸腺嘧 啶核苷)传播途径:不正常性行为,血液,注射器,母婴传给幼儿防止策略: 抑制病毒 HIV 的增殖,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杜绝传播途径病毒在基因工程中 的应用只有一半左右的基因参与其生命活动, 因此可插入分子量较大的 DNA 片 段λ噬菌体:科斯质粒(cosmid): λ噬菌体的粘性末端和质粒构建而成特 点:感染力强;cos 位点连接形成环状,似质粒;可克隆大片段用途:理论研 究;包涵体:昆虫病毒的多角体用于生物防治;吞噬绿脓杆菌危害:工业发酵 的污染;人类的疾病光能碳源\能源光能异养型有机物光能自养型无机物第五 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营养(nutrition):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 动必须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营 养物(nutrient):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第一节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细胞的化 学组成:元素:C、H、O、N、矿物元素;存在形式: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 是杂食性的:一般生物能利用的,微生物能利用;一般生物不能利用的,微生物 也能利用;一般生物有害的,微生物还能利用微生物的营养要素:碳源、氮源、 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碳源(carbon source):有机碳源:淀粉、葡萄 糖等;无机碳源:Na2CO3 等葡萄糖、乳糖的二次生长氮源(nitrogen source): 有机氮源: 蛋白胨、 黄豆粉、 玉米浆; 无机氮源: NH4NO3、 (NH4)2SO4; 速效氮源,迟效氮源能源(energy source):化学物质,辐射能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有三类: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无机盐:提供矿物元素 和微量元素水:水是良好的溶剂;生化反应在水中进行;水的比热大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划分依据:碳源和能源化学能化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 11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上课讲义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氧、二氧化碳、乙醇、某些氨基酸等小分子; 亲脂性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 扩散来运输它利用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膜是一道屏障。

又称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即 渗透酶(大多为诱导酶) 每种载体蛋白运输相应的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原理:利用膜内、膜外被运输物质和载体蛋白的亲和力的不同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产物的分泌, 涉及到 物质的运输,而关键是细胞膜运输:不耗能运输(单纯扩散,促进扩散) ;耗 能运输(主动运送,基因移位) 主动运送(active transport) 是微生物吸收营 养的主要方式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能量来改变载体蛋白的构象是逆浓度 梯度的运输基团移位(group translocation) 在运输过程中,物质分子发生了 化学变化每输入一个葡萄糖分子,就要消耗一个 ATP 的能量 12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上课讲义 第四节培养基培养基(medium,culture medium):是一种人工配制的、 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 方法四个原则:目的明确(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营 养协调(注意营养物的浓度和配比,特别是碳氮比( C/N ) ) ;物理化学条件适 宜(PH、渗透压、水活度) ; 经济节约。

四种方法:生态模拟,查阅文献,精 心设计,试验比较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按对培养基的了解来分天然培养基 (complex medium, undefined medium),较经济,一般用于大规模生产组合 培养基(defined medium)或称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较昂贵,一般 用于研究工作(代谢、遗传分析) ,特点:组份精确,重复性好按培养基外观 的物理状态来分固体培养基(solid medium),一般加有凝固剂,凝固剂含量一 般为 1~2% 作为凝固剂的条件: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生长温度范围内保持固 体状态,凝固点温度对微生物无害,不因灭菌而破坏,透明度好、配制方便、 价 格低用途:由于固体培养基能提供表面,形成单菌落,因此可用于:菌种分离、 鉴定、保藏等半固体培养基(semi-solid medium),凝固剂含量一般约为 0.5% 用途:观察细菌的运动,测定噬菌体效价等液体培养基(liquid medium),培 养基中没有凝固剂用途:大量培养微生物,研究生理代谢等按培养基的功能 来分选择培养基(selected medium) 用途:将混合军中所需的目的微生物分离 出来加富培养基(enriched medium) 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用途: 细菌学检验遗传研究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代 谢,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 的总和。

即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台成代谢分解代谢又称异化作用,是指复杂的 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一般以腺苷三磷酸即 ATP 形式存在)和还原力(或称还原当量,一般用[H]来表示)的作用合成代谢又 称同化作用,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是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 子、ATP 形式的能 13 初级代谢: 次级代谢: 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华东 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上课讲义量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 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