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专题4刺绣文化学案 刺绣文化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a:区域地理植被状况分析b:工业区位发展条件分析c: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a:考查学生能够调动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对题目作答b: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c:考查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获得地理信息种桑养蚕、织锦刺绣,丝绸生产技术曾被中国长期垄断。
由于其编制技术是一种复杂的工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被誉为“东方绚丽的朝霞”,曾是价值昂贵的服饰用料,是西方各国长期从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之一但随着殖民主义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近代西方各国输入量迅速减少据此完成1~3题1.桑树广泛分布于辽河、黄河中下游、江淮和珠江各流域桑树属于()A.针叶林 B.阔叶林 C.雨林 D.常绿林2.近代西方各国从中国输入丝绸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技术的引进 B.新产地的出现 C.服饰用料多元化 D.贸易保护盛行3.中国传统刺绣是指在丝绸上用针线手工绣制装饰图案,但目前多由电脑控制的机器进行批量生产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劳动力成本上升 B.机械自动化的普遍运用C.手工技艺缺乏传承 D.生产质量标准化的推行【答案】1.B2.C3.A【解析】第1题,由题目可知桑树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温带和亚热带,主要以落叶和常绿阔叶林为主且桑树属于多年生落叶阔叶型乔木或灌木,B正确针叶林主要在寒带地区和温带高海拔地区,A错;雨林主要在热带地区,C错;桑树在冬季落叶并不是常绿林,D错第2题,古代服饰用料单一,原料主要依靠棉、麻、丝等农产品,而且丝绸制品在古代属于高档服装用料,为贵族所追捧,而现代有了化纤等技术,使服饰用料逐渐多元化,对丝绸等依赖降低,C正确;ABD错。
第3题,手工刺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且效率低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劳动力成本上升,而电脑控制机器刺绣则可以批量生产,大大提高效率,且节约劳动力成本,A正确;BCD错织绣是我国古代传统手工绣中的一种精湛的绣法,它是用棉、麻、桑蚕丝、毛等纺织材料进行织造、编结或绣制的工艺中国栽桑养蚕起源很早,桑蚕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据此完成4~5题4.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有()①纬度较低,热量资源丰富②劳动力丰富,价格较低③历史悠久,生产技术先进④当地市场广阔,需求量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贵州不宜大力发展桑蚕业的原因是()①地势较高,热量不足②高原地形,交通不便③经济落后,市场狭小④地租较高,竞争力小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4.A5.C【解析】第4题,纬度较低,热量资源丰富,①正确;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②正确;广西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③错误;广西当地市场需求量较小,④错误第5题,贵州为高原地形,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市场狭小,且离市场地较远等因素影响不宜大力发展桑蚕业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31°N,103.4°E),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岷江上游,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材料二读甲图和乙图甲乙(1)简述图甲中地震产生的主要次生灾害的类型、对抗震救灾的不利影响2)描述图甲和图乙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3)汶川地震灾害后,恢复经济尤为重要,请结合材料综合分析其发展经济的区位条件答案】(1)类型:滑坡、泥石流;不利影响:阻断交通,增加救援难度2)地区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甲大小无长乙小大有,但较短短(3)有利: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国内外资金、人力支持不利:地面崎岖、山区面积广大;生态脆弱;交通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区内市场狭小。
解析】(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四川在我国西南地区,地壳活跃,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山体断裂发育,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阻断了交通线路,增加了救援的难度2)分析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水位,含沙量和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甲图是四川盆地,盆地内的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小,因在亚热带无有结冰期,汛期较长乙图是华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区,其河流大多流经高原地区含沙量较大,夏季风影响时间较短,河流的汛期较短,水量小,有结冰期3)汶川地震灾害后,国家迅速成立了救援领导小组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抗震救灾,恢复生产恢复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表现为资源丰富不利的方面地质构造复杂,山区面积广大;人口增加较快,生态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脆弱;本次地震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