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核心副词讲解一、范围副词1.皆 (jiē)[核心用法]都,全部表示所指范围内的人或事物无一例外是使用最广泛、最通用的范围副词[语气]客观、中性,是对事实的全面陈述[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都”[典型例句][用于人]问所从来,皆答曰:“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解](渔人)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他们)都回答说:“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再也没有出去过[用于物/事]万物皆有其理[句解]世间万物都有它们各自的规律2.咸 (xián)[核心用法]都,全都与“皆”的意义基本相同,但在语气上更为书面、典雅[语气]正式、庄重,常用于较为正式的记叙或议论中[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都”[典型例句][用于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句解]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探望并询问消息[用于事]四海之内,咸仰德焉[句解]四海之内的人,都敬仰他的德行3.悉 (xī)[核心用法]全部,完全地不仅表示范围的全部,还常带有“详尽无遗”的意味,强调程度之深[语气]带有彻底、详尽的强调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全部地”、“完全”、“详尽地”。
[典型例句]表示动作的彻底性: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句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全部都拿去征求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和睦,让优秀和稍差的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表示数量的全部:悉发其兵,以与羽战[句解]把他的军队全部都派出,来和项羽会战4.俱 (jù)[核心用法]一同,都强调范围内的人或事物共同参与或具有同一状态[语气]侧重于“共同”、“一起”[相当于现代汉语]“都”、“一同”、“一起”[典型例句]表示共同行动: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句解](让)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都能露出欢快的笑脸表示共同状态: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句解]在这里,大自然各种声响都静悄悄的,只剩下寺庙里的钟声和磬声还在回荡5.凡 (fán)[核心用法]总共;凡是,所有通常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一个总括和限定的作用,引出范围[语气]带有概括、总括的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凡是”、“总共”[典型例句]用于总括:凡我同盟,毋信斯言[句解]凡是我们结盟的人,都不要相信这种话用于总计:凡百一十六字[句解]总共一百一十六个字6.毕 (bì)[核心用法]全部,都。
与“皆”、“咸”意思相近,但更强调“一个不漏”、“全部到齐”的完成感[语气]强调完整性和终结性[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部”、“完毕”[典型例句]表示全部到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句解]有才能有德行的人都来了,无论年长年少,都聚集在这里7.均 (jūn)[核心用法]都,同样地,平均地强调范围内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是相同的,没有差别[语气]侧重于“同等”、“没有差异”[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同样”、“平均地”[典型例句]表示同样: 邑犬均声吠[句解]村里的狗都同样地叫着表示没有差别: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诸葛亮《出师表》)[句解]将军向宠,品性善良,行为公正,精通军事8.独 (dú)[核心用法]只,仅仅表示范围仅限于某一人或某一事物,排除其他[语气]强调唯一性[相当于现代汉语]“只”、“仅仅”、“独自”[典型例句]表示唯一: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句解]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表示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句解]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9.唯 / 惟 (wéi)[核心用法]只,只有与“独”的意义非常接近,强调排他性和唯一性[语气]强调唯一,语气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只”、“只有”[典型例句]表示只有: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句解]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才使这陋室不陋)表示限定: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句解]这种情况,只(能)去救助那些濒临死亡的人还怕来不及,哪里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10.特 (tè)[核心用法]只,仅仅;只是与“独”、“唯”相似,但有时也带有“不过是”、“仅仅是”的轻微转折意味[语气]强调限定,有时略带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只”、“仅仅”、“只不过”[典型例句]表示仅仅: 特以劳,不犯民[句解]仅仅是设置酒食来犒劳(士兵),不许侵犯百姓表示只不过是: 此特未见其大者也[句解]这只不过是因为(你)还没有见过那更宏大的景象罢了二、时间副词【类别一】表示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1.旦 (dàn)[核心用法] 早晨,天亮时[例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句解]第二天早上,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和他坐着交谈2.暮 (mù)[核心用法] 傍晚,天黑时[例句]朝三而暮四。
《庄子·齐物论》)[句解]早上给三升(橡子),晚上给四升3.昔 (xī)[核心用法] 从前,过去常用于追溯往事[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句解]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随风摇曳;如今我返回家乡,大雪漫天飞舞4.向 (xiàng)[核心用法] 刚才,方才;从前,过去表示离现在不远的时间[例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句解]刚才所高兴的事情,一转眼的工夫,已经成为过去了5.曩 (nǎng)[核心用法] 以往,从前比“向”所指的时间更久远一些,语气较为书面[例句]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句解]从前和我的祖父一同住在这里的人,现在他们的家(还留存的)十家里面连一家都没有了类别二】表示动作发生的快慢与持续6.寻 (xún)[核心用法] 不久,随即表示两件事发生的时间间隔很短[例句]未果,寻病终诸葛亮《出师表》)[句解](光复汉室的)大事没有实现,(先帝)不久就病逝了7.旋 (xuán)[核心用法] 很快,马上,转眼间比“寻”更强调动作的迅速和时间的短暂[例句]花开旋即谢,人生亦如斯[句解]花儿刚开放很快就凋谢了,人生也是如此。
8.遽 (jù)[核心用法] 立刻,马上,匆忙地强调动作的仓促和突发性[例句]公子遽曰:“此大事,愿闻其详[句解]公子立刻说:“这是大事,希望能听到它的详情9.俄而 (é ér) / 俄顷 (é qǐng)[核心用法] 不一会儿,片刻之间表示一个短暂的时间过程[例句]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言语》)[句解]不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的白雪像什么呢?”10.乍 (zhà)[核心用法] 刚刚,初次表示动作或状态是初次发生[例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句解]在这刚刚回暖却依然寒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休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20个时间副词(二)【类别三】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11.尝 (cháng)[核心用法] 曾经表示动作在过去发生过[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句解]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收获)却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多12.曾 (céng)[核心用法] 曾经与“尝”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例句]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句解](你们的智力)竟然还不如一个寡妇和弱小的孩子13.数 (shuò)[核心用法] 屡次,多次。
读 shuò 时用作副词[例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句解]范增多次用眼睛示意项王,三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来暗示他14.亟 (qì)[核心用法] 屡次,一再地读 qì 时用作副词,表示频率高[例句]公亟请战,王弗许[句解]公子一再请求出战,君王不允许类别四】表示时间的关联与顺序15.既 (jì)[核心用法] 已经,……之后表示一个动作已经完成,常用于引出后续的动作[例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句解](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便沿着先前的路返回,一路上都做了标记16.已 (yǐ)[核心用法] 已经与“既”相似,但有时更强调动作的终结[例句]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句解]死去的人已经永远地结束了17.遂 (suì)[核心用法] 于是,就表示后一动作紧接着前一动作发生,有顺理成章的意味[例句]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遂勉强步诸公之后王勃《滕王阁序》)例句补充: 扶苏遂自杀《史记·陈涉世家》)[句解]扶苏于是就自杀了18.乃 (nǎi)[核心用法] 于是,就;竟然表示顺接或出乎意料的转折。
[例句](表示顺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句解](渔人)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例句](表示转折)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句解]在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19.辄 (zhé)[核心用法] 就,总是表示某种情况一旦出现,某个动作就必定或总是会发生,带有规律性[例句]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句解](他)去喝酒就总是喝到尽兴,希望自己一定要喝醉20.始 (shǐ)[核心用法] 才,方才表示动作在某个条件下或在较晚的时候才发生[例句]始悟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解]才领悟到今天的做法是对的,而过去的做法是错的三、否定副词1.不 (bù)[核心用法]客观否定用于否定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客观事实,是对情况的一般性陈述是使用最广泛的否定副词[语气]中性、客观,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没有”[典型例句]否定动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句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否定形容词: 水不清则鱼亡,人不察则无忠。
[句解]水不清澈就会导致鱼死亡,人不仔细考察就难以发现忠诚之人用于“不如”结构: 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充国传》)[句解]听一百遍不如亲眼看一遍2.弗 (fú)[核心用法]主观否定,表示说话人或主语的主观意愿上不愿或不能做某事通常认为是“不之”的合音,其后直接跟动词,动词的宾语(常为代词“之”)已包含其中[语气]比“不”更强,带有主观决心或强调的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肯”、“不能”[典型例句]表示“不肯”: 臣弗敢爱也,敢爱其入宗庙之牺《国语·周语》)[句解]我不肯吝惜它,但我怎敢吝惜那将要用于宗庙祭祀的牺牲呢?表示“不能”: 性弗忍,必见于言《资治通鉴》)[句解](他的)性情不能容忍(某事),一定会表现在言语上与“不”对比: “我不往”是客观陈述不去这个事实;“我弗往”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