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现状研究基于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状态数据的分析 表7 具有硕博学位的专任教师教师院校分类显著性检验分类组别N师资总人数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检验人数%性质公办31191321249765.32P<0.01民办64167249159.78时间04年前27169761090964.26P>0.0504年后106323407964.51地区东部179804671268.46P<0.01中部106973455265.28西部106522372457.10总计37232991498864.33若从院校个体情况来看,具有硕博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最高的院校为91.73%,比例最低的为42.98%,两者相差约49%其中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比在80%以上的有6所,约占16.22%的院校;占比在50%以下的有5所,约占13.51%的院校四)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构成情况,反映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命力的发展态势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称为青年教师,他们年轻,有活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36-55岁之间的教师称为中年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都不断得到提升,日益成熟,这一阶段为教师的最佳年龄阶段,是学校的骨干力量;55岁以上的称为老年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年龄原因,工作动力可能不足。
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的23299名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最大,约占48.61%;36-55岁的中青年教师次之,约占47.14%;56岁以上的老年教师相对最小,约占4.25%若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年龄段的专任教师的占比进行分类比较,则民办院校的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占比均高于公办院校约9%,中年教师占比低于公办院校约18%,两者的年龄结构差距明显;2004年及以前升本院校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占比均低于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约4%,中年教师占比高于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约9%,两者中年教师占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老年和青年教师比例略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中年教师比例略低于东部地区,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西部和中部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情况,详见表8表8 专任教师的年龄构成及显著性检验分类组别N师资总人数老年中年青年显著性检验人数%人数%人数%性质公办31191325112.67963250.34898946.98P<0.01民办6416748011.52135132.42233656.06时间04年前27169765273.10842449.62802547.27P<0.0104年后1063234647.34255940.47330052.19地区东部1798043533.60481649.12463547.28P<0.01中部1069733545.08313344.93348649.99西部1065222844.35303446.52320449.13总计37232999914.251098347.141132548.61若从院校个体情况来看,则中年专任教师占比最大的院校为73.81%,占比最小的学院为20.38%,两者相差约50%。
中年教师占比在60%以上的有6所,约占16.22%的院校,占比在30%以下的有3所,约占8.11%的院校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一)教师队伍数量不充足1.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新建本科院校总体生师比偏高,大部分院校生师比未达到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合格标准,不同院校之间相差悬殊在调查统计的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其整体生师比为19.6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75.68%的院校未达到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标准虽然生师比在不同院校分类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院校之间的生师比差距也比较悬殊在调查统计的院校中,生师比最高竟高达25.78,两级差高达10.79生师比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率,较高的生师比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数量增长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能同步进行质量建设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使得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01年的14.8%到2014年的37.5%,短短15年增长了22.7个百分点[1]但是在招生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数量却没有得到充足的补充,从而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
2.部分院校外聘教师比例欠合理民办院校外聘教师比例过高,而西部地区院校外聘教师比例偏低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外聘教师比例与全国本科高校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内部间不同院校的差距比较明显其中,民办院校外聘教师比例高达40.0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民办院校面临着更多的教师短缺问题,不得不从外部聘请更多的教师来缓解学生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压力西部地区院校外聘教师的比例仅为11.73%,与东、中部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不同院校之间外聘教师比例差距悬殊,外聘教师比例最高的院校高达62.27%,最低的院校为4.68%,两者相差近58个百分点外聘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缓解院校教师数量不足,保障正常的教学运行;二是借“脑”融“智”,加强学术交流,优化的教师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外聘教师比例过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数量不充足,而外聘教师比例偏小则可能说明与外界的专家学者交流、引智的机会比较少民办院校之所以外聘教师比例过高,归根结底还是其教师数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相对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这就会导致民办院校更倾向于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增加学校的收入。
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本就相对薄弱,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其师资队伍的建设无法适应扩招的速度,从而导致民办院校不得不外聘大量教师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偏远,交通和经济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而言还比较落后,加之学校的知名度较低、信息不灵通等各种原因,导致很多企事业、科研单位或其他院校的在职教师没有意愿去担任西部地区院校的外聘教师,从而导致西部地区院校的外聘教师比例相对偏低二)教授职称比例偏低,教师职称结构有待优化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偏高,且部分院校教师职称结构严重失衡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仅占8.20%,具有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为19.64%,其中,民办院校的初级及无职称教师占比高达32.04%在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上,公办院校高于民办院校8.13%,2004年以前升本的院校高于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5.23%,东部地区的院校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院校不同院校之间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差距较大,占比最多的学校达56.35%,最少的学校仅有15.35%,两者相差近41个百分点之所以会出现教授职称比例偏低,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偏高的结构失调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职称评审制度重科研,轻教学,标准单一化。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其教师队伍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更偏重于实践指导和社会服务,相对于传统的科研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的工作重点是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纯以期刊论文和专著为晋升的标准,使新建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晋升标准趋同,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优秀教师得到合理的发展第二,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差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高职高专升本而来,其原有的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偏低,因此教师晋升的机会比较少,新引进的教师又缺乏一定的资历特别是民办院校,由于教师的待遇有限、传统观念、经营者重视程度等各种原因,致使民办院校更难以引进高职称的教师,从而使得民办院校教师职称结构更加不协调三)博士教师比例偏低,学位层次有待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博士教师的比例整体偏低,无学位教师的比例整体偏高,这种高学历人才缺少的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制约师资队伍的科研潜力和发展的持续性在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其师资队伍的博士比例仅为8.41%,学士及无学位教师的比例为35.68%,有11所约占29.73%的院校的博士比例少于5.00%,有11所约占29.73%院校的无学历比例超过10.0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最高的院校为42.91%,比例最低的院校仅为1.10%,两者差距悬殊。
若从不同院校分类情况来看,公办院校高学历比例高于民办院校,东部和中部地区院校高于西部地区,不同性质和地区的院校其高学历人才的比例差距较大这种现状,主要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背景和特点有关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继承了升本前的师资队伍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来自于以前高职高专师资队伍,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新建本科院校中一大批学历较低的教师的存在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声望、待遇不能吸引足够的高学历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多处于地级市,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其声望和地位也不能与传统的本科学校同日而语,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很难争夺到足够的高学历优秀人才特别是民办院校或者西部地区的院校,由于学校性质、地理位置等原因,要想跟老牌本科院校争抢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四)青年教师比例过大,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比例偏小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年龄呈“正三角”状,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比例偏少,青年教师比例过大,特别是民办院校和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在调查统计的3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老年教师占比4.25%,中年教师占比47.14%,青年教师占比48.64%,呈现年龄越大比例越少的情况。
特别是民办院校和2004年以后升本的院校,其青年教师占比分别为56.06%和52.19%同时,不同院校之间的差距悬殊,中年教师占比最大的院校为73.81%,占比最小的仅为20.38%,其中,占比在30%以下的有3所,约占8.11%的院校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年龄结构失调现象明显,教师年龄结构欠成熟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招聘新教师年龄单一新建本科院校升本时间较短,教师队伍比较短缺,迫切需要引进大龄的教师但是很多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都是直接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进行招聘,甚至对年龄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大量的青年教师涌入,使教师队伍呈偏年轻化的状态特别是民办院校和2004年以前升本的院校,由于其师资力量更加缺乏,所以引进的年轻教师比例更大二是现有教师退休制度的不合理性我国高校教师男性一般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虽然这很好地保护了教师的休息权,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校教师的发展轨迹高校教师作为科研工作者,往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才能厚积薄发,其学术造诣往往在中老年阶段才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在退休之后较少有机会被返聘回学校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这就导致新建本科院校老年教师比例偏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张,但高校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应强调的是内涵的发展[2]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