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 资料:北京天坛 1998 年 11 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 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 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东西长 1700 米,南北宽 1600 米,总面积为 273 万平方 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 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 通称“天地墙” ,象徵古代“天圆地方” 之说外坛墙东、南、北三面 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 坛门) 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 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除祈谷坛和圜丘坛之外,天坛还有两组与众不同的建筑群, 即斋宫和神乐署 斋宫实际是座小皇宫,是专供皇帝举行祭祀礼前 斋戒时居住的宫殿,也有城河围护 神乐署则是隶属于礼部太常寺 之下,专门负责祭祀时进行礼乐演奏的官署它是一个常设机构,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平时进行排练,祭祀时负责礼乐。
署衙 的位置在外坛西部,与斋宫隔墙相邻,是一组标准的衙署建筑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 围种植着苍松翠柏,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 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 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 柏就有 4000 株祈谷坛上为祈年殿殿高 33 米,直径 242 米,宏伟壮观,气 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取名大祀殿,为宽 12 间,纵深 36 间的黄瓦玉陛重檐垂 脊的方形大殿大祀殿与其说是祭坛,不如说是一座宫殿,后来嘉 靖皇帝旨意拆除,并于 14 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 立后,用它来举行祈谷礼171 年,正式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 清干隆十六年(171 年)重修祈年殿,更换蓝瓦金顶光绪十五年 (1889 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焚 烧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据传,北京古建筑材料中有着名的四宝,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太庙前殿正中三间沉香木梁柱,颐和园佛香阁内铁梨木通天柱, 谐趣园中涵远堂内沉香木装修格扇。
现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击 后重修的,其形状和结构都与原来的一样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 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徵“天” 的蓝色琉璃瓦,层层 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 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它的构 造比皇穹宇复杂,外部是三层高阁,内部则是层层相叠而环接的穹 顶式,仿佛像砖砌的券殿,但又没有一砖一石,全部采用木结构, 28 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内外楹柱各 12 根,中间四根楹 柱叫通天柱或龙井柱,高 18 米,大头直径 12 米,古镜式的柱础, 海水宝相花的柱身,沥粉堆金,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路,站在 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敝开殿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 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 常洪亮的三声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由于这声 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 的建筑里发出来的,而且回声很大,因而就 有“人间偶语,天闻若雷” 之说于是又称这些石板为“天闻若雷石” 还称这些石板为“三才石” ,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
人们必须是 站在人石上说话,为让“皇天上帝” 听到,还必须打开殿门,而说话的回声便是“皇天上帝” 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