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2.3跷跷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 能够通过观察判断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能够通过调整跷跷板两侧质量的大小,达到平衡状态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以下过程与方法:• 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培养以下情感与态度:• 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热爱自然科学;• 积极参与实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对跷跷板进行基本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通过观察跷跷板的运动状态,判断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通过调整跷跷板两侧物体的质量,达到平衡状态2. 教学难点• 利用现象学习,进行思考和归纳;• 将观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结合进行探究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老师提前准备好一张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跷跷板的运动状态,看是否能够简单地介绍跷跷板的用途在展示图片或视频后,特别提出跷跷板不能承受超重物体的重要性,做好安全意识2. 引出新知识(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跷跷板的运动状态,对跷跷板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类、总结、归纳。
3. 学习新知识(10分钟)介绍跷跷板的定义、组成结构、原理和基本概念,以及通过调整跷跷板两侧物体的质量达到平衡的解决方法4. 实验操作(30分钟)通过实验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并掌握通过调整物体的质量来平衡跷跷板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做出观察和判断5. 总结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今后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四、课堂练习1. 请在笔头上画出一张跷跷板的图,并注明它的基本形式2. 如果你在跷跷板的一侧增加了一个物体,请你说明跷跷板的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参考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方式,利用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以及其作用经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了通过调整物体的质量来平衡跷跷板的方法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不仅积极参与实验,还主动分享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氛围当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好地与学生产生互动,抓住重点和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