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50KB
约11页
文档ID:44857773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_第1页
1/11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摘摘 要要 古代经脉医学运用被称为“脉”的循行性感觉来诊断与治疗疾病,惜在 两汉时期失传对此,正史有记载;出土《脉书》与“脉人”有证据;循行性感觉的 再发现与现代研究及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成功有事实血脉论者对此均有质疑,本 文荟萃经脉论者的大量研究成果答疑解惑 争鸣文字《〈足臂十一脉灸经〉的脉是“感传线”吗?》,曾在 1985 年发表[1]2002 年,继有 《古医书的“脉”是血脉,非“灸疗感传”》刊出[2]上述两文的 作者坚持“血脉论”,反对“感传论”[3~5] 按,“感传论”应该订正为“经 脉论”感传”的全称是“循经络感觉传导”,或称“循经感传”,是一个错误的 概念,应该订正为“感觉循行”或“循行性感觉”,也就是沿循经脉路线走行着的感 觉循行性感觉”可以略称为“循感”,但是不可以称为“感传” 一、经脉论者的一、经脉论者的“经脉医学经脉医学”历史观历史观经脉医学,说的是以观察和操控被称为“脉”的循行性感觉的走行方向、路线和归 宿,即“案法”来诊断与治疗疾病的一种医事活动据正史的记载,大古的俞拊之为医也,炊窍定脑,炊灼孔窍而定经脉;一拨见病 之应,因五脏之俞。

俞拊所擅长的是“拨俞见应”脉法俞拊或写作俞跗,表明施灸的 位置或者在手腕部,或者在足踝部的脉口处此时作为人名的“俞”字,读音为“余” “五脏之俞”的“俞”字的音与义均同“输”,也写作“腧”,所指是循行性感觉的始发点或转 变方向的地点中世的扁鹊,即秦越人之为医也,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 论得其阳;言病之所在他所擅长的是“募俞脉法”所闻的阴阳指循行性感觉,所得 的阴阳指脏腑仓公淳于意得到的《扁鹊脉书》,“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 宜镵石,定砭灸处其中还包含着“奇该脉法”,“该”或写作“咳”,音与义均同,就是 用口讲出循脉分析的结果;此字中的“亥”为地支的第十二位,喻指十二正脉;“奇该” 就是例外的脉这里所说的“气”或“脉”,就是循行性感觉;“气当上下出入”也就是“脉 该上下出入”,讲的是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规律或案法古代经脉医学根据循行性感觉的邪正逆顺而“决死生,定可治”;又通过艾灸或针 刺的方法对呈现为“脉乱”的循行性感觉施以“拨乱反正”,从而使病危濒死的患者复为 生人扁鹊“以脉视病”尽见五藏癥结,是经脉医学的宗师;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是扁鹊学派创造了经脉医学,并把它推上了中国古代医学技术的巅峰。

《史记》中有 记载说:“扁鹊言医,为方技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 据《汉书》记载:“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 术暗昧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古的经脉医学,历经中世即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之 后,到了两汉时期,终于暗昧失传了后出的黄帝学派取代了扁鹊学派而成为中华医 学的统领者 黄帝学派以天人数术为武器,接管并且整编了扁鹊脉书,使失去了临床实践的经脉理 论变成了黄帝“经络学说”黄帝经络学说,说人体中有经络,纵行的主干是“经”,横 行的分支是“络”,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首尾相衔,如环无端,运输营卫,行如日 月李伯聪说:“黄帝学派的创立时间不可能早于战国中期,而扁鹊开创扁鹊学派之时 在春秋末年[6] 黄帝学派改编扁鹊脉书与整合扁鹊学派的手段是:首先,把所有曾经被分类归档 为七家的天下医书统一重编为两部:《鍼经》与《素问》, 说它们都是“黄帝书”凡开 场白有“扁鹊曰”的,均改为“黄帝问于歧伯曰”,而歧伯乃是轩辕黄帝时期的扁鹊,已经 成为黄帝之臣了按,歧伯的“歧”字今日已经通误为“岐”李伯聪考证说:“在战国、 秦汉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之标题或题名‘扁鹊’,或题名‘黄帝•扁鹊’,——扁鹊二字决 不可少;而黄帝学派的著作,均单独题名‘黄帝’——决不连称或出现扁鹊这个名字。

[7] 其次,则有穴位归脉,用穴位把经脉循行线钉死:穴位是固定而不可移动的,说 是穴位归脉,实际上却是脉归穴位从此出现了把经脉循行线生拉硬扯而改造成的经 络穴位线,以至于后人只知道“经络”就是经络穴位线;不晓得曾经有过经脉循行图 朱兵说过:“比如在经络实验研究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研究者一直将观察结果与古 代‘经穴图’——这与‘经脉图’及古典文献所记载的经脉循行有本质区别——相比照,这 就使研究工作误入歧途[8]二、出土脉书与二、出土脉书与“脉人脉人”及经脉医学的复活及经脉医学的复活马王堆与张家山出土脉书的主要构成是《脉灸经》、《脉法》与《阴阳脉死候》 等脉灸经讲的是百病归脉,唯其归脉,才可以循脉施治脉法讲的是从“环”部即腕 踝部到肘膝关处施灸的规则阴阳脉死候则是根据脉的走行格局以判断死生预后的程 序口诀出土脉灸经的特点是手少阴心脉禁刺,用手厥阴脉来“冒名顶替”,所以只有 十一条脉名所谓“十一脉”,实际上是“十二脉”讳去一脉绵阳双包山出土的涪水经脉木人身上用红色漆线描绘出手三阴脉、手三阳脉、足 三阳脉、督脉与带脉的走行路线,略去足三阴脉脉人”的脉行路线特征是,阴脉全 部上行到头部,其中的手厥阴脉独自经过耳前与侧头部直接上行到头顶,左右相会在 督脉上的一点。

[9]观察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技术已经失传了两千多年1949 年,日本的长滨善夫 报道了一例泛经脉循行性感觉阳性的病案,是一位梅毒性脑病兼有视神经萎缩的患者, 公布了涂描着循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走行的循行性感觉的照片,包括针刺背俞时出现 的感觉循行,还发现了两条离经叛道的“奇该循行”[10]十年后,中国的张绘伍与陈克 勤相继报道了泛经脉循行性感觉阳性的脑震荡与胃溃疡患者[11,12]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展开了一场经脉现象的普查大量事实证 明,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出现与临床疾病相关循行性感觉的趋病灶走行即“气至病 所”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对于循行性感觉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了很多循脉规律; 在实验研究中,肯定了很多循行性感觉的高等临床神经学特性对于中日两国已经报 道的循行性感觉阳性案例进行了循脉分析与循脉诊断也有循脉治疗成功的大量报道 [13]根据脉案及脉人手厥阴脉的走行路线以及循脉规律与阴阳脉死候,已然破解了两 千多年前的经脉医学诊籍《虢太子脉案》[14]涪水经脉木人出土于 1993 年,将脉人身上所描绘的两千多年前的经脉路线与当今 在阳性患者身上临摹或拍摄的循行性感觉路线相比较,竟然会不谋而合,尤其是手厥 阴脉的趋头走行路线。

这就证明了,古代的脉书与脉人,它们所描绘的经脉路线,确 实是源自于对循行性感觉的临床观察追溯古图,则发现见于六朝时期(公元 317-581 年)的《产经》中的《妊妇十脉图》与见于北宋时期的《环中十二脉图》(公元 1112 年),均保留有经脉循行图的特征三、三、“血脉论血脉论”提出商榷的对象与内容提出商榷的对象与内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对于“经络”这一概念的取材唯有来自“黄帝内经”中的经 络学说;对于它的理解,只有“血脉论”一家事实上,灵素以降,两汉以后,在历代 的相关文献中,均是把经络笼统地当成是血脉的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把 “血脉”与“经落(络)”分别排列,后汉班固(32-92)所写的这句话便是它最后的分 界标志这也就是说,在先秦,脉是什么?是经脉!在两汉迄今,脉是什么?是血脉!因而,血脉论向经脉论提出商榷,实际上是“传统一贯的看法”对基于新史实的新 发现与新观点感到迷茫而提出的质疑1.对孟昭威与李鼎诸氏的经脉医学观点质疑.对孟昭威与李鼎诸氏的经脉医学观点质疑血脉论者“是‘感传线’吗?”(1985)一文的商榷对象是孟昭威氏的《经络学说的起 源,形成及其发展》;还有李鼎教授主编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经络学》。

孟昭威教授是我国生理学界的前辈,曾经担任“经脉循行路线新图谱”绘制协作组 的组长,发表有十二正脉与奇经八脉的循行性感觉路线图 32 幅孟教授的学术观点是: 经脉路线图起源自古代医家对于循行性感觉的临床观察与临摹;脉穴异源论,先有脉, 后有穴;经脉循行线不同于经络穴位线,后者是因“穴位归经”而形成的工艺图;在古 代,气与脉的概念均指循行性感觉,后来称为经脉,再后来变成了“经络”孟氏认为, 出土《脉书》证明了上述观点孟氏说:是循行性感觉路线,不是血管!孟氏认为, “脉行六寸”不是血行速度,是循行性感觉速度[15]李鼎主编的《经络学》1984 年版,在其第一篇“经络概论”中说:“针灸、按摩所出 现的感传现象,可能是描述经络循行的主要依据说针刺时所产生的循行性感觉就是 所说的“气行”;说“气至而有效,掌握气至现象是取得针灸疗效的关键” 此书的最后 一篇题为“经络现象及其现代研究”《经络学》的 1995 年版,重复了 1984 年版的上 述观点[16] 血脉论者对李氏的如下言论质疑:“切脉导源于经络,而在发展中逐渐脱 离了经络这个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明经络并非血管 李鼎与王雪苔共同承担“八五”经络攀登的“经络古代文献考证及经络学说形成历史 与发展”的课题研究。

王氏为文写道:“经脉路线的确定,同针灸、导引行气中发现的 循经感传现象有密切关系同时举例说明,古人早已注意针灸时会出现循行性感觉, 把它“作为得气的一种表现”;说循行性感觉的速度,与“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也基本一 致”[17]《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由王雪苔担任主编,在此书中列有“经络现象”、“循 经感传现象”与“气至病所”专章所表达的观点与上述诸家所论者同[18]在“八五”经络攀登普及丛书中,首席科学家在前言中说:“经络现象是古人创立经 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黄龙祥在此书的第二章里写道: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最早 的事实可能还是来自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此书的第四章题为“经络现象——揭示 经络实质的入门向导”[19] 如上所述,参与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临床实践研究的几位生理学专家与医史学专 家均是经脉论的主张者必须说明的是,经脉论是对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科学研究的 结论;也是对出土脉书与脉人的科学考证的结论血脉论者对上述诸家的经脉论观点提出质疑,要求商榷⑴ 该血脉论者的认知是:“必须刺中穴位”,才能出现循行性感觉既然脉书中 “有脉无穴”,而“会环而灸之”是:绘画“火圈圈”而灸之,并不直接烧灼穴位,那么,循 行性感觉从何而来?⑵ 说循行性感觉“极为罕见而意义未明”。

说古人首先重视人工引发的、少见的、存在短暂的循行性感觉并为之写了古脉书专著这乃是“奇谈怪论” ⑶ 既然脉书中的“十一脉”是循行性感觉线,为什么古人把它写成代表血管的“脉” 字呢?“脉是什么?是血脉!这是前人一贯的看法⑷ 对切脉或血脉诊“后来脱离了经络”大惑不解怀疑孟氏与李氏是否看过与“循 脉”及“相脉”相关的古文献?该血脉论者的认知是:切脉摸脉搏,从古到今,不就是切 摸在血管上吗!况且,经络就是血管,何谈“脱离”?2.对马继兴先生经脉论与拙著.对马继兴先生经脉论与拙著“经脉学经脉学”观点质疑观点质疑第二篇商榷文章“是血脉,非感传”(2002)晚出 17 年,视经脉论为“违乎事实”、 “奇谈怪论” 的立场转强,并且在内容上有所增补例如,大段引用与《脉书》同时出土的《天下至道谈》中描述“百脉充盈”的光景 提出了“血脉区带”的修补性概念,并且开始做“脉”字的古文字的考释 该位血脉论者在此文的开头提到现代有少数学者认为脉是“灸疗感传”时涉及到马继兴 研究员因为马氏在被指认的论文中有如下的论述:——脉书中所说的“脉法”与后代诊脉法不同,而是指通过灸法,呈现脉的感传现 象来提高治疗效果,即所谓“导脉”。

脉法”不仅描述了由于灸法呈现的脉的感传现象, 而且还记述了进一步增强这种感传可能性的措施这已经为 “气至”、“候气”现象以及 “接经通气”、“飞经走气”、“通关交经”等手法所呈现的效应进一步证实[20]马继兴先生对出土经脉木人的研究也颇有见地他在有关论文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