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母港“太平港”(一)太平港在福州长乐市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十五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偶然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宋元 以来海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基础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末动荡局面洪武年间(1368—1398)经过朱元璋励精图治, 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无论农业经济还是手工业经济,诸如纺织、陶瓷、印刷、造纸、 矿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更有显著发展和进步明初,中国是世 界富强国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大海外贸易的要求和明统治者提高国际声望的需要,构 成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因素江南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为郑和下西洋选择刘家港始发,选 定长乐太平港为驻师基地和征服远洋的母港,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明初福州地区人烟稠密、物产丰饶、商业繁荣,福州城市经济处于复苏之中洪武二 十四年,长乐人口 67807 人占全国 56774561 人的 1.19‰,耕地 2303 顷占全国 3874746 顷 的 0.6‰ 随着海外贸易和对外人文交流发展,长乐本来的鱼米之乡、海滨邹鲁,再度发 展成为繁荣的外贸要港,东南亚西南亚来华贸易的船舶经长乐主航道和避风港达福州,促 进闽江口商品经济发展。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七次奉旨出使西洋,率官兵员役 2.7 万 人,巨舶百艘,船队驻泊长乐太平港,补充粮食、腌肉、陶瓷、布匹等物品,招募“百工” 员役,训练船舟师水勇,祭祀海神,伺风开洋前后三十年间,长乐太平港成为举世最大 军港和征服远洋的母港 太平港,宋《三山志》称马江明弘治《长乐县志·古迹》载:吴航头在马江,水次恩 波亭前,昔吴王夫差乘船略地至此,故名《长乐县志·山川》载:太平港在县治西半里许, 旧名马江,永乐中遣内臣使西洋,海舟皆泊此,因改名 太平港在长乐市,即长乐马江,亦称马头江长乐马江不是马尾江二)古太平港水域 长乐泮冶(泮野)将军山(尖峰山、浮峰山)古有光禄八村,统称“光禄里”(光俗里) ,古时是一方浮岛光禄里浮岛处于闽江淡水感潮区的中脐位置,浮岛将这段闽江隔成“并 联”江 光禄里浮岛近似方形,菱形座落浮岛西北边滨临马尾江,今闽江主航道浮岛西南、 东南、东北三边,滨临马头江,即郑和舟师基地——长乐马江太平港,郑和下西洋时期是 闽江主航道,天然避风港 菱形浮岛四端西端临“上洞口”,纳闽江上游来水北端临“下洞口”,吐纳感潮进退 闽江水 浮岛东端突出部龟山与对岸(虎头山南近)唐刹天王寺溪口之间水域宽 1.7 公里。
浮 岛东临长乐“吴航头”港湾,是“葫芦腹”式的主航道、天然避风港、舟师操练场北口猪母 岐港宽 360 米,南口龙门峡水面宽 750 米,吴航头马头渡(东)至泮野(西)水面宽 2 公 里,吴航头港湾高潮线水域面积 7.1 平方公里,除去水田面积,航道水域面积约 3.8 平方 公里源于吴航东关九溪十洋的下洞江之水与源于玉田的上洞江之水在吴航头港湾融汇 潮涨时,上洞口、下洞口来水也在此融汇,俗称“泮野水,两头涨” 郑和舟师的辕门,围着整座南山旌旗大书“大明国总兵大元帅郑”南山天妃宫宫门 朝东,沿中轴线临水处正是东“辕门前”郑和梦母楼”和“天妃宫大井”就在附近,遗址尚 能确认,今为空地,恢复不难 光禄里浮岛南端锚舰山(唐县鼻,古有天妃庙已圮),临三叉之水:西自上洞江口来 水,南迎源于玉田群山的“上洞江”水,汇合后顺弯向东北,经龙门峡融入吴航头港湾三 叉港水域开阔:上洞口、龙门、琅峰(锚舰山滨水线之南 4.5 公里处,江潮可及又称“浪尾”、琅尾)之间水域约 10 公里三叉港又是一个三向开口缜密(上洞口水面宽 500 米,龙门 峡航道宽 750 米,琅峰港宽 1500 米)而港腹宽阔——龙门(东)、洞头(西)之间水面宽 4 公里,水域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的主航道。
又是一处葫芦腹式的天然避风港、舟师操练场不难看出,龙门峡好似葫芦细腰,之东北葫芦腹即“吴航头”港湾,之西南葫芦腹即马 头江(三叉港)葫芦口就是猪母岐,此北开向下洞口,水域 3 平方公里 长乐马江太平港的范围,即指上洞口、下洞口、吴航头、河头埔、琅峰,之间高潮线 可及的航道水域换言之,长乐马江太平港即指上洞江、下洞江两江潮水可及的范围,明 代航道面积约 16.8 平方公里以上研究数据皆设定明代之前,今航道显著淤窄三)明代太明港——是这段闽江主航道和天然避风港 县治西半里有马江头、马头埠(也称吴航头,西关桥附近)其正西直距上洞江口 5.5 公里,北西直距下洞江口 4.2 公里从上洞江口溯至浪尾港(琅峰港),顺经吴航头 至下洞江口古称马江(马头江)马江成“C”形,原来闽江主航道海潮顶托时,两口纳 闽江潮于泮野(县治西)相遇,古谚“泮野水两头涨”即指马江潮因受凹岸江流冲刷, 水深港宽一般航道宽千米 吴航段马江之西(从南至北)有浮峰山(海拔 193.6 米,以下均指海拔高度)、金鸡 山(146.5)、圭尾山(185.5)、马宅顶(105)、猪仔山诸峰逶迤于上下洞口(江口)之 间为屏障这组山峰即是令闽江形成并联江的岛屿,主峰是将军山。
马江之东有翁山、蛇 鞍山(176.9)、紫薇峰(172.6)、六平山(564.5)、大浦尾(646.5)群山层峦为拱卫 如此得天独厚的天然避风良港哪里觅得? 倘我辈率师航海,也必以此作为航海驻师造船基 地何况有姚广孝为永乐帝朱棣献策 明弘治《长乐县志》不乏题咏“马江”诗句○王恭《吴航胜概图》:…川岳开图画, 风烟入唱酬马江徵素练,鹤岭走苍虬…○王涣《游首石山》:巍巍高哉首石山,突然 秀出群峰表六平以下皆俯迎,双江西来自环绕穹宇空青近可攀,沧溟浑噩遥惟 渺…○高棅《吴航渡》:…吴王城阙几千载,舸舰何年到闽海危樯峻橹逐飘风,今日 吴航名尚在江上年年春草新,城头车马往来频野鸟不知惊侯吏,垂杨空自送行 人…○高棅《龙门渡》:龙门之西古要津,三江渡口送行人…○陈传《望江亭》:山 蔼莪莪江岸深,望馀亭影落江心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思远解邀无敌句, 流清宜泻不齐琴仙槎一棹惊秋晚,此去银河尚几寻○刘则和《登南山塔》:尘纷汨没 苦无端,携手南山塔上看荡荡乾坤皆海底,胸怀此际若为宽○陈景隆《花卦卧辙·为 知县潘府作》:…我侯此去居銮坡,吾民疾痛谁抚摩我侯泽比马江水,沦人肌肤浃人髓 我侯仁似首石山,远人瞻仰近人安。
愿裁短疏彻丹陛,暂借我侯还旧治又见花封三月春, 万户千门总桃李○高棅《六平山》…太常前后揖马江,一道泻空回鹤岭…以上诗句描 绘吴航头一带宽阔的江面,从中可以看出明代马江烟波浩渺江雾鸿蒙的壮阔情景 “马江”由郑和奏改“太平港”后,两个名称同时沿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 修城隍庙时,大殿后壁画长乐地图标明马江现代河下街繁荣,吴航段马江俗称“河下江” 营前镇马头村村民乃称之马头江洋屿村和琴江村村民乃称下洞江为太平港,称两岸耕 地为“太平洋”为了不使古迹湮灭,有人建议:择新城区道路命名马江路、太平港路; 在下一轮“旧城”改造时,为吴航段马江复浚一条宽港道;全线规划太平港,建设太平港 公园,包括下洞洋的马江湖公园、马头江(三汊港、古连“龙湖”)水源保护区公园、太 平港花岸,配以水上活动设施,以助纪念郑和下西洋伟大创举,弘扬郑和精神四)长乐与“航”结缘 长乐自古是造船航海基地战国吴王夫差、三国东吴、郑和下西洋,都在此造船战 国时长乐木船制造就采用“榫连合并和钉灰”加固法,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新技术《八闽通志·卷之四》:“太平港在县西隅,吴王夫差尝于此造战舰,即古吴航头也 地理位置看,闽西北“绿色金库”所产木材,从白龙江、乌龙江顺流而下,直灌上洞江口, 从岱边至吴航头,雍容大度地成为闽江下游最大的木材坞。
长乐既是最大的贮木场,木材 当然便宜,本地风水林便得以完整保护古代长乐林相苍郁,古木参天日本侵略军入侵 长乐,滥砍滥伐,林相大破然而“公社化”前,上店村车馆,岐阳村薛厝山等地,尚有 胸径 3 米的大油杉,胸径一二米的大树比比皆是二刘村在挖泥炭土积肥时发现,地下积 压着直径二米左右的樟木,年轮依稀可辩,露风就腐烂,只可做有机肥还发现地下成片 压着厚厚一层陶缸瓷器残片,夹杂锭索、船板、牡蛎壳,当地群众疑是船坞、陶窑或码头 货栈遗址至今二刘晦翁岩尚保留数百亩古代森林长乐古代造船大坞分布沿江沿海各处 古槐玉峰林氏就有造船世家,古县港道淤塞之后举族迁吴航“水涧”之下,船坞地点即胜 德街至奎桥一带,林家造船世代相承至解放初期古代潭头白岩船坞即今潭头造船厂前身长乐是航海名邦长乐在唐代就有华侨远涉重洋,宋代海上贸易频繁,长乐人较早掌 握航海技术如:风帆使用技术高超,擅长“抠向”,能够利用后侧风、前侧风,以“之” 字形航行;长乐海船装有腰舵,可使船只在前进时减少阻力,增强航船稳定性;桅顶装风 标,用以观测风力风向,看风使舵;利用牵星板、天文钟与罗盘指向结合,互为校正,把 握航向北宋时,福建人苏颂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在福建沿海首先 试验、改进、推广,用其观察星座,判明方向,促进远洋航海技术发展。
由于长乐兼有地 理条件、航海技术、造船历史悠久等优势,郑和下西洋时成为工部直属造船巨坞之一 在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人们看到只是宝船的模型实际宝船长宽 126 米×56 米,楠 木骨架装 9 桅 12 帆,四层船楼,多层密封,排水 1.48 万吨,载重 7000 吨这类宝船 36 艘还制造马船(8 桅,船长 37 丈×船宽 18 丈)、粮船(7 桅,28 丈×12 丈)、坐船 (6 桅,24 丈×9.4 丈)、战船(5 桅,18 丈×6.8 丈) 郑和宠大的船队必须有基地,长乐太平港是三十多年间郑和船队即国家海军的基地, 各时期船只少则数十艘,多则一百多艘,并不只出发前集结如此船队及其基地在当时世 界是一流的长乐应该注意保全相关遗迹在长乐机器厂、鸭母楼、里仁、西区建设中, 经常挖出锭索等物,无疑此处原是水波粼粼的泊位,渐被岁月的淤泥填塞,可惜没有进一步 研究和保全原长乐市政协副主席林道球回忆 1960 年代在唐县鼻建设水闸清基时挖出大锭 腐铁、综绳、篾缆、船材等,还有活的单脚蛏唐县鼻(长限鼻)又名锚舰山,旧有妈祖 庙,已圮长乐应注意郑和史迹的研究、发现、考订、复原比如太监楼,我辈有人眼见 四扇三间双层遗屋,俗称“乞吃楼下”,可惜当时文物意识淡薄,没有原址复原;如保全 至今,当是稀世文物;像这样重点文物,应该在专家指导下重建。
郑和开凿的天妃井也是 被我辈填塞,井栏尚存,移在上巷,天妃井更易恢复辕门前”也易恢复长乐在建筑 清基和钻探中,应注意古船场遗址遗物的考古发掘和成果保护利用,为研究中国东南沿海 古代民族造船史和航海史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纺织品是长乐古代“外贸”商品之一长乐纺织业西晋时就相当普及罗联一带漫山 遍野生长苎麻,麻未沤制者曰“焦”;为使纤维高产优质,冬季复盖稿杆于麻茬烧炼补充 钾肥,遍地焦黑焦岭以此得名晋代以来长乐盛产麻布,俗称荠布或夏布,古谚“长乐 荠布胜南京白绫”长乐梅花一带盛产吉贝布,即木棉布宋至清代,长乐棉纱纺织和绢 织十分普及民间遗留各式纺织机、缫车、辗石、靛楻,今虽成文物,可以说明古代长乐 男耕女织习以为常今日长乐成为纺织之乡也是历史发展的继承 长乐造船业带动铁工、铸锻、制帆、打索等行业的发展,出现古槐的感恩、下村等便 是著名的铸铁锻打之乡长乐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各式陶缸为腌制和装运肉品、蛋品、蔬 菜、海鲜提供便利长乐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名不虚传弘治《长乐县志·贡赋》列有 四十多个品种闽江口丰富的物产为郑和下西洋选择长乐为驻师及造船基地增益保障条件 目前,这方面的文物考究、发掘收集保全工作远远不够,有待重视和加强。
五)研究郑和史迹,促进经济文化繁荣 郑和驻师长乐时,曾登临龙峰岩,景仰先贤郑和在此重修三贤祠并建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