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归纳总结一、年龄段的划分婴儿期:0-3 岁幼儿期:3-6 岁童年期:7-12 岁青春期:11、12-15、16 岁青年期(成年初期):17、18-35 岁中年期(成年中期):35、40-60、65 岁老年期(成年晚期):60 之后二、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婴儿期:感知运动阶段: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运动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示,已具有“客体永久性” ,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幼儿期:前运算阶段:把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符号功能,开始用语言和符号表达具体表象(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童年期:具体运算阶段: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但需要具体事物支持,认知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青春期: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形式从内容中解脱,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认知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三、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婴儿期:幼儿期:前道德判断阶段:4-5 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童年期: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 岁-8、9 岁以他律为主要特征,即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道德实在论:判断的依据是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动机青春期: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 岁以后受他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青年期(成年初期): 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四、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婴儿期:婴儿前期(0-2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调整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是意志品质幼儿期:幼儿期(4-7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是目标品质童年期:童年期(7-12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是能力品质青春期:青少年期(12-18 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是诚实品质青年期(成年初期):成年早期(18-25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是爱的品质中年期(成年中期):成年中期(25-50 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人格是关心品质老年期(成年晚期):成年后期(50 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人格是智慧、贤明品质五、主要特点婴儿期: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源泉或前提;是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规律性: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住动作(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身体移动被动转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交往机会) 幼儿期:幼儿的游戏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游戏的发展:遵行一定规律(婴儿游戏-被动、实物、模仿《独自游戏》 ;幼儿游戏- 替代物、目的性、过程、想像、概括性《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童年游戏-规则性游戏的意义: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童年期:童年期的学习学习的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习兴趣的发展:外部活动-内容;兴趣不分化 -分化为对不同学科和内容;游戏因素对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起一定作用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生理发育高峰: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生理机能的变化(肌肉与脂肪的变化、脑与神经系统走向成熟、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 ;性的发育和成熟(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机能的成熟) 。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和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青年期(成年初期):青年期的一般特征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成“第二次诞生” ,第一次为生存而诞生,第二次为生活而诞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身体生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发展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中年期(成年中期):中年期的生理变化身体变化:表现在外表和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功能都在发生变化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老年期(成年晚期):老年期心理变化观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包括: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毕生发展观: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同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六、认知发展(变化)婴儿期:感知觉发展: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 ;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 ;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
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味觉:甜、酸、苦、咸;嗅觉:习惯化和嗅觉适应;肤觉:温觉、痛觉) 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记忆的发展:12 月后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初步成熟思维的发展:感知运动阶段,其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狭隘性、思维和语言开始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言语的发展: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言语发展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单音、多音节、有意义语音三个阶段,三岁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词汇的发展(三岁 1000 个词汇) 、句法的发展(三岁使用完整句) 幼儿期:言语的发展:语言是人交流的工具,幼儿期言语发展迅速词汇的发展:词汇量增加;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词类的扩展语法结构的发展:简单句-复合句;陈述句- 多种形式句子;无修饰句-修饰句;短句-长句(词的多少)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对话句 -独白句;情景语 -连贯语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先快后慢) ;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忆与有意识记忆;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记忆策略形成:(记忆策略的发展;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体符号功能;一定的计划和预见性抽象概括性初步发展: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概括能力的发展(开始按事物本质特征掌握概念) 童年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接近成人水平(7+2 信息单位) ;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意义记忆超过机械记忆;抽象记忆的发展超过形象记忆) ;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即背诵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的过程;组织 -归类;系列化) ;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记忆监控思维的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基本特点: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质的变化;不能摆脱形象的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 ;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比体系化;序列化) 。
青春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11.04+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最佳时期《形象记忆量初中最高;抽象记忆高百分比;抽象记忆发展量高于形象记忆》 ;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思维的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脱离具体事物和情景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青年期(成年初期):智力的发展:卡特尔把智力构成分为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包括: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型关系等,不受教育和文化影响) ,人的流体智力 25 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开始缓慢下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存储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晶体智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思维的发展:美国帕瑞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没有“灰色区”;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约定性阶段-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认识两个相反观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因出发点不同勃拉维维夫:“实用性思维”思维出现“变通性” 。
中年期(成年中期):感知觉变化:出现最早,衰退最早,40 岁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记忆的发展变化:记忆的侧重点或结构的变化,对表面细节记忆力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创造力的发展:不同专业领域,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不同老年期(成年晚期):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发展最早,衰退最早视觉退化-器官功能下降,视力明显降低(老花眼) ;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记忆的年老变化: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下降两种观点: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下降的根本原因;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下降的根本原因思维的年老变化:个体差异大,随着知识和人生阅历的积累,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七、社会性发展(变化)婴儿期:情绪的发展:笑、哭、恐惧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遗传本能(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哭:是不愉快的消极反应《五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觉无聊》 ;恐惧:是消极的情绪,引起紧张、逃避和退缩,长期会导致怯懦的人格特征《本能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怕生、预测性》 ) 气质: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分为(容易性-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得到关怀和喜爱,占 40%;困难性- 占 10%;迟缓性-占 15%;其余为混合型)社会性依恋:与抚养着的社会性联接,是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特殊情感联接阶段) ;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自我意识的发展: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是自然人转化社会人的标志两个阶段(主体我的发展-能将自己和他人分开;客体我的发展 -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依从成人评价- 独立的评价;外部行为表现-内在品质;简单、笼统-较为具体;主观情绪 -初步客观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四个活动区: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道德行为的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道德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形成自我概念过程中,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的人际关系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起着独特作用(包括:促进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