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假说的论证 摘 要:克拉申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笔者尝试就习得与学得假说进行论证分析分别以习得和学得,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动力和内因动机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进行论证客观分析得出假说中的定义存在漏洞,不够科学,但克拉申在获取知识时两种不同过程的划分引发深层思考更准确的认识习得与学得假说,对更好的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有着积极作用关键词:有意识知识,潜意识知识,习得,学得一、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存在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起 ,美国教育家克拉申开始了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 ,即他最初的“监控理论” ,经过多年的探索 , 克拉申称他有了“一个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本文主要探讨是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论证,即学会的有意识知识与习得的潜意识知识之间没有接口;学会的知识只能用于监督控制语言运用,真正流利的自发的语言运用只能靠习得的潜意识知识 (克拉申, 1985)下面笔者尝试以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学得和习得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论证一)关键词: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1. 语言视角分析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郝滨, 2009)。
所谓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为了传递某一具体思想或交际目的而使用并习得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相对碎片化的语言知识;所谓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不断积累认知后发现系统的语言知识,包括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复杂符号系统,相对系统化语言知识当我们处理生活中较低水平的交际或传递思想是,我们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在发挥作用,就像小孩子在上学前,虽然没有认字念书,也能使用语言完成简单日常交际或思想传递当人们的需求提高时,人们需要处理更复杂的交际或传递更富有逻辑的思想时,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從潜意识知识中提炼出有意识知识,帮我处理更为复杂的语言使用需求从而否定了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说2.教学视角分析从这一理解出发,“自下而上”的思考,学术上,叫做“增量式渐进变化模式”,或者就叫“自下而上”的演进模型这种自下而上的演进模式,就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邱晨, 2017)生物的进化并不是上帝在操控,而是不断试错的结果那些更适合环境变化的生物,才得以存活至今 (Ridley, 2017)应用这套“自下而上”的发展理论可以推断语言知识的获得顺序应是“自下而上”的,即先从具体的需求出发,最后提炼出知识体系。
而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在是“从上而下”的教学方式,即先教知识体系,再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应用也就是先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为基础,慢慢量的积累过程中发生质变获得有意识知识,在碎片化知识累积中,碎片化知识间逐渐产生联系,组合成一块块知识积木,积木间的联系使得积木不断组合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每一块积木当中都含有有意识知识,可以迁移应用解释另一具体潜意识知识,当然人们不满足小块的知识,小积木组合在一起,通过提炼最终建构成有意识知识的语言体系,站在更高的平台,指导和解释更多具体潜意识语言知识从这一点可以否定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说二) 关键词: 学得和习得1.学得和习得的概念“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学得”的系统虽然在大脑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克拉申, 1985)。
克拉申对于习得与学得的划分缺乏科学性克拉申认为学得的东西不能转化为习得 ,但没有对这种划分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没有对大脑中这两个区域的机制区别做出明确的描述与界定 ,因而即使我们接受二者有区别的观点 ,也很难对这种区别加以测定Rivers(1 990 )认为 ,从大脑内信息交流的方式看 ,这种划分很难成立有关记忆的研究表明 ,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平行进行的 ,无论是何种途径摄入的信息 ,一旦进入大脑的网络中 ,大脑会把脑中的相关信息与之比较、鉴别、排列、匹配 ,这些活动是以多层面平行的方式进行的抓住克拉申假说中“习得”解释提到潜意识过程,“学得”解释中提到“记忆”和“掌握”的有意识过程,也就是学得体现了学会知识的过程2. 从记忆方面分析从记忆方面分析,记忆分三个阶段:1)识记:把你理解的东西往脑子里塞(输入过程)2)保持:你会对你想要记住的东西反复验证和默念的过程3)输出:你自认的记忆好坏,表现在这个阶段那么从一开始的识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些知识从一开始是否输入到大脑当中关键在这个过程识记又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目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小结:记忆的高低在于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和智商高低无关,与个人兴趣却密不可分,因为个人的兴趣、理解力、对于有意识记的水平,都有很大影响(黄执中, 2017) 。
克拉申对“习得”定义过程更接近无意识记的过程假说中“学得”提到的记忆涵盖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两个过程,习得与学得的二者概念界定不清,不科学 “学得”中有意识记与个人的兴趣、理解力等因素有关,这与克拉申本人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也产生矛盾二、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意义虽然克拉申二语习得中习得-学得差异假说理论存在不足,有其科学性不足, 但其理论的影响在外语和二语教学领域深受教师的欢迎, 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笔者这里论证的习得与学得差异假说中的定义存在漏洞,不够科学,客观的讲很赞同Kranshen在获取知识时两种不同过程的划分,其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引发深层思考三、结束语笔者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尝试分析论证了克拉申对于习得与学得的划分缺乏科学性,有意识学得的语法知识不能转化为习得而被无意识地使用,在本文中也论证了不足,但更多的还是看到克拉申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很多理论假说已经在二语教学中得到实践和论证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严谨和科学的态度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自身在教学工作者甄别哪些理论适合实践,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这样才能发挥更大功效参考文献:[1] Krashen D.Stephen. (1985). 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M][3]RidleyMatt. (2017). 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M]. 机械工业出版社.[4]戴曼纯. (2016).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5]郝滨. (2009:015-017). 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J].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