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践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9KB
约43页
文档ID:505340181
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践_第1页
1/43

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践   文章作者:厦门大学/杨勇金能明王沈扬   2021年12月,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科技产业改革的精神组建了厦门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资产公司”),并赋予资产公司代表学校对经营性资产的经营管理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两大职能任务  近年来,资产公司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在确保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同时,潜心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理顺关系,开拓进取,积极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与国家、地方经济建设的对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许多内外部、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离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只有客观面对现实,发扬已有的成绩,找出制约发展的因素,提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改进措施,才能真正推动我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完善管理体系、完成职能对接、构筑转化平台、积极寻求资金资助、促进成果的社会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  资产公司作为学校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职能机构,紧密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这项核心任务进行周密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形成了如下对内和对外的职能任务。

主要是:    ——建立起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相关院系及科研人员联系沟通的长效机制;  ——建立并及时更新、完善科技成果资料库;  ——深入跟踪调研科技成果项目,筛选重点项目进行推介;——组织科技型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扶持经费和奖项; ——推进学校应用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如大学科技园、各类工程中心)建设;——代表学校与国家、省、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的沟通与协调;    ——组织开展各类科技成果推介活动,拓宽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搜集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科技处及相关院系的科研人员;——代表学校、课题组及技术发明人与受让方(合作方)进行合作谈判、签订协议等相关成果转化活动 2、科技成果转化的职能对接关系已基本理顺   学校在2021年24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属学校所有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经科研管理等部门认定后,无偿划转到资产公司,由资产公司进行管理、转化和实施产业化等投资经营活动根据这一规定,资产公司与学校科技处进一步完善了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机制双方确认,科技成果在申请专利或成果鉴定(验收)之前的工作,是科技处的职能任务,资产公司密切配合并力求先期介入,做到在成果的形成过程中就能熟悉了解项目的性质和内容,以利于项目成果与社会需求的尽快对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形成并认定后,推向市场并实施转化的工作,是资产公司的职能任务,科技处积极协作,力求转化渠道更加广泛和成果项目的转化形式更加科学合理。

在这个基础上,为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到有序化、制度化,资产公司与科技处通过实践探索和研究总结,初步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九个程序,并形成制度化这九个程序是:   (1)学校科技处编制科技成果项目及内容简介,向资产公司转移;(2)资产公司在熟悉全部成果项目的同时,逐一访问课题组和技术发明人,深度了解科研成果项目的背景、性质、应用范围及转化方式等;   (3)资产公司结合技术市场需求信息,筛选出应用性较强、成熟度较高的项目,并重新编撰资料,作为重点推介对象或提出下一步重点研发的方向;   (4)资产公司为主,科技处、相关院系领导和技术发明人配合,商定科研成果项目的最佳转化方式;  (5)资产公司为主,科技处配合,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发布科技成果信息,推介重点转化项目;(6)获得市场反馈后,资产公司为主,相关院系领导和技术发明人配合,组织与受让方(合作方)进行谈判,达成转让或合作协议(草案);    (7)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已达成转让或合作协议(草案)的成果项目进行无形资产评估;  (8)根据评估结果,与受让方(合作方)协商调整协议条款,直至达成转让或合作协议的签订;    (9)资产公司备足相关项目的资料,由学校科技处代表学校办理科技成果的无偿划转手续。

  资产公司和科技处依据以上合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有条不紊地共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确保我校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的无偿划转行为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证明,我校在科技成果的鉴定验收、整理筛选、推介活动、定价评估、转化谈判等环节,成果转化部门、科研管理部门、技术发明人及所在院系所已经形成了纵横间的密切沟通、团结协作的链接关系,从而确保了成果转化信息流通和协作渠道在全校范围内的高度畅通    几年来,资产公司已先后为学校的数百项应用型科研成果建立了较为详尽的资料库,还将重点科研成果在相关网站上发布在日常工作中,与包括院士在内的200多位校内专家、教授,以及国家、省、市科研管理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沟通,随时掌握了解校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通过接待来访、参加推介会和上门走访等形式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了解企业的科技需求,推介我校的科研成果项目和科研团队与人才  3、依托优势学科、面向市场需求,促进成果转化  资产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深入学校相关院系、课题组开展成果调研工作,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成果的实际情况,采用技术转让、折价入股和实施许可等各类方式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工作。

例如: ——2021年,化学化工学院杨意泉教授的“高硫化氢合成气一步法制甲硫醇”的专利技术以所有权转让的形式转让给德国degussa公司——生命科学学院章军副教授以其微藻转基因三项发明专利折价入股厦大科晟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该项目已顺利获得国家农业部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目前正在申请生产许可证与生产批文,有望于明年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化学化工学院赵玉芬院士的“丙谷二肽合成方法”专利技术以专利实施许可的形式在厦大肽谷药业有限公司进行转化工作该生产工艺已于2021年与2021年分别获得中国专利与美国专利授权,并有望于近期获得德国、日本两国的专利授权丙谷二肽原料药和注射液也实现了市场的小批量销售   ——物理机电学院陈朝教授的“光电探测器芯片”项目以专利实施许可的形式在建南应用技术公司进行转化工作该项目的系列产品已进行多次试制,基本掌握了生产工艺,将于2021年初进行批量生产    ——化学化工学院江青茵教授的“循环流化床自动控制系统”项目折价入股厦大海通自控有限公司,公司现已承接了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厂220吨、河南新乡热电厂440吨和河南开封热电厂440吨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系统等工程并通过了项目验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命科学学院夏宁邵教授的“禽流感检测技术”项目折价入股厦门百德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已与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推广禽流感检测技术,参与全球范围内禽流感的检测、诊断、预防与治疗技术的研发  同时,在对原有部分科技企业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资产公司利用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为背景,重点组建了厦大肽谷药业有限公司、厦大科晟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厦大建南应用技术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 四年来,实现科技成果转让或合作项目共12项,获得转让费和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的股权折合人民币约300万元 4、各类基金资助、获奖取得可喜收获   资产公司历来重视组织申报科技三项经费和各类开发基金资助工作四年来,资产公司及所属科技企业共获得各级政府各类资助立项金额885万元,已到位金额680万元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项在学校与厦门市政府签订的“985”二期建设协议中,也将投入1500万元用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同以往相比,资产公司所属的科技企业在申请资金扶持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对学校科研经费的贡献方面,公司也从以前的零贡献发展到2021年的788万元,约占学校年度横向科研经费的16.3%左右,占科研总经费的6.7%。

近几年来,公司积极组织或配合相关部门参与各类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博览会(主要有:北京科博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思明·高校院所·企业·投资机构·科技项目推介会等),进一步拓宽学校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途径,加大学校科研信息与社会需求信息的交流互动,并屡屡在各类展会中获得佳绩其中,在素有“中国科技第一展”美称的深圳高交会中,我司组织的参展团组已连续四年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产品奖、优秀展示奖等多个奖项  5、整合多方资源,构筑成果转化的运作平台 2021年初,资产公司成立伊始,即面临着“十·五”期间全国最后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即将结束的严峻考验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条件严格、程序复杂、时间十分紧迫,如果错失这次申报时机,我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缺乏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资产公司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全校多方资源,组织人员日夜加班,在完成10万多字申请报告的同时,促成了省政府协调成立福建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指导委员会和召开省长办公会批准我校申报,并赶在申报截止日(2021年2月24日)之前向教育部、科技部正式递交了申请报告,为我校日后建设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赢得了宝贵时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校科技园于2021年10月通过了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现场评估,2021年12月被科技部、教育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初步建成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园现已完成一期校内孵化中心建设,建成生物医药、合成化学、纳米科技、微光机电、新型能源、农业技术等孵化中心;二期曾厝垵孵化区和集美生物医药科技园也即将启动建设    2021年10月,我校和清华紫光英力公司联合申报“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我校在催化剂领域的领先优势,集成清华紫光英力公司在浆态床反应器方面的优势,可望开发出国际领先并具有原创性、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多壁碳纳米管催化技术及浆态床一步法合成醇醚酯生产工艺经多轮专家评审,现有望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此外,资产公司同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积极推进各类应用研究基地建设,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已批准建设,省虚拟器官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项目也在积极建设申报过程中,结合学校多学科领域,交叉上、中、下游的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二、制约我校成果转化的“瓶颈”    近年来,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虽然取得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还处于“慢、少、弱、差”的状态。

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研观念转变慢,可直接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少,参与研发国家、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意识较弱,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效益差   我们认为,影响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纷繁复杂,其中既包括学校自身(成果供应方)的因素,又包括企业(成果需求方)的因素,还包括成果转化环境与环节方面的因素,而且各种因素相互关联,制约着我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1、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成果数量少、成熟度低,尤其缺乏针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    在2021—2021年期间,学校通过成果鉴定(验收)和获得专利授权的应用型科技成果平均每年约有40项,数量偏少而且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大部分成果属实验室小试成果,没有进行工艺、装备等配套技术的中试研究,离实际应用尚有较大差距 ——部分科研人员仅仅是围绕科技核心问题、前沿问题的外围与边沿进行“小打小闹、修修补补”,无法面向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研工作,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标志性、高显示度的应用科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