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适用于留罐技术、闪罐技术、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及刺络拔罐技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空气通风与消毒 2.1 诊室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2.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空气消毒器和紫外线灯照射方法 3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3.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 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3.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 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4 手卫生设施 4.1 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及充足的手卫生用品,包括流动水、洗手池、皂液、速干手消毒剂及干手用品等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4.2 应配备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4.3 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13 的要求 4.4 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5 无菌操作要求 5.1 操作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必要时佩戴帽子、口罩及手套等 5.2 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针刺操作者持针前应再用75% 乙醇擦拭双手操作人员手部皮肤破损、接触或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感染性物质时应戴手套 5.3 检查清洁、无菌物品,确保包装完整,无污迹,且在有效限期内使用检查罐口是否平整、光滑走罐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 5.4 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 5.4.1 碘伏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 遍 542碘酊原液擦拭2遍,作用1min?3min稍干后用75%乙醇脱碘 5.4.3 75% 乙醇溶液擦拭2 遍,作用3min 544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擦拭2遍 5.5 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x 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5.6 操作中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及出血 5.7 起罐后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如有皮肤破损应用无菌敷料覆盖 6 拔罐类器具的使用与处理 6.1 拔罐常用器具包括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6.2 罐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方法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 621机械清洗湿热消毒,应符合A值3000(相当于90C/5min , 或 93C/2.5min)的要求干燥后保存备用 6.2.2 手工清洗 6.2.2.1 手工清洗的基本条件及防护用品 6.2.2.1.1 罐具清洗应使用专用水池,不得与洗手池共用有条件应与诊疗区域分开,在独立的区域清洗 6.2.2.1.2 应配备洗罐工具,如刷子、医用酶洗液、滤水篮筐、浸泡桶等 6.2.2.1.3 应配备防水围裙、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6.2.2.2 手工清洗流程: 6.2.2.2.1 应先去除污染罐内如存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医疗机构可直接倒入污水处理系统;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医疗机构,应先用吸湿材料吸附去除可见污染。
再将罐具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后,用医用酶洗液浸泡刷洗、清水冲洗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15C?30C 6.2.2.3.2 将清洗后的罐具完全浸泡于有效氯500mg/L 的含氯 消毒液(血罐的消毒液浓度应为有效氯2000mg/L),加盖,浸泡时间 > 30mi n,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干燥保存备用 6.3 刺络拔罐、针罐所用针具的使用与处理: 6.3.1 一次性针具应一人一用一废弃,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 严禁重复使用 6.3.2 可重复使用的针具, 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 遵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 程序处理, 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 7 职业暴露与防护 7.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中, 使用适宜的防护用品 7.2 职业暴露的处理与报告 7.2.1 皮肤粘膜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用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7.2.2 利器伤的应急处理:立即用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 同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 液,再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溶液等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