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业治理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框架设计[摘 要]激励和约束是公司治理的两大主题,激励只有在有效约束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没有约 束的激励等于鼓励机会主义行径,而约束能否硬化则取决于委托人能否方便的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 本文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治理低效率的逻辑源头在于市场缺乏竞争和政府代理下企业内部权利安排失 衡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框架[关键词]国有企业 公司治理信号传递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出发点认为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 大和股权分置导致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弱化,内部人控制严重,内部人侵害股东利益,大股东侵 害小股东利益,企业经营绩效难以提高但股权结构显然不是公司治理是否有效的根本原因一国 公司治理结构是多方利益相关者在既定制度结构下博弈的结果在不同的制度或者时点下,公司治 理结构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博弈的逻辑来看,公司治理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反应基木制度特征的 契约将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契约集合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这些契约集介 使企业内不同主体在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迅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私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决定了激励只有在有效约朿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没有约朿的激励等于鼓励机 会主义行径,而约朿能否形成则取决于委托人能否方便的观察到代理人的代理信息一、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传递机制是形成有效约束的核心(一)古典企业治理中的信息传递机制在新古典的范式中,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交易成木为零市场主体可以无代价的获得关于要素 或者产品的所有信息因此任何买方都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到最低价格的产品,而对于卖方而言, 任何高于市场价格的产品祁将难以销售出去市场机制使得任何要索或产品祁不能取得超过成本的 价格,因此价格机制可以有效的传递市场信号,使得任何参与交换的主体都受到其他主体的有效约 束对于金业而言,完全竞争的环境会形成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这种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化为金业 的平均利润如果企业利润长期无法达到市场平均利润水平,那么企业将被淘汰因此任何企业家 都可以通过本企业利润水平同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比较获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利润和平均利润虽 然不能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完全信息量,却是一个价格低廉的充分信息量所以在完全的市场坏境 中,企业经营好坏的信息将通过价格机制最终反应在企业利润上共同形成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英 他所有企业都对本企业行为构成了有效约束。
在古典企业中,企业家同企业所有者是一致,企业和 企业家目标也是天然一致的所以企业行为的约朿条件天然等于企业家行为的约朿条件二)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传递机制现代公司所有权同经营权普遍分离,委托一代理问题普遍存在代理人同委托人利益通常并不 一致股东利益嚴大化并不等于经理人员效用最大化,股东损失也不等于经理人员的效用损失,即 激励不相容;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代理人拥有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的真接信息,而委托人因为没有参与 经营,需要付出很高的监督成本才可能获得相应信息,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解决委托一代理问题 报好方法显然是设计出这样一种机制,它不仅可以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同时也可以方便的传递企业 的治理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备种治理结构由于产生的产权制度、市场结构、文化特征等背紮因素不同而显现出多样化的特 征不过这些治理结构都设计了各种信息传递机制保证企业经营绩效的特征变量可以被便宜的获取, 方便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监督,促使代理人的经营目标靠近委托人的目标冇效约束机制需要 一种廉价的信息传递机制,如果信息传递的成木高于信息传递的收益,那么这种信息传递机制也将 是无效的。
目前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股权分散的单边治理模式和徳国为代表 的股权集中的共同治理模式,二者差异较大,但祁围绕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上设置了多层次的信息 传递机制单边治理模式以股东利益为核心,因此在机构设置上更注重股东的作用董事会受股东委托监 督经理人员的II常经营但为了防止董事和经理人串谋,法律一般要求董事会内部独立董事占多数, 独立董事在美国的董事会结构中一般占3/4左右⑴在董事会下又设置了执行、审计、薪酬、题名等 专业委员会甄别经理人的工作信息由于公司股权分散,股东育接监督成木很高,所以单边治理模 式下的股东一般“用脚投票”表达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态度为保证这种投票机制的有效性,单边治 理模式成熟的国家一般都培育了发达的独立中介机构市场,通过审计、评级等形式向股东或者潜在 的投资者发送企业的治理信息此外,控制权市场也是发送企业治理信号的重要渠道共同治理模式更加重视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股东利益只是众多利益的一方血,因此这种模式 在机构设置上更加注重发挥利益相关者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治理效率中的作用徳国公司治理 设置了平行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监事会是集监督和决策两种职能于一少的“决策监督组织”。
〔2〕监事 会和理事会人员不得相互兼任,防止理事会或监视会独揽大权,控制企业治理信息监事会一般由 股东代表、银行代表、职工代表组成这些人不仅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考,而且是企业治理行为的直 接参与者他们有充分的激励关心企业治理信息,能够最快的发现企业治理效率的变化单边治理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在纟R织结构上差别较大,但都认为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是企业治 理信号传递的基木渠道,其他的治理信息最终会通过竞争的市场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市场机 制是低廉地获取企业治理信息的最好渠道因此这两种模式都注重限制垄断,培冇充分竞争的市场三、我国国有企业治理信息传递失效的逻辑分析从外部环境看,竞争环境的缺失使国有介业的利润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治理水平,因而国有企 业治理失去了基木的信息量从产权的角度看,产权所有者是私有企业与公有企业的根木区别私 有企业产权天然属于个人,即使以股份制为主要组成形式的现代企业依然可以追溯到纽•成企业的个 人公有制企业则不同,公有制在法权上宣布个人不得拥有任何生产性资源的合法权利,生产资料 属于集体,公有主体只能作为不可分割的产权所有者整体性地存在,公有制企业成为不能分解为任 何具体个人的抽彖,无法追溯到具体的个人,公有制金业天然的没有最终的委托人,⑶即“所有者 虚位”。
国有企业夭然缺乏能够承担财务责任的监督者,这是其区别于私人企业的根木,是国有企业 治理低效的内部源头国有企业治理信息传递失效的逻辑如下图:图1、国冇企业治理失效的逻辑分析(一)垄断使国有企业治理失去基木的信息量在产品市场上,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代理形式实际上是国家垄断形式,全国各种商品由 各个部门垄断把持现在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多由计划时代的这些部门改制而来这些部门 改制成几个萇至是一个企业后,这些企业依然具有超强的垄断地位,面对的竞争力量相当有限,共 至没有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的“退出”机制对企业进行选择和惩罚他 们通过拒绝购买表示不满,导致企业销售下降,持股人退出,企业股价下降只要消费者的意愿可 以反映到企业监督者那里,监督者就会直接采取措施,即使不经过资木市场闻然而垄断的市场地 位使消费者别无选择,退出机制受到限制,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主导n己的利润而不受市场威胁, 所以垄断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利润不能作为考察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信息,从而这些企业的基木治理 信息也无从考察二)国资委不能解决“所有者缺位”“所有者缺位”导致政府代理,具体表现为国资委代理那么国资委能否成为国有企业天然的 监督人呢?国资委由国务院颁令成立,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 肓属特设机构。
国资委的地位从代理人变成了委托人,从“婆婆”变成“老板”但这种老板与私有 老板不同的是,它不享有剩余索取权,不能占有增值带來的利润,从而缺乏像私有“老板”那样对 利润追求的动力,也就缺乏追求企业治理信息的动力同时国资委将原来诸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 权利集于一身,使其对国有企业有着空前强大的控制权,而其白身却处于国有资产监督链的最上层, 基木上H由权利没有约束,其行为依然主要依靠道徳约束,因此作为监督代理人的国资委木身缺乏 监督反而加大了其偷懒共至侵害国有资产的可能从国资委的法律地位上看,国资委不具有公司法人地位,无法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因此 国资委在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或者出现重人问题时,还是由政府代表签字盖章,因此企业经营的最 终责任还是由政府頁•接承担在契约关系上,国资委与政府间并非经济契约关系,而是行政授权关 系,实质上是一个行政机构,而国资委同资产经营公司则依然是政企关系[勾国资委的工作人员依 然是政府行政人员和企业经营者的重舎身份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他们追求政治升迁,由于并非企 业的肓接经营者,他们难以从这种经营中获取太多的政治资木,而作为经理人又难以获得与市场水 平相当的报酬。
因此如果经营H标同政府目标不一致的话,这些工作人员完全有可能将牺牲利润最 大化的目标博取上级的好感所以国资委的成立并没有真正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国资委还不是经济 意义上的监督者因此同原来相比国资委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但是与私有企业相比,国资委同国 有企业Z间依然存在看严重信息不对称在缺乏充分信息的指标对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监督的情况 下,要控制企业剩余,防止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唯一的办法是关心企业的经营细节,越是关心 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它对企业经营进行干预的程度就越强[5] 2004年6月以來,在央企管理人 员的薪金问题、电信行业问题、电信行业首脑的人事调动问题、映企主辅业分离问题、央企高管人 员的公开招聘等问题上显示国资委扩大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直接干预141(三) 国有企业经理人缺乏人力资木的显示机制政府垄断代理的弊端体现在企业经营人员与政府干部选拔方面的矛盾国有金业的经营人员依 然被定位为干部,其选拔的首要标准是政治信任,对经营人员的约束也主要是行政约束,这与企业 通过经理人的人力资木信息选拔经营人员达到利润最大化的li标是矛压的企业挑选经理人员的首 要标准是能够预测市场变化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及适应市场变化做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时 决策,这要求企业赋予经理人员充分的H主权适应市场而不能像行政上的按部就班。
二者不同经常 导致经理人员的不当任命,同时经营H主权的缺失更限制经理人员人力资木的充分发挥行政化的 选拔机制不仅使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同晋升及冋报弱相关,还容易导致负责任命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 员掌握“廉价选票”这种“廉价选票”赋予的表决权与企业的剩余收益没有正相关关系⑹掌握这 种选票的人往往会从某些与企业效率无关的目的选择经营者这种选拔方式向经营者发出错谋的激 励信号,使其将金业经营以争取“廉价选票”为首要目标而非企业利润最大化国企垄断和现有的 选拔方式限制了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木也难以通过竞争性市场得到体现,金 业失去经理人人力资木信息最主要的渠道这又使国有企业经理人的选拔更依赖与政治标准四) 企业内现有的产权和权利结构安排不利于治理信息的传递我国国有企业天然缺乏具体个人所有者,其所有者只能是抽象的政府政府作为全体公民的代 理人,公民信任是其执政基础所以,在国有企业股份化改制过稈中首要的目标是控制改制风险, 防止公有财产流失,维护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由政府主导下的股份制改革嚴安全的途径就 是设置非流通的国有股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⑺国有股东代表对企业有着绝对控制权,中小股东代 表难以通过“用手投票”制约其行为。
在资本市场上,少最的非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木的权重并不大 这使股东通过难以通过“用脚投票”的退出机制威胁企业控制者加强治理此外“i股独大”的股 权结构,使国有股东有着超级稳定的控制权,资本市场上难以形成冇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