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导游词(7篇)金殿导游词(精选7篇) 金殿导游词 篇1 金殿风景区位于昆明市东郊的鸣凤山麓,距市区8公里,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十年(1637)铜殿迁宾川鸡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吴三桂重建现存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铜殿,铜殿重250吨,是中国最大的铜建筑,它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纯铜铸殿,铜殿在骄阳下殿宇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人们称为金殿,是中国重点保护文物 金殿自鼎建至今已380多年,现存鸣凤山金殿,是清初吴三佳重建的殿梁上还留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门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等字样 吴三桂在镇压农民起义后,率师进踞昆明,重建金殿现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铜铸字样里面的佛像、匾联、梁柱、层面、门窗、盘龙、装饰等均用铜铸成金殿的阶梯、地板、栏杆均是别致的大理石镶砌整个殿宇宏伟庄严,美观大方 清代历朝,太和宫屡遇地震兵燹,但屡获修缮最大的一次劫难是在文革殿宇坍塌,神像捣毁,太和宫满目荒芜,不堪回顾直到1999年,为了迎接昆明世博会,才对太和宫进行了全面整修。
太和宫历尽沧桑,真武帝几遭兴废 金殿天门 从山麓迎仙桥起步,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便到高达1000多米的平台之上,眼前是一座古堡式的建筑,城墙上有城楼、垛口,城内有太和宫,宫门上嵌着棂星门三个金字,门扉上楹联写着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 金殿 进入门内,即能看到我国现存最大的纯铜铸殿&&金殿它的梁柱斗拱、覆领鳌脊、宝顶飞檐、匾额楹联、供桌神像、瓶炉器皿等,全部用铜铸成,重二百余吨殿高6.7米,宽深为6.2米,殿身立圆柱16根,殿壁为36块雕花格扇加坊拼成,铸造细致,结构复杂殿中供鎏金神像5尊,中为真武帝君,侧塑金童玉女,两旁有水火两将铜殿坐于高高的大理石丹陛上,四周围以两层石制栏杆,金碧辉煌,有如金銮宝殿殿台阶下有侍亭两座,左面另立一10米高的刁斗杆,杆上升起一面七星皂旗旗杆、旗斗、旗子也用铜铸成铜旗为三角形,犬牙边,旗周围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六星,整个铜旗均为镂空镶嵌;旗面上雕刻有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2个铜字 钟楼 金殿风景区后山建有三层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钟楼,三楼穹顶下,悬挂明永乐二十一年(1432)所铸的大铜钟,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达14吨,为云南省最大的古钟,此钟原悬于昆明城南丽门面的宣化楼上,1953年拆城楼移至古幢公园,近又移至金殿公园。
园林植物园 金殿建有500亩的钟楼园林植物园,已建成茶花园、杜鹃园、木兰园、蔷薇园、温室区等十个园区,引种园林植物20__余种金殿名胜区是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在殿后侧,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两株,相传为明代所种,每年春节前后,数千朵茶花怒放,花红似火 殿外筑有城墙、城门、城垛城上有楼 金殿导游词 篇2 金殿风景区位于昆明市东郊的鸣凤山麓,占地1773亩距市区8公里金殿名胜区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明崇祯十年(1637)铜殿迁宾川鸡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吴三桂重建现存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铜殿,铜殿重250吨,是中国最大的铜建筑,它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纯铜铸殿 这座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太和宫的一部分,总重量达250吨,为重檐飞阁仿木结构方形建筑,殿高6.7米,宽、深各6.2米,包括梁柱斗拱、瓦楞顶檐、神像罗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铜铸成 金殿自陈用宾于万历壬寅(1602)年鼎建, 迄今已380多年; 吴三桂重建已210多年了初建于明万历年间陈用宾仿照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天柱峰的太和宫及金殿,略加变化建成。
明代后期统治云南的沐氏作恶多端,屡被朝廷惩治,家运日衰但是,他不从自身上找根源,而从迷信中寻求解脱信为:鹦鹉山在城东,山上立有铜殿,铜乃西方之属,能克木,故由巡按张凤翮出面,将铜殿拆运至滇西的鸡足山,现存鸣凤山金殿,是清初吴三佳重建的殿梁上还留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门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等字样 从山脚舍车步行,过迎仙桥,进鸣凤胜景坊,途径第一天门、二天门和三天门攀上天门,即可见古朴庄重的太和宫大门联云:画栋连云,只占青山三亩地;朱楼映日,别开绿野一重天入寺门,再过棂星门,可见巍然屹立的砖城,击长约数十丈,略似皇家紫禁城沿阶进城,迎面高高的台阶上,便是太和宫的中心建筑,著名的金殿 名胜区建有三层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钟楼,三楼穹顶下,悬挂明永乐二十一年(1432)所铸的大铜钟,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达14吨,为云南省最大的古钟新建的中国金殿博览苑,将湖北武当山、山西五台山、山东泰山、和北京万寿山的铜建筑荟萃一园苑中堆大理石,小桥叠水、踏步栏杆、栈道石坊、植物花卉等景观相映,形成了小巧玲珑的仿铜文化园林金殿建有500亩的园林植物园,已建成茶花园、杜鹃园、木兰园、蔷薇园、温室区等十个园区,引种园林植物20__余种。
金殿名胜区是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在昆明市东北角七公里的鸣凤山上,有完全用青铜铸造的铜殿,在骄阳下殿宇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人们称为金殿,是中国重点保护文物 春城清代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零年),吴三桂在镇压农民起义后,率师进踞昆明,重建金殿现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铜铸字样里面的佛像、匾联、梁柱、层面、门窗、盘龙、装饰等均用铜铸成金殿的阶梯、地板、栏杆均是别致的大理石镶砌整个殿宇宏伟庄严,美观大方殿外筑有城墙、城门、城垛城上有楼在殿后侧,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两株,相传为明代所种,每年春节前后,数千朵茶花怒放,花红似火 金殿导游词 篇3 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坐落在昆明城东北郊鸣凤山,俗名鹦鹉山鸣凤山原名相度山,明万历年间始创太和宫金殿以后,改称鸣凤山,系明代以来云南著名的道观风景名胜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宫碑记》详细记载了太和宫创建的历史:“滇南苴兰(昆明)会垣东关外,距城十五里许,有山鸣凤,又俗名鹦鹉山前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道士徐正元叩请云南巡抚陈公用宾,会同黔国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刘公会于是山之巅,仿照湖广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中峰修筑紫禁城,冶铜为殿,铸供真武祖师金身。
名其宫曰‘太和’,亦仿照武当山中峰宫名也其时并建三元、环翠二宫,所供圣神仙佛,各有专司,瞻拜者历历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宫’统之其地左挹华山之秀,金马腾辉;右临昆海之滨,碧鸡焕彩,洵为滇南一胜境也乡人称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顶,任其信口而出耳 这段碑文依据史料,叙述了仿湖北武当山始创昆明太和宫金殿的时间、创始人、冶铜为殿、供奉真武金身的道观规模,以及鸣凤山的山势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道士徐正元“叩请云南巡抚陈用宾”,陈用宾会同黔国公沐昌祚、右都督沐睿、御使刘会,同登鸣凤山巅,商定仿武当山中峰兴建太和宫这与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正月太和宫创始人陈用宾所撰《鼎建太和宫记》是一致的舒藻的碑记用白话叙述,通俗易读陈用宾的碑记文言纪事,不容易读 舒藻碑文中所说:“其时并建三元、环翠二宫”一段不准确其实创建太和宫前七年,就已建“环翠宫”陈用宾撰《环翠宫记》称:“余抚滇之三年,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其中为阁,祀吕师(吕洞宾),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并祀阁上陈用宾,福建晋江人,明进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佥都御使巡抚云南陈用宾“抚滇之三年”,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
万历三十年(1602年)“叩请”陈用宾兴建太和宫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就是环翠宫的道士 正如陈用宾《鼎建太和宫记》所述:“及抚滇之九年”,即万历三十年(1602年),陈用宾“偕卜胜东城,相度山原间几一舍许无当者,延伫环望,真气英英,连蜷环翠宫左,扪萝视之,适彩雉从中盘起,玉局宛然,无亦光岳之閟有待欤?”陈用宾偕沐昌祚、沐睿、刘会等登相度山,卜胜选址,已见山势“连蜷环翠宫左”这清楚说明,明万历三十年陈用宾为太和宫选址时,已有环翠宫太和宫金殿、三元宫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动工兴建,“始事竣工,俱以王正之月,甫一载而缮定”万历甲辰(1604年)岁春正月吉旦”,陈用宾撰立《鼎建太和宫记》 民间传说陈用宾曾在鸣凤山“三遇吕洞宾”,是吕仙引示他鸣凤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抚滇之三年”即“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其中为阁祀吕师”环翠宫建成后,陈用宾曾撰楹联: 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 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 陈用宾身居云南“军门巡抚”,既迷恋官场“一品朝衣”,又向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请问“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飞来的吕仙人,他该“向那头跳出”? 陈用宾《建太和宫记》开头有这样一段话:“考玄帝天乙之精,乘玄枵当帝座,迹最著于太和,贞观而还,代能尊祀。
我成祖文皇帝穆有遐思,式廓其制,千古让隆焉……”说是真武玄帝系“天乙之精,乘玄枵当帝座”,真武神迹,太和山(即武当山)最著名从唐贞观年间以来,世代尊祀明成祖朱棣崇信真武,敕令大修武当山,千古隆重奉祀真武武当山有“真武神,永乐像”的传说,以后天下真武宫都按这“永乐像”塑真武 明崇祯十年(1637年)金殿移到宾川鸡足山,史志碑记所载是一致的明崇祯十年(1637年)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移到宾川鸡足山天柱峰天柱峰为此又称“金顶”鸡足山铜殿毁于1966年“___”“扫四旧”期间张凤翮移铜殿时,太和宫铜殿的基座、下层平台砂石浮雕栏杆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间重建鸣凤山太和宫铜殿,“范铜至五百余万之多”(250吨)1980年清洗铜殿烟尘污垢时,发现铜殿正梁上通体被烟垢覆盖的铭文,梁中间的字被藻井遮盖,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铭文证实清康熙九年(1670年)吴三桂修葺太和宫,重建真武铜殿,铜铸神像,竖“铜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吴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反清,故方志碑记只称“清康熙九年重铸”,回避是吴三桂重铸铜殿。
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后,铸了一口“七星宝剑”悬挂在铜殿内,这就是碑记中所载真武“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吴三桂又将其使用过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宫,以炫耀其武威 铜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贵总督王继文书悬“南无无量寿佛”铜匾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云贵总督,为什么在真武道宫挂佛教匾?武当山记载,永乐十四(1416年)武当天柱峰顶建真武铜殿时,峰巅咫尺地盘上已有佛教无量寿佛殿,佛道互不相让得知建铜殿是圣上旨意,佛家折中,“让地不让佛”,真武殿上挂“无量寿佛”匾,朝拜真武同时,也颂“南无无量寿佛”鸣凤山太和宫仿武当山中峰兴建,王继文依据武当山典故悬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二天门碑记》记载了清代昆明两次地震的情况:“乾隆年间,滇省地震,星旗救劫,厥有灵徵”这次地震影响不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摇摧坏太和宫更大的劫难是咸丰年间,太和宫毁于兵燹,三元宫化为灰烬每一次损坏后,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修缮其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十五年间,太和宫住持李明清劝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