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 林密《指南》明确要求:“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之所以未将其列为与五大领域并行的幼儿学习与发展领域,是因为好奇、兴趣、主动性、注意力、坚持、创造力、反思能力等学习品质指向的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品质,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发展领域一、在教学实践中融合学习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对儿童学习品质产生影响的主体因素包括活动参与、问题行为、年龄和种族,环境因素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家庭背景特征、学校教育方式和文化取向那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怎么融合这些影响因素呢?(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研究表明,教师对儿童的支持方式可以预测并长期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其中教师对儿童的情感支持还可以缓解其他危险因素对学习品质的消极影响学前初期同伴互动中的问题行为与学前末期的学习态度呈显著负相关李玉贵老师曾经讲了一个例子:老师点名一个孩子发言,只要这个孩子说得比较慢,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顾及所有幼儿,他会支持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这个例子中,幼儿同伴之间,强调的是表现、竞争对于那个正在组织语言、努力思考的孩子来说,外界是一种压力,显然,这种压力会对学习品质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消极的师幼关系会让幼儿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同伴关系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幼儿持信任和期望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言语,应对他们发出的信号,在教室中建立起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支持师幼之间“在交往中学习”,成就“教学相长”二)积极推进家园沟通与合作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环境因素之一,父母在教养实践中的表现会对儿童的学习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对此,幼儿园要承担起引领家庭科学育儿理念的责任作为幼儿园和教师,一方面要让家庭的教育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趋同,共同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让家长以观众、嘉宾和助教等角色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家庭感知和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与目标取向,提升家长的教养方式二、理解教与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到幼儿的“学”上因此,学习品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幼儿“学”的品质,也要关注教师“教”的品质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幼儿,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是双主体,不能因为提倡重视幼儿主体性,就牺牲和忽略教师引领、支持的作用近来很流行“跟随孩子的发展”这个提法,要求教师走在幼儿的后面,通过观察和等待,发现幼儿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一旦幼儿继续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教师便撤出,回到跟随的状态。
这种“跟随”的理念,实际上体现了:认为幼儿主体性的彰显程度是最终评价“教”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依据从学习效率上看,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多,如果凡事都要先考虑幼儿的需要、愿望和态度,活动设计要强调幼儿自己解决、自己决定和自我实现,就会让教学陷入一个棘手的境地:学习内容会变得杂乱无章,知识体系和经验建构就会变得没有线索可以依循這样又何谈学习品质的培养呢?因此,教师的主体性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彰显,有引导、有要求,才能真正培养起幼儿的学习品质教师最高级的教学状态应该是“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游戏精神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它能满足孩子好奇、想象和创造的需要曹忠平教授曾说,游戏有三种境界:一种当药吃,作为治疗的方法:一种当饭吃,作为教学的手段或打发时间的活动;最后一种当补品吃,这样的游戏是高质量的,直接指向积极心理品质,对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游戏作为激发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重要手段,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游戏精神一)隐藏对教育目的的过度关注当孩子察觉教师附加在游戏上的目标指向和期望值时,师幼都在“表演”,他们游离于游戏的情境之外,无法真正进入游戏状态,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也无从发展。
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隐藏教育目的,让游戏拥有开放性的结果,保证结果不指向对错等是非判断,关注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多探索的可能性二)运用想象力和游戏精神去解读幼儿游戏教师自身的经验、对教育的功利和封闭看法导致了他们缺乏想象力例如:班级的自然角里有许多绿植,还有金鱼、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一个孩子从沙水区棒来沙子,撒在蚕宝宝身上老师看见了严厉地批评他不爱护小动物区域活动小结时,老师向所有幼儿描述了这个孩子的破坏行为,让大家评判对错最后,老师让这个孩子向大家说明这么做的原因孩子说:我最喜欢玩沙了,我想看看蚕宝宝是不是也喜欢玩沙如果老师有游戏精神,那么他或许可以理解“这是个游戏”,是幼儿基于好奇心进行的探究,就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幼儿是在破坏、捣乱因此,在解读幼儿的游戏、应对游戏结果时,教师要有游戏精神,抱着开放的态度,先倾听,再理解,最后应对教师应当始终将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构建和谐温馨的师幼关系,理解幼儿有策略地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全文完-。